APP下载

“昆山之路”再出发
——江苏制定出台《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纪实

2021-02-25宋世明张明盼宗晓星

人民与权力 2021年1期
关键词:台资昆山台商

☉宋世明 张明盼 宗晓星

“……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 亿人,这样的市场容量到哪里去找?用工成本的确在上升,但工人吃苦耐劳、心灵手巧……这么好的工人到哪里去找?营商环境不是世界最强的,但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强大的配套……这样的条件到哪里去找?公务员都在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这样认真负责的政府到哪里去找?”

2020 年12 月25 日,在昆台融合发展30 周年座谈会上,面对一系列的问句,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给出响亮的回答:到江苏去找,到昆山去找!而且可以找到最好的!

昆山,镶嵌在长三角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连续16年获评全国百强县之首,GDP超过4000多亿元。

在昆山经济发展的脉动中,台资经济一直是强劲的力量。昆台合作30 年间,昆山已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数据为证:截至2020 年11 月底,昆山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346 个,投资总额642.30 亿美元,注册资本328.78亿美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都来自台资企业的贡献。

从1985 年在全国首家自费创办开发区起步,到1990年第一家台资企业落户;从2013年国务院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到2021 年1 月1 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

“敢为天下先”的昆山市迄今已经走过了昆 台融合发展30年。这是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的30 年,也是早已闻名遐迩的“昆山之路”乘着改革开放春风、不断注入时代发展内涵的30年。

从无到有到优 昆台合作30年迸发新活力“昆山之路”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

昆山因台资而兴,因台企而强。

可是回首“昆山之路”的起步,却经历过一段难以想象的艰难过程。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1983 年。当年,苏州市6 县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达13.36 亿元,而昆山仅有7.92亿元;6 县农民人均年收入413 元,而昆山只有403元。

知耻而后勇!生性不甘落后的昆山人决心迈开大步,奋起直追。在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他们把目光瞄向了上海、瞄向了港澳台同胞。

他们要用昆山的“三好”(紧靠上海的地理优势、丰富的农副产品、吃苦耐劳的昆山人民)换上海的“五好”(技术、产品、设备、管理、资金)。

就在昆山人一心想“好”的同时,1984年,国务院在12 个沿海城市首批批准开设14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是县,不在其列。

可是昆山人就敢想、敢干、敢闯。1985 年,昆山在当时县城东南3.75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费开辟工业小区,这就是昆山开发区的起飞之地。

1992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编外”正式进入国家级序列,昆山开始了全新的发展期。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0 年10 月,昆山第一家,也是江苏首家台资企业——昆山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拉开了台商在昆山投资兴业的序幕,更开启了昆山与台商台胞携手拼搏30年的历程。

此后,顺隆刺绣、顺丰纺织、顺进纺织、顺发花式、顺隆置业相继落地生根,从“一顺”到“六顺”,再到号称“四大金刚”的统一、六丰、樱花和捷安特等知名台企投资落户,台商投资昆山形成了一波波热潮。

昆山何以能成为台商投资的密集区?”昆山的一位领导这样回答:我们实行以商引商,以台引台,亲商服务,靠的是商缘。

商缘带来的是巨大的商机。昆山奕昕(宏昕)电机科技公司执行董事黄朝祥是较早到昆山投资的台商之一,他对担任招商志愿者的经历津津乐道:“那时,我一碰到台湾人,就拉着他们到昆山来投资。有些朋友不了解情况,我就说,昆山治安好,操作规范,各种纠纷少,非常适合事业的发展。我还经常拿着投资意愿书叫朋友们签字。我说,签个意愿书又不要你的钱。结果是,一签就弄假成真了,他们真的都到昆山来投资。”黄朝祥清楚地记得,仅仅在1993年,就有100多家台企来到了昆山。

30年来,累计有5300多家台资企业落户昆山,在昆山成长壮大,近10万台胞在此安居乐业,台商台胞为昆山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分享了巨大发展机遇。

1992 年,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昆山时就摘得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昆山投资超3000 万美元的项目,第一家高科技(IT)企业,第一家拿到土地使用证的台资企业。

同年,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继沪士电子之后又一家注册资本超3000 万美元的台资企业,也是昆山开发区“国批”后批准立项的第一家企业。

在昆台融合发展30 周年座谈会上,这两家企业都荣获“昆台融合发展三十周年卓越贡献奖”。

“2010年8月,沪士电子上市,成为昆山第一家上市(中小板)的台资企业。”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贵表示,在昆台融合发展30周年之际,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积极走上经济发展“快车道”,携手创造更大的奇迹。

2020年12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大屏上滚动显示着全球股票交易行情。福立旺精密机电(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江苏省首家科创板上市台资企业。至此,昆山已有26 家上市台资企业,仅2020年就有8家企业上市。

“公司能顺利上市,前期准备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指导。”福立旺精密机电(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惠钧告诉记者,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政府在投资、贸易、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是好的环境让他们愿意留下来,深扎根。

从第1 家落户,到有26 家台企上市,昆山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这凝聚着台胞的贡献,也为台企做大做强拓展出新天地。如今,全市123家台企入围大陆台商千强名单,50 家台企获批各类各级总部80家次,40家台企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仁宝集团、纬创集团、世硕电子、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一串串台企名字不仅响亮,而且蓬勃发展,共同推动着昆山这座城市一次次转型、蝶变。

海的两岸都是家 试验区发展再添新模式“昆山之路”是一条亲情融合之路

“‘海的两岸都是家’这句话用在我身上最贴切不过了。”优德精密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伟2012 年到昆山工作,目前已成为地地道道的昆山女婿。

“我现在在昆山的时间比在台湾还多,昆山话我都能听懂了呢,可以说,台湾、昆山都是我的家。”谈起两岸融合的点点滴滴,陈志伟笑言,自己即将出生的宝贝就是最好的融合结果。他来昆山的8年,在美食、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感受到融合的美。

如果说昆山台企的第一次飞跃是大规模的投资,从千万美元到上亿美元,那么第二次飞跃就是从打拼之地向精神家园的转变。

经济上的密切合作催生了亲情文化上的深度融合,昆山成了台商台企及其子女生活就业学习的家园。

2001年9月3日,华东台商子女学校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台办批准在昆山花桥正式开学,这是祖国大陆第一所“国批”的台商子女学校。

2003 年10 月21 日,宗仁卿纪念医院举行开工典礼,这是第一家落户华东地区的台资医院。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2013年2月,昆山又一个“国字号”——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

至今,试验区连续8 年召开部省际联席会议,100余项政策举措在昆山先行先试。

回看两岸融合,体现“两岸一家亲”的现实举措——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惠台利民措施,出台昆山特色的“68 条”“20 条”服务举措,为台湾同胞在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

全力建设台商大陆“精神家园”,打造让广大台商“宜居、宜业、包容、认同”的“心安之处、第二故乡”。

随着昆台合作跨越经贸领域,走向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发展,昆山与台商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不仅建起了妈祖庙、台商医院、台商子女学校、台湾老街,还有各类文体融合的生动实践: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昆台联合画院、“昆山妈祖”回娘家以及昆曲走进台湾等丰富多彩、连接两岸的精彩项目。

17 次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八届海峡两岸(昆台)文化交流月活动;创新举办大陆唯一的海峡两岸“马拉松”赛……在一场场携手联动中,一次次融合碰撞中,两岸人民的心越来越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台企里主要还是以大陆职工居多,但他们在与台湾职工的长期相处中,口音上会不知不觉带上了台湾腔,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纬创集团全球制造总经理周泓任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我走访了在昆台资企业、台胞家庭,深切感受到两岸融合发展在昆山不断开花结果,两岸命运共同体成为生动的现实。”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无限感慨。

不久前,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范围至昆山全市。试验区就是昆山,昆山就是试验区的梦想就此实现,10 万台商台胞将在两岸贸易便利、科技交流、金融合作等方面感受到“先行先试”的实惠,昆山也将在推动两岸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上迈出新的步伐。

20余次修改百余场活动 《条例》鼓励大胆试勇敢闯“昆山之路”是一条法治护航之路

能让台商从来到昆山,到爱上昆山、融入昆山,重要原因无疑是昆山有着最亮的金字招牌——昆山服务。

“一个区域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再看昆山:大陆首家县级市台商协会在昆成立,设立“马上办”服务中心,推出“服务台胞台企20 条新举措”……

在台湾电电公会的评选中,昆山连续多年位列大陆城市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榜首。特别是昆山深耕“国家战略”,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为依托,积极发挥国家、省、市各级层面先行先试政策叠加优势,响应台商关注,着眼台企需求,助推昆台融合发展。

行大道者,法治天下。在所有的软环境中,法治是最大的硬服务、核心竞争力。

为试验区立法!用法治保障创新成果,护航新时代发展征程,“昆山之路”开始了大踏步的再出发。

然而,县级市人大常委会没有立法权怎么办?怎样立一部有“干货”、能“解渴”、管长远的法规?“积极争取省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参与该《条例》立法全过程的昆山市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刘清涛说道。

省人大常委会对此全力支持。从2018 年开始,省人大常委会面向改革开放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进立法: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聚智又聚力;充分发挥昆山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在草案起草中的作用;在与省发改委、省司法厅等部门以及昆山市人大常委会的联动中善做、创新,凝聚起自上而下推动该《条例》制定出台的磅礴力量。

从2018年到2020年;从最初的“调研项目”到列为“正式项目”;从文本起草到研究论证,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过程都牵动了省市县三级人大及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心。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亲临昆山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希望昆山“大胆试、勇敢闯,充分凸显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省长吴政隆就立法起草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对《条例》起草过程给予关心与指导;苏州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领导亦分别对《条例》立法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部从0 到1 的《条例》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打磨?记者梳理,这其中牵涉了全省数十家部门单位,起草修改了20余稿,省市县人大及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各类调研、座谈、考察、推进会等百余场。

“体现江苏人大立法质量。”“立法中要注入温度、赋予情感。”“增强规范性、针对性、前瞻性。”……立法的每个阶段都回响着省人大常委会的殷切期盼。

2021 年1 月1 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12 年《江苏省保护和促进台湾同胞投资条例》实施后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第二部涉台地方性法规,系统集成了支持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创新发展成果。

纵观《条例》内容,上连天线下接地气。主要包括总则、管理体制、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投资贸易、金融财税、人才科创、社会服务、法治环境、附则,共十章五十二条。

记者发现,《条例》在明晰职责的基础上,加大赋权力度,支持昆山试验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条例》吸收国家和省最新有关政策措施,对试验区设立以来在两岸产业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合作创新、青年就业创业、民间交流交往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具体的可操作可复制的制度内容。

《条例》还明确,试验区要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先行先试、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

…………

“十四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法治护航的征程已经开启,作为两岸产业合作最密切、社会文化交流最深入、落实同等待遇最全面的样板区、示范区,昆山人民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新起点上率先争先,新时代的“昆山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台资昆山台商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向台资台企抛出“橄榄枝”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那些感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