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本表达 丰富言语经验

2021-02-23张少华

学生之友 2021年9期
关键词:言语词语文本

张少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建议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这些对语言文字的关注,是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落脚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习得语用经验呢?下面,笔者结合《秋天的雨》一课谈谈具体做法。

《秋天的雨》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结构清晰,构段特点鲜明。构段上,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由一个总起句领起,接着进行分述,具体描写秋天的特点,层次分明。表达上,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秋色。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努力设计靠近學生表达的最佳路径,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的原野,发现言语表达的奥秘,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一、聚焦特色词语,丰富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词语是语文学习和运用的基础性单位,学生的表达质量,首先体现在对词语的运用上。很多学生因为词语运用的根基没有真正做扎实,对文本词语的感知、内化和运用不足,运用言语经验的基础薄弱,造成进入高年级之后,表达仍旧不够清晰。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词语的感知、内化和运用。以教学《秋天的雨》为例。笔者在教学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秋天丰富的颜色,根据阅读初始体验,初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由于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联系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理解为“颜色繁多”,所以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包含的其它意思。之后,笔者又借助多媒体,把课文中的文字用画面表现出来,并在反复的品读中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理解。在此过程中,适当拓展“五彩缤纷”的近义词,尝试用“五彩缤纷”写话,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学会迁移运用。王菘舟老师曾有一个说法“沉入词语”,告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文章内的核心词,尤其要关注能充分体现文本价值及意蕴的文眼,只有在语言的关键处“进进出出”“辗转徘徊”,才能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生长。

二、聚焦言语秘妙,透视表达效果

言语秘妙的探寻,可以通过增删比较、替换比较等方法来聚焦语言的精妙之处,借助语言参照,有助于深入理解言语形式的内涵,感受点睛之笔深含的情蕴,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和揣摩中,体悟文本表达的精妙,同时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经验。《秋天的雨》中有几句话语言简洁,生动优美,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析和鉴赏的重要资源。如果教师始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教材文本的语言上,学生凭借现有的认知能力,是很难一下子发现其中的表达奥秘的。鉴于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辨析和对比价值的语言资源。如:

1.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都成熟了。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2.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颤动。

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学生在深入辨析中发现, 每组的两个语句虽然都是在写同一种事物,但第一句是最简单、最直白的,此时就可以看出对比教学策略的价值,学生在发现第一句的语言表达乏力之后,就能将自己的认知思维逐步聚焦到第二句的语言中去,那些动态化描写的词语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就能在学生的意识中逐步弥散开来,就会有意识地去模仿这一类词语,在趁热打铁的仿写中提高运用能力。

三、聚焦典型语例,铺垫语用经验

统编教材提供了许多文质兼美、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语言范例,它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极好平台,也是让学生习得语用经验的最佳途径。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学生所表达的内容相对比较空洞,认知性思维大多局限在框架性的笼统层面上,呈现出来的也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缺乏细节的渲染。为此,就需要教师从教材文本的范例中捕捉相应的表达营养,充分开掘教材在文本表达方面的价值,真正提升学生表达的质量。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有几句特别典型的语言材料,教学中,笔者抓住这些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典型语言材料背后隐藏的语言规律,有效地给学生搭建语言建构的支架。如:

①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什么颜色是给谁的,看,谁像什么 。

②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谁像什么,通过怎样的努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的奥秘之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秋色,抓住身边常见的事物,南瓜、柿子、葡萄等,有层级地让学生进行丰富的实践练习,以此丰富表达,习得语用经验。

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与众不同的言语形式上,为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游刃有余的运用奠定基础。

四、聚焦语段特色,夯实语用经验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很有特色,其高妙的语言表达方式总能在一些特殊的语段中显现,教学中如果仅仅停留于精妙词句的“精雕细刻”,而忽视了这些重点语段整体结构的鉴赏和把握,就难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很难感悟到文本言语形式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效果。所以,到了中年级,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那些结构较为明显的段落,让学生了解语句之间的关系,理清段内层次,了解构段方式,品味结构特点。《秋天的雨》一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分别由一个总起句引领,接着进行分述,具体描写秋天的特点,层次分明。教学中,笔者通过引领学生找出每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围绕这句话分别写了哪些事物的特点,来学习语段表达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物;通过安排相应的语言实践,尝试运用总分的方式进行仿写,如:课间十分钟真热闹;天上的云千姿百态;校园里的玉兰花真美呀……来落实言之有法。教师只有具备清晰的语段结构意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构段谋篇的秘妙,才能实现学生语文能力质的提升。

总之,语文素养是在言语经验的积累中建构起来的。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独特价值,合理串联相关言语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探寻言语表达的规律,使学生产生新的言语经验,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言语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一枚词语一门静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