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对科学家形象塑造的思考

2021-02-09何星辉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媒体

何星辉

摘要:随着技术的变革,新闻传播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相对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为科学家形象塑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和优势,使新媒体成为塑造科学家形象的一大利器,让科学家形象更为立体化,以不断增强公众对于科技工作的认同感,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倡导科学生活。

关键词:新媒体 科学家形象塑造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塑造良好的科学家形象,既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一个重大的传播命题。如何让科学家们摆脱“高大全”“脸谱化”的公众印象,从而让公众更愿意亲近和理解科学?应该说,新媒体的蓬勃兴起,为科学家形象塑造提供了多维视角,也对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媒体语境下的科学家形象偏差

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家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时代背景、社会风气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折射,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它可能直接影响科学政策走向和公众对科学的态度,甚至影响公众的科学兴趣和职业选择。

遗憾的是,我国科学家的整体形象,在公众的印象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2009年和2014年我国的两项调查均显示,绝大多数公众眼中的科学家形象都很崇高,但脸谱化、模式化程度也较高。

在一些公众的心目中,科学家要么是清贫木讷的书呆子,要么是完美无缺的世间圣人,要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偏执狂。以至于有科学家在公开场合无奈发问:“我们可以不穷不神圣吗?”

这个灵魂式的发问,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学家群体的心声。

不得不说,科学家形象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媒体语境下的科学家形象塑造密不可分。

由于在技术上受时空限制,传统媒体采取的是单向的信息传播,往往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迎合大多数人阅读取向的新闻信息,因而难免高度概括化甚至抽象化。特别是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典型报道中虽然也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高尚人格的科学家,展现出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记录了他们对科技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步伐,但典型报道中出现的“脸谱化”“同质化”“标签化”等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时而会看到这样的报道:一提到海外归国科学家,总免不了“放弃国外高薪”之类的说辞;一成不变的还是那句“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若是获得了巨额奖金,科学家就一定得慷慨地捐出去。更要命的是,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科学家们就得抱病工作、以苦为乐、不求索取,仿佛科学家不受难、不受穷,其道德形象就不能高大起来。

不过,时至今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起来。随着公众素质的提升,模式化的报道和刻板式的描摹,非但不能让科学家的形象凸显起来,反而容易让人感到不可信,传播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这对科学家形象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媒体传播让科学家形象更为立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科学家形象已经逐渐向世俗化和人性化转变,他们常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通过媒体与公众互动,用他们的能言善辩或幽默风趣,改变了公众印象中千篇一律的科学家刻板形象,使得公众更加愿意走近科学家群体,更加愿意走近科学、理解科学。

在我国,曾为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身上那种胸怀祖国、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精神气质,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

不过,不同的时代,科学家精神必然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公众只有对科学家整体形象有更丰富的认知,才能对科技事业有更强烈的认同感,也才能让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生态中,对科学家的形象塑造必然有不同于過往的要求。一方面,社会舆论不能一味要求牺牲科学家的个人利益,而是要鼓励愿意奉献的人获得正当的酬劳,通过科学走上致富之路,如此才能彰显科学家的人生价值,彰显主流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在新时代,公众能够也愿意接受科学家的不完美,他们需要接地气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因此要让科学家的角色回归到“人”,这样的科学家形象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跃居全球首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民基数庞大不说,调查还显示,我国网民中的高学历与年轻人群体更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资讯和服务。

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深度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阅读方式更多地从“纸”变为“端”,海量的资讯带动了碎片化的传播和快节奏的阅读,图片和视频也比传统的文字更为直观和立体。

新冠疫情期间,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第一时间赶往武汉并投入战斗。至今,很多人依然记得网上刷屏的一张照片,那是钟南山在高铁餐车上闭目小憩的瞬间。一图胜千文,新媒体传播让人们看到了这位85岁老科学家“脆弱”的另一面。那满是疲倦的脸庞,让无数国人动容和心疼。

三、科学家形象塑造的新媒体策略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双重变化。形式丰富、渠道广泛、覆盖率高且交互性强等特点,让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优势。凭借着先天的技术优势,新媒体能更加高效地触达手机端的用户,从而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的空间。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为科学家形象塑造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和优势,从新技术、新角度、新挑战等方面加强实践和探索,使新媒体成为塑造科学家形象的一大利器。

一是利用新技术传播新形象。从传统的电脑端到便捷的手机端,5G、VR等技术的迭代更新,带来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也让公众有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如今,只要随身携带一部智能手机,下载一个视频编辑软件,几分钟之内就能生产出一条短视频。由于新媒体的短视频传播具有生产高效、传播高速等特点,在一些重要场合,我们应敢于使用新媒体,借助VR、5G等新技术传播科学家爱国、敬业和亲民的新形象。袁隆平院士去世后,关于社会各界悼念他的一些视频在网上爆红,就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激起了国人对科学家群体的崇敬之情。

二是巧借新角度呈现新魅力。新媒体的的海量资讯,颠覆了过去媒体对于科学家形象塑造“选择性记录”的特点,多渠道、多角度的“全景式记录”渐成趋势。我们应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综合报道方式,从新角度来观察科学家群体,将触角深入到科学背后的科学家状态,为公众呈现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不同的科学家,个性迥异,治学风格也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塑造科学家形象时,要巧借新角度呈现新魅力,善于利用新媒体抓取和刻画科学家最具个性的特征,让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科学家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更富有人情味。

三是应对新挑战展现新作为。互联网新媒体“去中心化”“双向互动”等传播特点,既为媒体在科学家形象塑造方面带来了新机遇,也构成了一定的新挑战。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上也不乏非理性的声音,我们要及时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面对网络上的杂音和噪音,要敢于发声,要敢于捍卫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当钟南山之子佩戴爱马仕皮带接受媒体采访受到无端攻击和质疑时,正是媒体及时撰文《科学家们“配得上”好生活》给予有力驳斥,起到了举旗定向的舆论引导效果。

四、“新媒体恐惧症”与科学家形象塑造

新媒体的兴起,让科学家有了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按道理,应该有更多的科学家站出来,接受媒体采访也好,对公众开展科普也好,都是一次次塑造科学家形象的良机。但是,纵观近年来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鲜有科学家在第一时间内“发声”,为科学正名。即便在平时,患有“新媒体恐惧症”的科学家也不少。因为怕新媒体“炒作”、担心不好把控,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时,婉拒和躲避便成了一些科学家本能的反应。

早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互联网上就出现了一些杂音,那时候,公众对新冠病毒的认识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信息又鱼龙混杂,科学家的“失语”,难免会加剧新媒体舆论场上的各种猜测和揣度。

风口浪尖之上,科学家的一举一动必然广受关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烧身”,让自己成为网络暴力的靶子。这样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通过媒体理性发声和科学发声,即便一时没能完全消除公众的“误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公众看到科学家群体的道义担当。

塑造良好的科学家形象,不仅仅是媒体的责任,更需要科学家群体的大力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科学家改变低调、内敛的传统作风,以更高的媒体素养克服“新媒体恐惧症”,给予媒体和记者更多的信任感,为中国科学家的职业尊严敢发声、会发声,让中国科学家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在这方面,钟南山、李兰娟等国士名家堪称典范。面对公众对新冠疫情的关切,他们在百忙之中频频借助新媒体,答疑解惑,积极参与社会讨论。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巨大,不但为中国科学家树立起了权威负责的形象,还最大限度满足了公众对于新冠疫情的知情权,一次次传递出了战“疫”必胜的信念,成为公众克服恐慌并勇敢面对新冠疫情的科学指南和“定海神針”。

同样值得称赞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终于把古老东方的“嫦娥奔月”传说变为现实,他也因此赢得了“嫦娥之父”的美誉。但在媒体面前,欧阳自远并没有端出大科学家的“架子”,他真正做到了“谦虚是一种习惯”。至今,年过八旬的他,依旧奔波在科普的道路上,甚至一连数年,每年举行科普报告会达到50多场。他努力向公众讲清楚一些所谓超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帮助人们破除迷信,树立起对科学的信仰。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科学家形象塑造”的命题不容回避,只有深入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用“四力”武装自己,敢于尝试和探索,敢于发声和亮剑,才能把科学家形象塑造得更好。当然,塑造良好的科学家形象,离不开科学家群体的积极配合,更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每一位科技新闻工作者都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抱新技术,做好新传播,以更好地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科技自立自强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红林.让公众看到更立体的科学家[N].中国科学报,2020-06-02.

[2]李烨,叶明.国外关于学生眼中的科学家形象的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4):57-65.

[3]何光喜,马缨,王奋宇,薛姝. 科技工作者公众形象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 科学学研究,2008(3):480-486.

[4]朱鹏.新媒体时代传播新趋势探析[J].记者摇篮,2021(06):101-102.

[5]席亮,魏秀,马新勇.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从塑造鲜活的先进典型形象做起[N].科技日报,2021-02-08.

[6]薛品,何光喜,张文霞.互联网新媒体对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影响初探[N].科普研究,2014-09-03.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