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视域下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实效性研究

2021-02-03郑爱花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培训

摘 要:增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实效性,对于应对国际复杂新局面、把握国内新发展阶段、加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以及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供需难以有效契合的现象。应立足于培训供需实际,着力在树牢培训理念、完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以期实现供需契合、实效增强。

关键词: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供需契合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5.018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5-0106-07

党外代表人士作为我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对象,长期以来都是统战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其标准是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1]同时指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政治培训为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从近年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情况来看,成效已经比较明显,但仍存在供需难以有效契合的现象。因此,立足于供需视域研究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供需视域下研究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供需理论即供给量与需求的关系理论,最初见于经济学领域。该理论认为,商品生产者决定“供”的大小,消费者决定“需”的大小,消费者决定的“需”是影响生产者决定的“供”的主要因素。比如,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中同样存在着供需的关系,在培训理念上既要满足组织需求又要满足个人需求;在培训模式上既要符合培训规律又要适应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成才规律;在培训内容上既要传道授业又要解疑释惑,等等。因此,在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统筹兼顾培训的供需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供需有机契合,对于增强教育培训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贫富分化、恐怖主义、地缘纷争、安全威胁等问题层出不穷,“民主赤字”“治理赤字”“发展陷阱”日益凸显。要有效应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和重塑发展的内部环境,就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联系广泛、贡献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影响力,首先要确保其在复杂局势面前能够保持政治定力,在复杂舆论面前能够明辨是非。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提高政治定力,离不开教育培训,需要从内需外需的结合上下功夫,深入开展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

(二)把握国内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正处在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奋斗目标迈进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时也要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甚至可能会遇到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为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结合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实际情况,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加强新时代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干部教育培训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突出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把需求调研贯穿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2]。同时,为精准把握培训需求,还需要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之间的协调会商机制,共同制定实施干部培训培养计划。这要求在开展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时,必须做好施教者、受教者以及培训机构的需求调研,按需设置培训内容,按需因材施教,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

2012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坚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事关推动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要适应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黨外代表人士队伍[3]。这就需要在遵循教育培训规律、受教者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人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从多层次、宽领域了解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需求和意愿,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逐步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提升理论水平、增强综合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作用。

二、供需视域下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

笔者按照经济学中的供需原理,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为深入把握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供需情况,采取走访座谈、实地考察、对相关培训班次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专题调研,累计发放问卷144份,收回有效问卷135份,从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分层面、多维度分析。

(一)在培训理念供需上,存在着施训机构理念的限域性与社会发展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面临着新发展要求、新机遇挑战,越来越需要全球化的视野、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在“您认为当前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重点应放在哪些方面”问题中显示(见图1),排在首位的是“开拓眼界”,占81.82%;“更新观念”位居其次,占65.91%。

由图1可以看出,受访者期望通过培训得到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的信息,希望有“醍醐灌顶”“如雷贯耳”的感受,期望有“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的感悟。在走访中发现,部分人提到在曾经参加过的培训中存在“培训理念不够先进”的问题,希望在今后培训中能够创新培训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反映了在培训理念方面还存在着培训机构理念的限域性与社会发展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二)在培训内容供需上,存在着培训内容浅表化与内在需求深层化的矛盾

在对能力提升方面的调查中发现(见图2),有61.36%的受访者期望通过培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有59.09%的受访者期望通过培训提高“分析决策能力”。

在“曾经参加过的培训中认为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也发现,较大程度上存在“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空洞”等问题,反映了在培训内容方面还存在着施教者培训内容浅表化与受教者内在需求深层化之间的矛盾。多数人期望通过理论培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要求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培训方式供需上,存在着单一供给方式与“多元化”“互动式”需求的矛盾

在 “您认为较好的培训方式有哪些”的调查中发现,有60.25%的受访者比较喜欢 “集中时间,脱产培训” ,且有34.09%的受访者认为脱产学习“一周以内”较好;63.6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每年参加1次培训”较为适宜,反映出在培训方式上需求越来多元。

在曾经参加过的培训调查中,有34.09%的受访者认为存在“培训方式单一”问题。在“您认为较好的培训方式有哪些”调查中(见图3),有63.54% 的人认为“课堂与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较好,有47.73%的受访者认为“案例式、互动式教学”较好。在“对您喜欢的培训方法进行排序”中(见图4),排在首位的是 “案例教学”,占56.82%;其次是“体验式教学”,占54.54%;“讲授式教学”仅占25.33%。可见,在培训方式方面,单向传授的专题讲座的供给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受教者多元化、互动化的需求。

(四)在培训效果上总体评价较好,但也存在着培训开展与成果有效转化的矛盾

在“您对我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评价”调查中,有86.35%的受访者认为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的占54.34%,“比较满意”的占31.81%。但在曾经参加培训中,有45.45%的人认为存在“培训成果难以有效转化”的情况。

从培训主体而言,需要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在“您认为加强和改进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什么”的调查中(见图5),有63.64%的受访者认为是“坚持培训与使用结合”,29.55%的受访者认为是“加强培训需求调研”。

从培训客体而言,要增强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您认为当前影响党外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有86.36%的受访者认为最主要原因是“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参加学习”。在“您认为调动党外干部参加培训积极性最好的措施是哪些”的问卷中(见图6),最多的是 “按干部需求培训” 约占61.34%,其次是“提高培训质量”,占46.32%。

可见,在培训效果方面,还存在着培训成果转化与工作实践运用不够充分的问题。

三、供需视域下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供需难以有效契合的问题,其原因有主观认识不够深入,客观培训体系不够规范、机制不够健全等。

(一)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认识有差距

1. 培训主体认知偏差。一些基层党外代表人士认为业务过硬才是硬实力,只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就行。比如有的学员把政治培训看成是完成软任务,没有在思想上确立新的学习理念,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高,没有努力排除干扰,掌握学习主动权;有的甚至存在“培训就是休假”的想法,等等。受这些因素影响,他们在参加培训时难免就会有浮躁情绪,主动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及成果转化效果。

2. 送培单位重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送培单位的领导干部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的特殊性缺乏深入研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党外干部的培养,有的甚至认为党外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会耽误本职工作,往往以“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参加学习”为理由不积极选送党外干部参加学习培训。

3.施训单位侧重不足。在基层,单独设立的社会主义学院较少,多是实行一套班子几块牌子,在平时培训班次中,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班次较少,有的一年只办1—2个班,因而在师资配置、教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科研资政等方面倾斜度不大,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

(二)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1. 內容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指出,深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需要有科学的内容体系。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就是要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基层党外代表人士自身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缺乏个性化设计,存在培训中“大而统”的理论课程多、对应式提升实践能力的课程少,课程间关联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实践能力提升方面梯度性不够、渐进性不强,单方灌输式多、互动交流式少等情况。教育培训内容体系设计不够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培训吸引力不强,影响培训成效。

2.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对施训方、受训方的培训过程、培训效果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考什么”决定着“干什么”“怎么干”。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是否有成效,需要有一套体现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但在实践中,目前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尚处在摸索尝试阶段,对施训机构培训质量评估缺乏刚性约束,参训人员学习成效与选拔任用尚未有效衔接,这导致培训内容创新不够、参训人员培训主动性不强,供需难以有效对接。

3.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但在基层社院中,师资方面专业界限不够清晰,“万金油”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专门从事统战理论研究的教师较少。同时,老中青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中间的教学骨干力量有待进一步积蓄,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1. 精准需求调研机制不够健全。目前,虽然调训部门对培训对象的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做了一定的设计,有效满足了组织需求,但对送培单位具体的岗位需求缺乏深入调查,对培训对象的个人需求也缺乏深入调研,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关注不够、调研不足。因而,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培训方式的创新上、培训成果的转化上难以得到精准的对接。

2. 协作配合机制不够健全。教育培训是一个培训主管部门、送培单位、施训机构、培训对象等多方有机协作配合的过程。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安排,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在培训对象上存在轻重不一或重复调训等现象。在培训内容上存在所供非所需、所需非所供现象,在师生之间也存在着沟通不到位,导致所授内容深浅不一、不解渴难释惑的现象。正是由于部门间、单位间、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导致出现供需难以有效契合。

3. 跟踪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不仅是为了当前任务而进行培训,应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树立终身教育的培训理念,健全训后反馈长效跟踪机制,才能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不断增强培训实效。但在现实中由于对培训认知的差异及跟踪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在培训后往往存在培训结业即为终结的认识,缺乏长期的跟踪和及时反馈机制,对培训成果是否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了解掌握不够全面。

四、供需视域下增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实效性的实践路径

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基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应该在树牢培训理念上凝聚共识,在完善培训体系上增强实效,在健全培训机制上规范管理,着力破解供需契合的瓶颈问题,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

(一)树牢培训理念,在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功夫

《规划》对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之一就是要通过深化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让干部教育培训具有先进的培训理念。

1.树牢政治共识教育的理念。党外代表人士作为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基层党外代表人士要增强接受政治共识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2.树牢政治培训是基础建设的理念。送培单位要树牢加强教育培训是更好开展业务工作基础的思想。党外代表人士大都来自科研、教学、医疗、文化等专业技术岗位,学历较高,具有业务专长。要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培训创造条件,提供参训机会,营造学习氛围。要处理好培训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培训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以系统思维推动培训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坚持围绕中心抓培训、抓好培训促业务,坚持培训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使二者在融合发展中相互促进。

3.树牢按需培訓理念。按需培训是实现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供需精准对接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主义学院要突出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把需求调研贯穿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要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开展教学,充分发挥政治共识教育的引领作用,帮助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等,引导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二)完善培训体系,在增强培训实效上出实招

要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具有科学内容体系、健全组织架构和高效运行机制。

1. 完善培训内容体系。施训单位应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按照理论武装、凝聚共识、提升能力等模块布局具有社会主义学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武装方面,可以设计经典原著导读、时事政策、地方决策等方面的课程;在凝聚共识方面,可以按照历史、现实、地域维度进行课程设计;在提升能力方面,可以按照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等要求进行设计。

2.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评估体系是一个涉及培训部门办学条件、办学方法、办学质量、办学规范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评估,应组建一个由当地党委政府监督部门、专家团体、学员代表组成的三位一体考核评估小组[4]。年初时可根据学员培训需求调研结果深入了解当地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计划,在源头上进行把关指导;中期可全程跟班管理或者进行不定时监督,及时给予科学指导;年终时到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进行考核,从训前需求调研、训中跟踪、训后反馈等方面,督促落实培训需求情况,并将结果反馈予以通报,为下年培训做参考借鉴。

3.完善培训保障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是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方面,要积极引进一批专业性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在师资的选用上采用专兼内外结合,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互补的原则,配足配强师资队伍。在师资的培养上采用上挂下派、内修外炼结合方式,提升教学专业水平。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推行培训项目负责制,通过教研部门与教务、学员管理部门及班主任、班委的合力作用,强化培训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三)健全培训机制,在规范培训管理上做文章

要促进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需要不断健全培训管理机制。这要求在需求调研时做到供需精准对接,在部门之间做到相互协作配合,在培训成效方面建立跟踪反馈长效机制,确保培训实效。

1. 健全精准需求调研机制。对基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进行精准的需求调研是实现精准化培训的基础性工作。在调研主体上,要组建由基层党外代表人士、统战部门、组织部门、社会主义学院、送培单位等主体在内的调研团队,从培训主体、组织管理部门、承办单位、送培单位等进行多方面的需求调研,确保需求调研的全面性、广泛性。在调研内容上,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效果评估、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调研,确保需求调研的有效性。在调研方式上,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专家访谈、学员回访等方式,全面收集需求调研情况,并根据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要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确保培训效果。

2. 健全协作配合机制。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对培训任务进行整合,实施联合调训[5]。因此,组织部门、统战部门要联合发文调训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地方社会主义学院要按照党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培训任务,承办好各类主体班次和委托班次。各部门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学内容的审核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考核任用的评价上,要齐心协力、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增强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 健全跟蹤反馈长效机制。跟踪反馈既是收集和调查基层党外代表人士培训成效的必要渠道,也是评估是否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施教机构推动日常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跟踪反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回访等方式,从培训期望、培训质量以及培训满意度等方面,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培训成果转化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将跟踪问效的结果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提拔、晋升、交流的重要依据,作为动态调整培训方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N].团结报,2021-01-07(01).

[2]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8(22) .

[3]聂继红.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4]劳玲,黄新锋,李鑫,覃清蓓.党外代表人士培训需求的精准对接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

[5]何洁.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研究——以S省社会主义学院为例[D].山西大学,2019.

责任编辑:刘菊香

收稿日期:2021-09-20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委托课题(CQSYWTKT21003)。

作者简介:郑爱花,女,重庆市万州区社会主义学院教务处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教育培训
我国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加强机关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校扩招下的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如何补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短板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