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2021-02-03沈桂萍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道路中华民族

摘 要: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民族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主线,应进一步增进共同性,尊重包容差异性,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5.001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5-000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指出,民族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2]。列宁认为,“民族是社会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3];民族伴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这是其二”[4]。斯大林在论证现代民族时也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5]。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根据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民族工作中探索了各族同胞平等联合共同投身中国革命的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决议案》,正式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同胞在平等联合基础上共同投身中国革命的思想。毛泽东在1941年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坚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平等”[6]752。以此为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党设立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西北局等,开展团结争取各族同胞共同抗日的工作,同时开设陕北公学民族部、中央党校民族班、延安民族学院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探索民族区域自治。1941年党中央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以及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实施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内容的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族儿女共同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各民族共同走进了社会主义新社会。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7]按照这一宪法精神,党和政府积极探索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截至2003年,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此外,还建立了1 000多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全国有44个少数民族在占国土面积64%以上的地方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平等联合思想中国化的鲜明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就是确立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重要原则。邓小平明确指出,“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8]。1989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同年,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政策遭到国际环境的强烈冲击。江泽民首次阐述了民族工作的“中国道路”问题。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实施了一整套民族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实践证明,我们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些坚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什么联邦制,是根本违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这种主张是历史的倒退,因而是根本行不通的。”[9]134这实际上提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后,根据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在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从12个方面对党的民族理论作了新阐述、新概括,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时俱进的新标志。在2009年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我国民族问题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0]。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根据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和民族关系新特点,在多个场所强调要保持政治定力和增强战略定力,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谋划新时代民族工作,坚持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八个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于2021年强调“十二个必须”,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回顾党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排除各种干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的一条各民族平等联合、走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主线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各族人民致力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发展进步、伟大复兴的历史。在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特点,围绕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总任务,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工作战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的第一章关于“中华民族”的叙述中,首先阐述了“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各民族“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6]617。以此为依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11]。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的血流在了一起,心融在了一起,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逐步深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建设团结友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1951年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2]。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贯穿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作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全过程。1954年颁布的宪法明确指出“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为了建设“团结友爱的民族大家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占人口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不多,但主要分布在西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根据这样的客观实际,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作在两条战线同步推进,一是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地方,落实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族同胞当家作主权利;二是根据民族地区特点慎重稳步推进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废除了阶级压迫与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主题是探索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在1978年到2012年间,党中央先后召开3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反复重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2005年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定为民族工作的主题。3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民族问题“一个发展”“三个关系”论,各民族“三个离不开”论,“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因素”论,民族具有“七要素”论以及“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论。

在1992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新中国的民族工作主要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通过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通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亿,陆地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民族工作的重要性”[9]384—386。2009年,胡锦涛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進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民族问题只有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得到正确解决。”[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凝聚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成为民族工作的时代使命。党中央先后召开多个会议,深入分析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理论政策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成分,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动力和要素,中华民族“一体”是主线和方向。以此为依据,习近平强调民族工作要顺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形势,在尊重差异基础上,增进共同性,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关系。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提出铸牢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总之,一百年来,党在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过程中,始终围绕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发展进步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翻开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华民族大家庭”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增进共同性,到全面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也是不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程。这种建设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56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阶段性特征;既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全面推进各民族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建设了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也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三、增进共同性,尊重包容差异性,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历史活跃期,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走出家乡在全国各地流动,民族之间的共性愈来愈多。在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带动的资本、资源、劳动力、市场的联动,配合对口支援、优势互补经济联动政策,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生活更深刻地融入全国直至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中。在政治上,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媒体和政治生活中广泛应用,有效地将国家政治生活、国家领导人形象、国家符号、国家意志、国家法律政策等传递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一体化政治整合,有效推动国家政治生活一体化。在社会交往方面,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在全国各地流动,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成为邻居、同事、同学和朋友,各民族群众之间生活方式相互嵌入的程度日益加深,各民族之间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日益巩固和深化。

顺应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部署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系列任务,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民族工作?对此,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辩证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强调增强共同性、尊重包容差异性;强调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一个民族不能少”,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特别是提出“十二个必须”,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深入,顺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的时代特点,民族工作增进共同性主要表现为“五个共同”:各民族共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利义务;各民族共同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各民族共同建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共同承担反分裂、反分化、反渗透、反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使命。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词语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有关讲话中反复强调,向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传递了强烈的信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在大踏步迈向伟大复兴,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必须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承担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责任,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携手前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J].中国民族,2021(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5.

[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问题文选·列宁卷: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95.

[4]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9.

[5]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1—69.

[6]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84.

[8]中共国家民委党组.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J].民族大家庭,2009(1).

[9]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0]胡锦涛: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EB/OL].(2009-09-30)[2021-09-15].http://zqb.cyol.

com/content/2009-09/30/content_2877336.htm.

[1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07.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责任编辑:何文钜

收稿日期:2021-09-30

作者简介:沈桂萍,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道路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道听途说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城市的道路为什么叫马路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