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2021-02-03康家玮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摘 要:建设相嵌融合、相互包容、互惠共生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需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践途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可从形象、工具、行动等三条路径着手。

关键词: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5.011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5-0064-04

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重要社会条件。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能够促进各族群众交流、培养和融洽感情,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建设相嵌融合、相互包容、互惠共生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需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践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创新发展民族理论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因此,探究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对新时代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以“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鲜见。笔者将查阅范围扩展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相关成果比较丰硕,成果形式主要有著作、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检索查询,截至2021年9月30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779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1 112篇、学位论文114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理论文章491篇。从论文发表数量看,从2017年至2021年9月间,年均论文发表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与2017年10月党的十八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界高度关注和研究该问题有着较大关系。

从细分研究主题分布看,排名前五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疫情防控”“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意识”,分别是667篇、354篇、171篇、114篇和52篇,依次占到相关论文总篇数的37.49%、19.9%、9.61%、6.41%和2.92%,约占全部研究细分主题篇数的2/3以上。

从涉及研究学科领域看,“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高等教育”“文化”“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发表论文数量排列前五名,分别占总篇数的63.99%、9.66%、4.52%、4.18%、2.55%,表明学界研究主要关注点在以上学科领域,其他学科领域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其中,涉及“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溯源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化和不断强化、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从“自觉”达到一种“更大的自觉”的逻辑过程[1],其历史根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国传统历史脉络的批判性继承[2]。二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建构研究。学界普遍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的认同到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再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路径为基本理论脉络。三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应立足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实际,从历史和现实维度,处理好中华民族的个性与共性关系。四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有学者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五通”——心通、情通、语通、文通、政通[3];有学者认为,群际关系和谐的最佳路径是维持而不是削弱次群体认同,应努力促进次群体认同与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同形成嵌套关系[4]。五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建构研究。有学者从“期望状态”“族际互动”和“适应策略”方面考察民族情感建设,以合理的情感唤醒构建积极的民族心态秩序,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观价值导向实现与民族心理认同有效对接[5]。

综上所述,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类会议精神而开展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探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明晰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当前,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过程,顺应新时代民族政策导向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要求,还需要深入思考。

二、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十分必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日益频繁,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社区,也有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多民族社区。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向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流动,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居住在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6]。少数民族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了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城市人口结构产生了变化,如一些城市流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超过了世居少数民族數量;二是外来的少数民族人口注入了多元的文化特质,影响着城市各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此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还应注意防范境外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非法宗教活动等对国内城市的渗透,防止其对城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城市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空间场域之一,应发挥国家安全桥头堡作用。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一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具有完备的组织架构基础。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施行的是社区制管理,社区制管理组织框架具有较强系统性、完整性,涉及基层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协商组织等。二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社区工作可直接获取基层各族群众民生诉求,能够快速反映给上级有关部门,妥善解决问题,在保障公共利益前提下维护个体利益。在此过程中,各民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目的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增强,城市社区治理的活力进一步激发。三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城市社区形象也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外在具象,表现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现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较为规范。社区干部参与到社区群众日常生活之中,对社区各族群众情况熟悉了解,交流交往更为频繁,对有效解决社区民生事务起到了关键作用。网格员大部分由基层干部和“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 、老教师和老劳模)、志愿者、部分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兼任,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源。

三、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的最好体现[7]。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事物发展,但不能直接推动事物发展,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以某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即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同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物质实践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形象、工具、行动三方面着手。

(一)形象路径

从“形象”本意看,指的是能够引起人的思想(情感活动)的具体形态或者姿态。“形象”衍生至文化维度,可以将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归结为一个社会空间,一切与之关联的人或事物有机连接在一起,是一种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心理机制。通过文化维度,城市社区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不仅仅表现为一种集体性,还是一种共同表达。“形象”也可表达为隐喻、模型、目标、愿景、预设、信念等,它们不仅与具体问题相关,更关系到基本的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通常在价值或知识体系等方面具有系统性[8]。社会相互作用通过符号交换、共同认识和自由选择的实践得以推进,促使个体之间合作和竞争,使得每个人的操守集体性表现出一致性,成为一种道德秩序。也就是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优化提升各民族物质利益、精神诉求的共同基础系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提供社会价值规范的导向。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呈现出中华文化特色和独特品质,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渗入各民族群众的特殊情感,其结果是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从一个纯粹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地点,转化为各民族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街区,成为一个富有情感、传统、历史、文化意义上的社会空间。

(二)工具路径

工具路径,指的是政策工具的借用,就是通过使用制度、政策等方式,促使达成更多目标。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可借用政策工具,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制度、政策设计,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方面激励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群众参与;在建立相互信任基础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互为认可、互为依存的共同体理念,巩固共同的价值基础(共有精神家园、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心理认同);通过循环往复,找到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策工具的规律性,不断提升政策工具的实效性(如下图所示)。

(三)行动路径

行動路径是相关制度、政策的实行环节,通常是较为机械、繁杂的日常工作事务。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时,应考虑到行动准备环节、行动实施环节和行动评估环节的相互应证。行动准备环节需要对关键任务、政策法规、技术策略、实施路线、路径顺序、物资人力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满足行动执行的要求。行动实施环节需要执行制度、政策的组织者在行动者内部开展动员,就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进行宣传,说明制度、政策的主要内容和落实意义,使行动者理解所执行制度、政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行动部门内部应进行沟通,保障行动体系运转有效,与外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行动部门、行动者之间应开展合作分工、实现有机衔接。行动评估环节应对制度、政策执行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总结,重点是对行动执行的效果评价。行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建立行动评估机制,对行动者的行为和行动效果,行动执行计划与目标,整体绩效等进行客观评价。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防止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制度、政策设计初衷。另外,行动路径也可能是以陌生的、未知的方向来动员其他客体,需要探索具体的行动方法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塑造可信的、社会认可程度高的形象,形成有效的社会政治意愿或力量支持,激发各类行动主体与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之间的互动性。

四、结语

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参与和促进社会整合的过程。从外部环境看,需要有开放性、包容性、战略性的思维。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实践路径应适应基层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用统一战线策略广泛吸纳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从功能定位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系统性设计,其组织架构应是把顶层设计落实到基层实践的重要传导结构,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应在这个结构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益及社会群体权益。从组织建构看,城市基层党委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进的重要力量。不同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民族情况、社会环境等情况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采用差异化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制度保障看,应借助统一战线挖掘相应的社会资源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政策、法律执行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詹进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进路与生成逻辑[J].广西民族研究,2019(3).

[2]平维彬.历史、当下与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J].贵州民族研究,2019(9).

[3]纳日碧力戈,陶染春.“五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西北民族研究,2020(1).

[4]郝亚明.社会认同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0(1).

[5]龙金菊,高鹏怀.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

[6]朱维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重在交融[J].民族论坛,2016(12).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7.

[8]王浦劬,臧雷振.治理理论与实践——经典议题研究新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99.

责任编辑:潘宏纹

收稿日期:2021-10-01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YB148);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2021年度专项课题(ZXKT202115)。

作者简介:康家玮,男,甘肃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宁智库联盟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