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内涵、困境与路径研究

2021-02-03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医结合体医医疗

陈 溢

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内涵、困境与路径研究

陈 溢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科学学院,天津,301617。

“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核心是摸索一条体育与医疗深度融会贯通的道路,其目的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将体育锻炼方式和医疗技术手段有机融合,提升社会公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缓解巨额的医疗财政开支。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叙述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现状并解析及其内涵,从理论体系、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监管体系四个方面深入探究其处于过渡时期理念捆绑和实践脱节导致进展缓慢的困境;主要研究路径分别为理论体系上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以技术、理念、策略、价值、资源融合为载体;服务及资源上实施“供给侧”转型,平衡区域体育健康资源布局,实行社会参与机制,推行区域内体医融合示范区建;人才培养上落实“求同存异”方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监管体系上加强政策导引,达到顶层设计目的,使“体医结合”通过合适的路径升华到“体医融合”。

体医结合;体医融合;内涵;困境;路径

“体医结合”是指体育与医疗两个领域的结合,在国际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发展较早,发展较为领先,我国体育与医学交汇的思想启蒙于古代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使人们认识发展体育运动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全国人民的体质健康,进而预防疾病,提高人民幸福水平。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体医结合”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理论方面有了相对独立的思路与框架,但对比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体医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同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经过“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促进全民身体素质[1][2]。这是“体医”领域发展和推进多年来,第一次在国家政策与战略中得以体现和重视,并首次提出“体医融合”设想,“体医融合”是指体育与医疗融会形成一体,是“体医结合”更高级的形态。毫无疑问,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慢性病人群日趋增大的社会下,“体医融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迈向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一步,更是增强国民体质健康,预防慢性疾病的一个重要举措。但目前“体医融合”的实施还处于起步状态,只是体育与医疗业理念上简单的捆绑,实践中的强行拼凑,并没有实际上的融汇成一体,进而导致发展缓慢、停滞,影响到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行与实施,面对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整合前人的成果,吸取经验和教训站上一个新的起点,从解析“体医结合”及“体医融合”的内涵出发,先建立正确的认知,再剖析其产生的一系列困境,进而对症下药发掘其切实可行的路径,从而提供更完善的理论策略和实践方案,为“体医结合”朝“体医融合”的新方向实现更快更好地探索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CNKI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以体医结合为篇名检索到文献共102篇,以体医融合为篇名检索到文献共38篇、以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为篇名检索到文献8篇,共检索到历年相关研究文献共148多篇,经过查阅和进一步人工筛选,最终选取与文章主题及中心最相关的研究文献20余篇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来源。并采用逻辑归纳法通过辞典、百科全书进一步界定内涵、路径等文中相关关键词的释义与内涵。其次运用专家访谈法对这一领域的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尤其针对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度交流。

2 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内涵

2.1 观念上的合而为一

关于“体医融合”的定义,学术界暂无明确解释,但从字面“融合”的含义是两者交织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事物或物质;从“体医结合”进入“体医融合”的新时代,在观念上“体医融合”是“体医结合”的升华和提炼以及进化。

从“体医结合”进入“体医融合”的新时代,不再是简单的指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体育和医学相互结合,互为补充[3]。而是进入体育与医疗在体育科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等领域深层次、多维度的融合。“从体育看医疗,重新认识疾病本质;从医疗看体育,重新发现体育的功能价值”[4]。

2.2 手段上的浑然一体

体育思想与医学思想的融合。“体医”不再是单纯的体育学科和医疗学科的结合,而是通过学科间的相互融入与贯通形成一门关于体育与医学新思想的学科。

体育锻炼与医学治疗的融合。“体医”不再是单调的体育锻炼和医学治疗的结合,而是通过汲取体育锻炼与医学治疗的精华形成一种即不同于体育锻炼也不同于医学治疗的独立方式。

体育与医疗公共服务上的融合。“体医”不再是简单的体育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相互结合,而是打破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局面,发挥共建共享的协同作用。

体育与医疗人才培养方案上的融合。“体医”不再是苍白无力的体育与医疗人才培养方案上的结合,而是通过体育学院和医学院融合办学,使体育和医学在教育方面形成一体,通过融合办学、一体化培养,设置具有体医融合特色专业和实践教学环节,为社会输送具备体育知识和医学卫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5]。

2.3 机制上的统筹兼顾

“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本质上是一条响应国务院及中共中央于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国家政策,参与健康中国战略落实的重要之路,而实现“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转变,单靠一个部门或机构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涉及体育与医疗公共服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整合,建立体育与医疗部门的领导机制,构建体育与医疗部门的资源共享机制。

建立体育与医疗部门的领导机制。治标先治本,实现“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转变需从根源入手,在领导机制上设置体育与医疗部门相融合的委员会,由体育与医疗方面有一定专业背景与知识的人士研制部门间的协调措施,落实“体医融合”领导与管理上的协同与精确。

构建体育与医疗部门的资源共享机制。将体育与医疗领域的分散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合理的进行安排与利用;将体育与医疗领域的先进资源协同共享,互惠互利;将体育与医疗领域的空闲资源利用改造,有机统一;让双方达到资源上的融合。

3 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困境

“体医融合”是我国在体育与医疗在理论发展与实践摸索中产生的新事物,通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对其的界定与释义,“新事物”是合乎历史方向的、必然朝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6]。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孕育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枯朽的东西,吸取、发展并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许多为旧事物所无法容纳的丰富的新内容。它比旧事物更具有生命力和改良性,因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但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弱小,并且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并且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平稳顺利的,特别在社会现象中,新事物会遭到旧事物的顽强抵抗,因此新事物的成长必定是一个艰难曲折、充满困境的探索过程。

3.1 理论体系仍不完备

理论体系,顾名思义是由一系列原理、范畴、概念等构成的关于某一事物、对象或某一领域的完整的思想系统与知识结构。“体医融合”首先是体育与医疗两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融合成一个新体系的过程,我国由“体医结合”发展进入“体医融合”层面,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理论建设时间十分短暂,距离完备的理论思想体系还远远不够。

图1 “体医结合”历年发文计量可视图

从CNKI(知网)检索的“体医结合”的历年理论研究成果、学术文献(图1)能够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开始于2000年,2015年才逐渐引起业内多数学者的研究,这从侧面透露出其理论体系的稚嫩和不成熟,正是因为理论思想体系的不成熟,才导致目前“体医融合”发展的缓慢,所以目前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特别是正处在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今天,我们能否加快理论体系建设步伐,把一个成熟的“体医融合”促健康,治未病的新理念带入新时代,将直接关系全民健康的发展。

3.2 服务及资源分配不公

公共服务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分配不仅是满足社会大众基本需求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内在准则。在“体医结合”向“体医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体育和医疗资源及服务分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体医融合”方面,不管是运动康复师、运动防护师等新兴人才还是代表“体医融合”的运动康复会所和机构几乎都扎堆于一、二线城市,而小城市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则难以认知“体医融合”新模式。

表1 我国运动医学、康复中心概述

来源:《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中心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7]

以国内运动康复中心为例,运动康复中心是“体医融合”重要的实施及服务场所,如图1、表1所示,国内创办早、规模大运动康复中心位置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少,各地区人民在“体医融合”相关服务与资源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3.3 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完善

目前“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还停留在画地为牢的困境中,例如体育学院独立培养有体育背景的体育人接受部分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医学院独立培养有医学背景的医务人员接受部分的体育锻炼的习练,称为名义上的“体医融合”,医学院培养的运动康复人员毕业后大部分进入医院从事于临床治疗,久而久之便在工作中关于运动康复的专业素养日渐下降[8]。体育学院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任职于教育岗位,虽可以服务社区体医健身指导,但因缺乏相应的医学背景,远远达不到新时代“体医融合”对掌握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相关的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我国高校部分运动康复人才培养过程存在问题:(1)目标不明确,导致雷同化;(2)课程设置没有同实际需要紧密结合[9]。

3.4 监管体系仍不健全

体育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管理系统,互相之间合作比较贫乏,故两者融合的监管体制的完善,是体医由结合阶段向融合阶段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体医融合”需要通过我国医疗制度以及体育制度的深层次变革,这也是“体医融合”领域公认的改革点。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体育行业、医疗行业各运行主体缺少协同机制,多主体跨界融合、协同治理能力弱,“体医融合”的沟通渠道和平台仍不完善[10]。诚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医疗制度和体育制度改革还不完善、改革力度不够,体育与医疗的联合工作机制仍有所欠缺,相关部门管理固化。

4 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路径

4.1 深化“体医融合”理论体系的研究

探索一条合适、高效的路径是“体医结合”发展到“体医融合”的关键一步,理论体系的建设则是路径的开端。加强体育与医疗机构融合相关的实践工作开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归纳总结经验,在经验中学习、反思,进而内化成具体的思想体系,从而加快其理论建设。

图2 “体医融合”理论体系上的“五位一体”建设

“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疗两个成熟的理论体系融合成新体系的过程,新体系的形成必定是由体育与医疗理论体系间各自特性的融合产生,表现为体育技术与医疗技术上的融合、体育理念与医疗理念上的融合、体育策略与医疗策略上的融合、体育价值与医疗价值上的融合、体育资源与医疗资源上的融合,从而形成“体医融合”理论体系上的“五位一体”建设,为加强目前“体医融合”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参考。

4.2 加快“体医融合”供给侧转型

在体育健康服务业供给侧转型视角下,在体育与医疗部门间管理系统中实施统筹兼顾、行政干预、破除阻碍,实现体医间的互通。做到平衡区域体育健康资源布局、实行社会参与机制、实现体医深度融合发展中“放管”的政策。

图3 “体医融合”供给侧转型

(1)平衡区域体育健康资源布局,引进国家“体医融合”示范区的推广思想,逐步推行区域内体医融合示范区建设[11]。

(2)实行社会参与机制。从“体医结合”到“体医融合”的社会参与机制,事实上是指让体育、医疗单位,政府之外的人员与机构参与“体医融合”的进程。

(3)实现体医深度融合发展中“放管”的政策,以政府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①首先,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审批,放宽市场;②放管结合,转变管理理念,政府加强过程、结果监管,使市场强大的活力助推“体医结合”向“体医融合”发展的步伐。

4.3 增强“体医融合”队伍的组建与培养

“体医融合”在人才培养上之所以达不到新时代“体医融合”对掌握体育锻炼和医疗技术的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是因为“体”“医”没有做到兼得,两者只精其一,而未能合二为一。如何才能形成更好的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求同存异”的思想去看待这个问题,“求同存异”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曾被成功地运用于国内各种矛盾分歧的实践中,并取得了非凡的成果[12]。

图4 “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求同存异”方案

在“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中,“同”是把体育和医疗两者人才培养方案的共性整合起来,找出其相同点,比如两者共同的目标都是服务大众、致力于人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两者共同的理念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两者共同的战略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异”是把体育和医疗两者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暂时保留下来,发现其特色,比如,两者各自在技术层面的优势,各自在策略实施上的优势,各自在管理经验中的优势。共性上求“同”,联系其各自学科培养的相同点;个性上求“异”,保留其各自学科培养的优势,达到互为一体又和而不同,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体医融合”复合型应用人才。

4.4 完善监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的监管体系是“体医融合”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是体育与医疗部门展开协作与融合的重要支撑。监管体系的完善需要建立在成熟的理论平台之上,成熟的理论平台则需要大量学者的钻研、摸索与实践,大量学者的聚集则是建立在国家政策及战略的号召下,所以完善的监管体系的根源建立在国家政策的导引下。在21世纪之前体育与医疗板块的联系十分薄弱,相互间影响甚微,直到近些年体医才慢慢进入人们视野,相关理论逐渐被研究,因为国家政策的号召、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如表2所示。

表2 近年体医领域相关政策

国家政策和战略方向是推进“体医融合”理论研究快速有效发展的重大力量,结合近年我国政策发布通过“体医融合”历年发表文献计量图(图5)可知。

图5 “体医融合”历年发文计量可视图

通过图5可知,以“体医融合”为关键词发表的文献在2016年,首次出现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并在2017、2018年达到历史发表文献数量最高峰,而2016年正是国务院、中共中央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体医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而有效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施,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发布与战略发展对其影响。故“体医融合”理论研究平台的架构,完善的监管体系建立并且长期有效的发展乃至生存,国家政府关于“体医融合”的政策支持与战略发展必不可少,政策支持始终是“体医融合”在理论及实践发展路径中永葆活力的强大推手。

5 结 语

“体医融合”是“体医结合”的升华与改良,是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下的重大支柱是未来体育业和医疗卫生业发展的新风向标,是促进全民体质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是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但目前相关研究理论开展仍不充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阻碍。关于“体医融合”未来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化“体医融合”理论的研究,加快“体医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体医融合”队伍的组建与培养,完善监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体育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协作与融合,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创造多层次的合作机会,共同商定有利的管理机制;国家政府部门则提供资金扶持以及实施导向性政策,让社会对“体医融合”领域给予更大的关注。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8~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

[3]赵 彤. 我国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现状与对策[D].北京体育大学,2014.

[4]王圣宝.漫话华佗的体医结合[J].体育文史,1998(05):55~56+44.

[5]赵仙丽,等.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体育科研,2011,32(04):58~63.

[6]刘佩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727~728.

[7]余 清,秦学林.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康复中心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8,39(06):24~30.

[8]金 晨.走出“体医结合”第一步——体育对接健康中国的路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06):49~55.

[9]国英男,张玉兰,房 璐,刘满金.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15~16.

[10]冯振伟,张瑞林,韩磊磊.体医融合协同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5):16~22.

[11]马荣超,郭建军.体育健康服务业供给侧转型下“体医融合”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7,34(06):95~100.

[12]周以侠.周恩来“求同存异”思维方法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74~78.

[13]郭建军.体医融合推动健康革命路径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11):1189~1192+1197.

[14]冯振伟,王先亮.基于共生理论的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共生路径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05):1~7.

[15]唐 刚,彭 英.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03):10~24.

[16]江志鹏.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体医结合”实施路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04):11~14.

[17]赵振浩.有关“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147~149.

[18]王访清,王丽丽.“体医结合”现状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05):316~317.

[19]郭建军,郑富强.体医融合给体育和医疗带来的机遇与展望[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10):1071~1073.

[20]龙佳怀,刘 玉.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J].体育科学,2017,37(06):91~97.

[21]向宇宏,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24(05):76~9.

[22]梁丽珍.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0):54~55.

[23]卢文云,陈佩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内涵、路径与体制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05):25~39+55.

[24]胡 扬.从体医分离到体医融合——对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7):10~11.

From “Body Medical Combination” to “Body Medical Fusion” Connotation, Research a Path with a Dilemma

CHEN Yi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Institute of Sports Fraining Science, Tianjin, 300381, China.

Medical body medical combination to “body fusion” is the core of groping a sports and medical depth achieve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way, the goal is to respond to health China strategy propulsion, will exercise way organic combination and medical technology, and promote social citizen's health level and physical qualit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medical resources, alleviate huge health-care spending.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expert interview narrative from the “body medical combination”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fusion body and parsing and its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system,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regulatory system four aspects to probe his bondage and practice in transition concept leads to the dilemma of slow progress; Research path respectively theory system on pushing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one” with technology, concept, strategy, value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as the carrier; Services and resourc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pply side” transformation, balance regional sports health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fused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On talent training to carry out the schem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putting aside difference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of education high quality; Regulatory system on strengthening policy guidance, achieve the top-level design, make the body medical combination "sublimation through a appropriate path to the “body medical fusion”.

Body medical combination; Body medical fusion; Connotation; The mire; The path

G804.5

A

1007―6891(2021)01―0041―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1.09

2019-10-08

2019-12-24

猜你喜欢

体医结合体医医疗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体医结合”背景下健身气功在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体医结合”导向下对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
辽宁省“体医结合”模式下运动对肥胖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
“体医结合”与大学生运动风险控制分析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