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时政类报刊浅析

2021-01-31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办报画报时政

李 进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时政类报刊多以刊发时事、政治类新闻性文章为主,这类报刊的内容包含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政治色彩浓厚、社会宣传功能强。十九世纪中后叶,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晚清社会首次感受到现代文化带来的意识冲击。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下,报刊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发展迅速。通过创办时政类报刊,利用其出版平台、发行网络,使大众了解国内外时事与政治新闻,并且刊发时政见解、政治诉求等。晚清时期很多报刊同时开设了多个栏目,其中一些报刊就设有时政新闻栏目,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如晚清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1872),除了刊发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以外,同时会刊载一些时政评论。报刊出版界也出现了一批以时政新闻、时政评论为主的报刊,如同治十三年(1874)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这是中国第一份以时政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报刊。诸多此类报刊的出版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拓展了民众的视野,是晚清社会重要的大众传媒媒介。晚清时政类报刊的研究分析,对于了解该时期时政类报刊的发展概况和特点、其反映的民众思想的动态及政治势力之间的思想交锋等晚清社会多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1 晚清时政类报刊的概况

十九世纪初,一批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传播西方新式教育理念,以报刊的社会宣传功能,试图改变天朝的思想。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合杂谈》等。这些报刊曾对晚清社会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遐迩贯珍》就曾大量报道了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活动情况[1]。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的报刊主要是外国人主办,《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一批报刊均为外国人创办。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等创立了《万国公报》,刊载内容多为时政评论以及国内外重大政治法令。1872年,英国人更是在上海创办了近代中国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报刊《申报》。《申报》除了刊载商业新闻以外,对于国内外的时政大事也是非常重视,报道战争、外交、时政评论及晚清政府的各种政令、官方告示等内容,成为晚清民众了解政治风向的重要渠道。晚清时期的报刊业显然受到了外国的推动,为晚清及后世的时政类报刊的创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到了十九世纪末,以外国人办刊为主的情况发生了转变,国人主办的报刊日益增多,对晚清报刊业及晚清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软弱无能的晚清政府,使晚清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激发了清末国人反帝爱国的忧患意识,尤其是一群具有爱国情怀的文人,以报刊为思想博弈的阵地,宣扬救国思想、宣传维新变法、宣传革命,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清末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强学报》《富强报》等刊物,议论时政,宣传“变法图存”,更是掀起了社会的办报热潮,以报道时政内容为主的报刊接连出现[3]。其他各类报刊也加大了对时政的报道,《中外日报》就揭露了袁世凯等人的丑恶行径,而且登载了很多关于新政的政论文章,受到读者群体的欢迎。胡璋创办的《苏报》,1903年刊载了章炳麟驳斥康有为政见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因此被停刊。诸多报刊的时政新闻、时政评论报道,是清末国人关注的焦点。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报刊因为登载与晚清政府、帝国主义利益冲突的政论等内容,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这并没有扼杀掉晚清国人创办时政类报刊、开设时政栏目,刊载时政文章的热情,《广东日报》《民报》等报刊刊载的内容更是主张暴力革命,反对君主立宪,极大的冲击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生态下,时政类报刊的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精神战场,成为舆论风向标,进一步促进了晚清报刊业的发展。

2 晚清时政类报刊的特点

西方印刷术的传入,报刊作为晚清时期一种新兴事物,得了快速的发展,掀起了办刊热潮,各类报刊相继面世,内容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晚清时期,社会环境极为复杂,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晚清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活动。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谋求国家出路的活动,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去推翻腐朽统治而进行的一些活动,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织,掀起了一股政治浪潮。基于晚清时期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各阶层对于时政的关注空前高涨,国内的办刊活动如火如荼,一改之前主要是外国人办报的局面。该时期的时政类报刊也因此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办报环境复杂

西方文化对晚清中国产生了冲击,传统文化开始瓦解并重新建构,封建统治集团处于危机四伏之中。晚清中国也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长,他们关心时政,成为时政类报刊最重要的读者群体,他们的文化需求也成为了报刊力求解决的问题[4]。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外国先进科学、思想文化等也得到了国人的重视,报刊业的发展也受到其影响。外国列强在华办报,输入西方思想,文化入侵,其报刊上常常报道反映列强利益的内容,英商在华办的《北华捷报》,在小刀会起义爆发后,主张对其镇压,利益立场鲜明。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是一家以政论为主的报纸,曾经在中法战争期间,大量刊登抗击法军的时政报道。可见晚清时期,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与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存在利益立场的不同,反映了一些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觉醒,并希望唤醒国民的民族危亡意识。外国人在华办报与国人自己办报所反映的利益立场,是晚清时期时政类报刊呈现办报环境复杂的特点的重要原因。

2.2 民间报与官报并存

晚清时期,国内刊载时政新闻,时政评论的报刊数量较多,其办报主体可以分为民间与官方。维新运动伊始,中国报刊业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民间化,从报刊的印刷出版、发行、受众到信息内容、来源均以民间为主导[5]。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所创办的《时务报》,是一种政论报,在中国报刊史上起着重要影响。该报刊不是清廷和其他官办的报刊,而是一群主张变法维新的人士共同创办的,不仅介绍国内时政,还刊载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时政评论,如《论东方时势》等。邝其照创办的《中西日报》,因刊登义和团战败八国联军的事实而被当局查禁。1896年创办的《苏报》曾发表章炳麟驳斥康有为政见的文章,也被清廷查封。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宣传民主共和,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二十一世纪军国民报》也以推翻清政府为主旨,“推专制,诛独夫”,一度成为开展政治斗争的重要舆论阵地。晚清时期诸多此类的报刊受到大众的喜爱,民间办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民办报刊也因发表不同政见被官方所打压,这反映了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清廷对民众思想的管控。晚清时期官方也创办了许多报刊,如《政治官报》《湖南官报》《北洋官报》《四川官报》等。《政治官报》是清廷中央政府机关报,“凡有政治文牍,无不详慎登载”,是了解朝廷政事等内容的重要方式;《湖南官报》1902年由湖南洋务局创办,也刊载国内外近期政事等内容。这些官办报刊登载的内容都需要官方审核后才能刊登,过于呆板和保守。可见晚清时期官方与民间报刊业都发展较快,形成了官报与民报并存的局面,两者都热衷于议论时政,民报的发展存亡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政治倾向。

2.3 报刊内容形式多样

晚清时期报刊业欣欣向荣的背景下,设有时政等内容的报刊,登载的内容除了以传统的文字形式外,还出现了分为文字、图画两部分的报刊,如《时事画报》《醒俗画报》《点石斋画报》等。1905年创办于广州的《时事画报》,分为了文字、图画两部分,创刊号《本报约章》曰:“仿东西洋画报规则办法,考物及记事,俱用图画,一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刊载的内容民族民主革命色彩浓厚。《时事画报》不追求商业利益,也不同于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刊物,而是极力鼓吹民主革命[6],频繁报道各地的起义事件,立场鲜明。1907年黄冈革命后,《时事画报》对该事件进行了题为“黄冈乱事”报道,刊文配图指责清廷无能,所以才会导致叛乱。《时事画报》编辑潘达微在该报刊上发表多幅“新军叛乱”时政漫画,因此受到清政府打压,被迫停刊。《醒俗画报》《点石斋画报》等在其刊载的内容中也议论时政,批判性强。这些分为文字、图画两部分的报刊出现,给晚清时期报刊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报刊内容的呈现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纯文字形式的报刊,此类新形式的报刊刊载的内容图文并茂,以图为媒传递时事,结合文字能够互相补充,更加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容易被理解,因而为受众所喜爱。

3 晚清时政类报刊视野下的维新与革命

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活跃于晚清社会,维新派人士和革命派人士纷纷通过时政报刊,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态度,争取国内舆论。诸多时政报刊的大众传媒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认知,渐渐打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民族意识和革命意识强化。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创办了许多报刊,构建自身话语的表达空间,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一些其他报刊中也不乏议论时政,鼓吹维新,宣传革命的内容,可见晚清报刊行业对政治风向的普遍关注。梁启超于《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7]。他强调了报刊的社会功能,引导社会舆论,争取国民的支持,是维新派人士创办报刊的重要原因。1900年兴中会创办的《中国日报》刊载长篇时论,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国民报》也提出了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党的主张。《京话报》迎合清政府的新政,鼓吹变法维新,《苏州白话报》等亦是政治态度鲜明,拥护皇帝、赞成君主立宪。报刊成为维新派与革命派思想交锋的阵地,革命派试图将民众对帝国主义的仇视,引向推翻君主专制的立场上去。晚清许多时政类报刊因为宣传民主革命,批判清政府而屡屡被查禁,而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实现自身政治愿望的维新派,依靠封建势力,思想上不具有彻底性。受传统思想禁锢的国民,在民主革命思想未遍地开花的时候,更倾向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使得晚清一段时间内维新派观点在各时政报刊上特别活跃。十九世纪末,维新思想已经比较成熟,维新派相继创办了《万国公报》《时务报》《知新报》等刊物,而民主革命思想在二十世纪初才广为传播,1900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了第一份正式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二十世纪初以前,革命派虽然已经开始致力于民主革命,但其主要活跃于广东和海外地区,仅建立了一些地方的组织,不敢公开活动,没有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二十世纪初,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判了君主立宪的主张,支持实施资产阶级革命。二十世纪初,关于实行立宪还是进行民主革命的的论战,使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趋于成熟,且通过各类时政报刊的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最终革命派赢得了舆论,国内要求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革命爆发,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在这过程中,政治势力的有意推动,一些民间办报可以说已经转变成政党报刊,可见晚清时期诸多时政类报刊出版发行的政治色彩浓厚。

4 结语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对国人造成了意识冲击,报刊界出现了很多国人主办的时政类报刊,一度成为晚清时期国人了解政治风向的重要渠道。这些时政类报刊的出版发行更是表现出办报环境复杂、民间报与官报并存及报刊内容形式多样等特点。此外,晚清时期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也活跃于各时政类报刊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二十世纪初革命派的政治思想趋于成熟,利用创办的时政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夺得了舆论制高点。时政类报刊成为不同政治势力思想交锋、争取舆论的阵地,其服务于现实政治需求的趋势日益加强,许多民间时政类报刊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变成政党报刊,起着政治动员作用,在晚清时期报刊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办报画报时政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陕西画报航拍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