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分层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分析

2021-01-31王成斌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算式分层教学活动

王成斌

(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 226001)

分层教学是基于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势发展而来的教学理念,从教学思想上来看,其与我国一直推行的“因材施教”理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把抓”相比,分层教学理念尊重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其建立了从阶段到整体、从个体到局部的教学模式,在以“服务所有学生”为核心思想的教育理念下,分层教学能够展现出更为出色的教育价值.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提问活动的特点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利用分层教学落实提问教学活动.

一、问题分层,控制教学进度

分层教学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其将学生分离为不同的整体,在发起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技能上、理论上的再教育,保障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接受教学知识的机会.但结合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来看,分层教学的服务重点在于“针对学生进行分层”,其忽视了教学理论的差异性,当不同的教学知识同时进入到数学课堂当中,固有的教学进度被扰乱,分层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很难得到控制.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教师应尝试落实不同的分层方法,从数学知识的基本组成结构入手,为学生创造分步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概念的机会.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不等式》的相关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任务分为概念辨析、数学计算、经验积累三大部分,对学生发起技能上、思想上的教育.在概念辨析环节,教师结合教学材料给出不等式、等式、分式等数学算式,要求学生分辨不同算式之间的区别,在学生提出“等式两端的运算结果完全相等、分式中包含分数、剩余的算式中包含不等号”等概念之后,教师将“不等式”的定义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掌握不等式的概念.而在运算活动中,教师也可尝试利用等式的运算过程启发学生的智慧:教师首先给出运算问题,如2+(8*5)/3=?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计算,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对算式变形处理,结合新的算式提出数学思考问题:在2+(8*5)/3=1这一算式中,如何让这一算式成立?经过运算,学生会理解“=”两边的数学结果是不相等的,当教师给出≠、<等数学符号时,学生能够快速选择有关数学知识给出答案,并给出合理的运算结果.从教学过程来看,在对有关问题发起分层处理之后,教学活动似乎正在向着复杂化、繁琐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各个教学环节变得更为清晰,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记忆也在逐渐加深.

二、学生分层,把握提问难度

对教学理论进行分层确实是推动教学活动发展的可取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行动能力不同,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不同,即使教师已经针对有关数学概念发起了分步处理活动,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实用性也很难得到保障.要发挥数学课程与分层理念的教育价值,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能力重新落实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分层结果重新落实教学计划.在全面科学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尝试积极改变教学方法,针对教学问题发起分层活动,在合理控制教学难度的同时为每个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中,受到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的影响,中等生、学困生逐步演变为教学环节的透明人,缺乏解读数学知识、应用数学概念的机会,当教师提出思考问题时,其并不能在解答问题、应用结论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成就感.教师可对有关教学问题进行分层,依靠低难度的问题启发学困生的智慧,依靠中等难度的问题调动中等生的参与兴趣.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正数和负数》的相关教学为例,如果直接针对正数负数的概念发起提问,学困生、没有预习的学生很难对相关问题作出回答.教师可通过展示材料、点名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表达欲望.在教学环节,教师给出3,8,15,-1,-23等数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针对学困生提出问题:以上数字存在哪些区别?结合观察经验,学生会将“-”从有关数字中提取出来.此时,教师针对中等生提出新的思考问题:如何对这些数字进行命名?在这一过程中,定义问题依靠展示、解读等活动分步进入到学生的视野当中,所有学生都能够结合已经获得的数学经验解决相关问题.

三、内容分层,导入实践活动

一体化的教学结构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比较常见.结合当前的教学工作来看,初中数学教育的组成结构十分单一,在理论完全支配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学生的数学技能并不能得到良好的锻炼.在应用分层教学理念发起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主动尝试对相关教学概念进行分层,依靠不同教学知识的互相搭配,在验证数学知识的同时创建全新的教学结构.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教学为例,在落实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将相关教学工作分为推理与验证两大部分,依靠不同数学概念的相互配合激发学生的数学表达意识.在推理活动中,教师针对全等三角形提出数学思考问题: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对“全等”这一概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给出答案:全等表示的是完全相等,全等三角形指的是所有特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当学生依靠推理活动给出答案时,教师提出验证任务:利用你身边的材料制作全等三角形,并对其全等的原因进行论述.在解读有关概念的过程中,角、边的完全一致将同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此时,教师可将推理活动与验证活动结合起来,提出新的思考问题:如果要求你对先前所提出的数学定义进行补充,你应该如何定义全等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数学经验进入到学生的脑海当中,“全等”这一概念将更为清晰的展示出来.

四、情感分层,细化教学内容

围绕情感所发起的数学教育活动更为真实,在落实数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引导价值,围绕学生不同的情感走向发起教学工作.结合当前的数学教育活动来看,少有教师会关注到情感意识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填鸭式教学”的主导地位依旧十分明显,当教师提出数学教学任务时,学生对相关问题作出回应的积极性并不高.在围绕学生情感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分层教学法将教学活动分为激趣、探究、检验三大环节,依靠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数学智慧.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圆的有关性质》的相关教学为例,在激趣环节,教师依靠板书、多媒体技术给出大小不同的圆形图案,要求学生对圆的特点、差异进行分析.在学生给出半径恒定、内角和恒定等概念之后,教师发起探究活动:圆的性质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这一问题的限制下,学生会围绕圆的性质、日常生活中对圆的应用展开讨论活动,思考圆在不同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数学特点,并重新记忆圆的数学特质.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有关概念进行检验:围绕你所给出的答案,展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关注、疑惑、顿悟等思想情感的带动下,数学教育与生活材料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解读将变得更为深刻.

总之,分层教学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应用分层教学落实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教学问题等元素发起分层处理,依靠明确的层次结构调动学生的数学表达兴趣,为学生创造解答数学问题、积累数学经验的机会.

猜你喜欢

算式分层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有趣的分层现象
怎么写算式
雨林的分层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