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与高中政治(必修一)深度融合的教学创新研究

2021-01-30潮州市湘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师道(教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课议题

文/潮州市湘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陈 兰

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教学创新的前提,议题的创新是教改有效进行的关键。实践证明,将“建党百年”的党史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与必修一教学深度融合,以“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议题进行大胆教学创新设计,既强化党史教育,促进知行合一,又凸显活动型课程的实践性与参与性,能实现提升新一代接班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政治认同。

一、 必修一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1.深度学习理念保障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深度学习”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一种认知策略。必修一教材共4 课,第一课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介绍分析,教师若不加以深入分析并大胆取舍,教学时几乎都是用大量时间罗列各个历史阶段知识,讲授许多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已了解的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对新教材感觉困惑。第一课重点是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及动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自主思考、合作商议,师生一起对各种社会形态进行全面、辩证分析,学生逐步养成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达成“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课改目标。第一课种下深度学习的种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辩证评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后面深入探究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2.议题驱动教学有效开展,研讨提升学习深度

议题式教学是围绕议学任务,通过设置来自教材、话题、生活等方面的议题,教师利用引人入胜、具有典型性、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对议题层层剖析展开学习的教学方式。

以党史为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我党的光辉历程进行确定。深入探讨后,教师大胆创新,将第一课议题定为“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第二、第三、第四的议题均定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如第二课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议题,从教材内容看,通过比较中国革命经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教师一开始考虑的议题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前一个议题本身是课题,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有一种直接灌输的倾向;后一个议题促使学生思考,符合教材立意,但是,因教材内容篇幅多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胜利原因这一重难点知识,导致课堂没有思维碰撞。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议题改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后,师生课前选取的资料侧重点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的重要性展开,课堂目的明确,教学有实效。

二、 项目式学习是必修一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的助推器

作为一门思政教育课程,理论结合实践,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进行项目式学习活动是提升学生多学科学习兴趣,隐性培养政治认同、社会参与等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途径。政史组教师合作,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关心了解时政的积极性很高,撰写的成果材料有理有据,又本土化,对课内学科教学有较大辅助作用。有教师继续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主题带领学生开展线上线下为载体的项目式学习。深挖本地红色遗址、潮州“七日红”、英雄母亲李梨英、荣获50 年党龄奖章的优秀党员等本土红色故事,事例丰富,思想教育性强。有学生独辟蹊径,以“您当初为什么入党?这么些年您对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的问题采访身边最熟悉的党员,视频、音频、文字、照片等相结合的学习成果让活动案例相当有分量,参与项目的学生用一篇篇充满对党热爱之情的演讲稿、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在各级舞台上展示时,生动真挚的朴实语言充分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认可、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崇敬。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课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