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办学校品牌建设中的校园环境文化探索

2021-01-30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八小学

师道(教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特色环境

文/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八小学 李 敏

一、 新办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建设校园环境文化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品牌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品牌学校需要良好的学校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灵魂,优秀的学校文化等于卓越的品牌。学校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理念文化,二是学校制度文化,三是校园环境文化。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显环境是学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在形象,是学校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有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是学校品牌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校园环境文化是品牌学校外在形象的塑造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丰富学校品牌内涵,品牌展现学校文化魅力。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其他各项文化的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树立直观形象,维持正常教学工作的物质前提,是学校综合实力的“筋”和“骨”。优越的物质环境文化是以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的,它集功能性、观赏性、经济性、技术性为一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象等,校园环境文化的品位是整个学校文化品位的外部呈现,是品牌学校的鲜明标志。

(三)优质的校园环境文化催化学校品牌形成

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的外显形象,是树立学校社会形象、体现学校特色的必要条件。学校的特色文化、内在气质需要通过学校外部形象来呈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必要过程。因此,学校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挖掘学校办学优势、文化历史、地域特点等,通过各种物化形式彰显内涵和特色,用优秀的审美视角规划建设,吸引社会和学生、家长的目光,使学校品牌深入人心。

二、 校园环境文化的概念和功能作用

(一)学校环境文化概念

广义概念:广义的学校环境文化包含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同义词。

狭义概念:指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是指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为实现育人目标而建设的校园布局、建筑、道路、园林景观以及其他文化设施等,静态文化。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的“外衣”,是学校文化内核的载体。本文提到的学校环境文化就是指狭义的学校环境文化,即物质环境文化,也称为校园环境文化。

(二)校园环境文化的功能作用

1.载体功能。文化的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载体,是整个学校文化的基础,是学校文化发达程度的外在体现,展示着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文化品质。

2.教育功能。学校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陶冶人、启迪人、激励人的作用。

3.审美功能。优美的学校环境能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4.文化功能。校园环境文化是一所学校文化的载体,它传递着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人文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等,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功能。

5.彰显特色功能。学校特色是学校品牌办学的重要部分,其必须通过学校环境文化得以彰显,在校园中通过氛围营造、标语宣传、功能场所、设施设备建设等,凸显特色学科、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等,它对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鲜明的彰显功能。

三、 新办学校如何打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以规划或课题引领

新办学校如同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绘图,应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和系统的规划,避免建设浪费。实施“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策略是新办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良策。为在环境建设中更多地体现人本,环境规划应有各方面的成员参与,形成“环境文化建设团队”或建立相应课题,形成课题组团队,科学论证与建设学校环境文化。

(二)环境文化要与核心理念文化相一致

学校的核心文化是学校环境文化的灵魂和主线,校园的环境文化主题定位必须依托学校核心文化产生。在新办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中,学校文化的核心文化定位、“三风一训”、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等核心文化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需要师生来了解它、认识它、认同它、实现它,所以,需要通过各种外显的形式来表现它,让这些“思想、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增强师生员工的目标意识,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的方向发展。

(三)环境文化要与教育理念水乳交融

新办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更能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文化和教育追求,彰显自身风格。我校提出的“朴雅教育”,包括了“健康体魄、质朴品性和优雅气质”三个方面的内涵。校园文化则努力突出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良好的运动场地为锻炼孩子的健康体魄提供了基础保障,呈现出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和对“强健体魄”的价值追求。其次,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优雅的校园环境。在楼道文化中,突出了“朴”文化的环境营造和建设,把“质朴品性”分成“诚朴”“淳朴”两条主线,通过相应的“人物故事”“名人名言”“主题标语”等呈现文化主题思想,营造氛围,突显价值取向。而为呈现“优雅”“典雅”的环境,学校的园林名称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养分,让软文化环境与硬文化环境交相辉映。

(四)环境文化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学校是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环境文化主题定位应该积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反映地域特色,使学校环境在恬静的氛围中,呈现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气息。

(五)环境文化建设要与特色课程相结合

学校环境空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间里,我们要关注对学校办学特色、特色项目的表达,在空间利用方面要充分呈现特色之“特”和特色之“显”,让每个进来校园的人能立刻感受到学校在该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六)环境文化中要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传承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七)环境文化要传递“科学”与“创新”的力量

在科技、信息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新办学校有着先人一步的良好的发展优势。因此,新办学校应关注“创新”思想和“科学”思想的传递,营造一个“现代化”文化的环境,让孩子身在其中,耳濡目染,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激发。

(八)环境文化中要给“儿童”充分的空间

新办学校在学校环境文化设计中往往呈现的是校长的理念思想和审美意志。这过程中,校长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的生活环境空间的趣味性营造加以关注。尤其是小学阶段,增加儿童游乐活动场所,通过明快、活泼、跳跃的儿童色彩,具有儿童趣味的学习空间,增加更多的儿童活动设施,营造一个轻快、活泼、舒适、有趣的校园活动环境,和谐、有趣的校园环境会让孩子感到舒适、喜欢。

(九)环境文化建设要在创新融合中孕育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形式更具多样性、虚拟性、互动性,更符合时代特点。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概念,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把一些好的课程学习、文化活动、教育表彰、优秀影视等,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传播给学生。

(十)环境文化中要体现书卷味

校园是培养人、发展人、教育人的地方,让孩子们品味书香,通过书籍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积累厚重的人文素养,享受读书的快乐,是每一位校长需要努力的工作。因此,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图书吧、电子书柜、电子图书管理设备等等,都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十一)环境文化中要特别关注审美协调

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一定是美的,让大众喜欢的,同时,它又具有显著的品牌特点,是品牌的显性特征之一。因此,在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要特别关注校园文化的一些审美要求。首先是色彩的和谐统一,这些色调贯穿、延伸,彼此相互映衬、协调,才能让校园环境文化更显协调和大气,主题突显。其次是建筑风格基调与环境文化风格基调相协调。

(十二)环境文化要有“留白”

新办学校文化形成和特色形成都需要时间的历练和积淀,短期内难以实现较突显的办学特色,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应考虑“留白”。这种“留白”应与学校的整体计划相协调统一,并为计划中的“特色打造”留有充分的空间,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为这种“计划中的特色”定制必要的特色环境。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特色环境
特色种植促增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迎接新学期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环境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校园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