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

2021-01-30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郑晓纯

师道(教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

文/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郑晓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最大公约数地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价值诉求,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包容性,既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普遍化的道德规范诉求,又积极关注公民的具体道德生活要求,有着丰富的伦理蕴涵,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包含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把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自由与公正、公民的道德生活三者联结起来,具有包容性和解释力。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品格。它能够权衡利弊,公私兼顾,博采众长。

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出了国家发展价值导向、根本使命以及根本保障。富强、文明是国家的基本保障,是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软硬实力,也是公民生活富裕的根本前提。国家既要充分发展生产力,也要保证民主的政治,同时发展文化软实力,展现文明古国的文化魅力和国民素养,在多元价值思潮下,维护国家各族人民的和谐关系。

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价值目标和思想观念。因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了当代多元社会的价值诉求的必然要求,社会中的不同利益主体需要有平等的基本权利、自由的平台和公正的机制,而法治既是一个基本的底线也是必要的保障。

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公民为人之本的基本道德素养。爱国,是真挚的国家情怀,爱国家的文化,维护国家的利益。敬业,是公民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主要方式。爱国、敬业把公民与国家和社会联结了起来。诚信、友善则是公民为人之本的基本道德要求。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德目,自古以来,诚信被看成是立人之本,立政修业之基。友善也是一种朴实的传统美德,在自我意识日渐强化的当代社会,强调友善更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当代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性强,趋向于自由、独立的价值追求,道德在此间往往容易被忽视,人与人之间相对冷漠,友善倡导人们彼此之间友爱互助,立己达人,与人为善。

在多元思潮的当代社会,公民具有各种各样的关于切身利益的价值诉求和伦理生活,相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性,公民更体现其个体性,公民的公共伦理生活与个人的具体伦理生活往往表现为两个层面,在道德要求和伦理认同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伦理认同上,把公共伦理的普遍行为规范要求与个人的德性生活追求有机结合了起来。这给公民道德教育中引导公民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奠定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根本价值遵循

面对传统的失落、社会的转型、价值的多元化,在国家和社会等公共道德生活领域里,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公共责任的承担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培育公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建构核心价值观、实现公民的价值认同是依循伦理思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2]公民道德教育要实现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首先需要公民对其民族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认同,而认同的根基或底蕴是什么,这是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可普遍化”“可公度性”的维度。从前文对于公民和公民道德的定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公民道德具有普遍性、全民性和基础性,可普遍化的公共价值观是公民共同生活的道德基础。规则普遍化是近现代规范伦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例如在近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影响力的功利主义,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各成员地位平等,每人只能算作一份,不可多算也不可少算,做到严格的不偏不倚。而康德的道义论更是在其三大律令中表达了道德原则的普遍性、至上性和完整性。这些理论都认为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对于相关利益者来说,都应该是不偏不倚的,每个主体都应在其中得到应得的,同时也必须履行其应有的义务。这样的一个共同体的道德要求对于其成员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虽然每个个体具有其特殊性,但合理的普遍性是具有至上性和优先性的,公民必须承担这种道德责任。公民道德教育应当在公民中强化这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就像杜威所言:“全部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到本民族的社会意识中进行的。教育的个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个人,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有机体。”[3]公民的道德生活不仅有私人生活也有公共生活,公民的个人价值与共同体的价值具有共生性,公民个人利益和人生意义的实现成就的不仅仅是公民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是共同体的价值精神。“公民个体是社会中个体,而社会是由公民个体组成的有机体;清除社会的个体是原子化的个体,清除个体的社会是抽象的杂多。”[4]因此,公民道德教育应当强化“普遍化”“可公度性”的维度。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康德认为,教育要么是自然的,要么是实践的。“通过塑造或教导,人被塑造成公民,获得公共价值。他既学会为了他自己的意图而驾驭公民社会,亦学会适应公民社会。最后通过道德的教育,他获得在整个人类方面的一种价值。”[5]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本身要具有价值普遍性、合理性和可公度性,引导公民在现实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求得平衡。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追求多元化、生活习俗多元化等,多元的事实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人们认为道德也是可以多元化的,甚至认为道德是虚无的。导致道德失去了权威性,人们陷入了道德信任的危机。因此,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亟需一种能够具有包容性、解释力和超越性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指导,通过一种符合理性思考的方式建立起一套价值体系,能够囊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能够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共理性与个人理性之间取得平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当代人的伦理诉求和伦理认同。公民道德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支撑,培养公民的公共理性精神。在公民道德的生活中,引导公民承担公共责任,促进公共利益的公民意识。

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公民的公共理性以及对公共价值的认同和接受,更离不开公民在公共实践生活中自觉承担公共价值。如罗尔斯所言,“公共理性是民主国家的基本特征。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善,此乃政治正义观念对社会之基本制度结构要求之所在,也是这些制度所服务的目标和目的之所在。”[6]公共理性作为一种现代型民主国家公民的一种价值精神,它以价值的公共性为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共理性能力是人们称得上具有公民资格的一种标志。在民主国家中,公民能够有理性能力去认识和判别合理性的价值,能够理解公共理性的原则和要求,能够以一个民主公民的身份去行动。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既促进公民的个人的公共生活的道德实践,又促进公共福祉实现的普遍标准和原则,是支撑公民公共生活的基础。”[7]公共价值可以被概括为三层含义,一是客体的公共效用;二是主体的公共表达;三是规范的公益导向。公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强化公民对于个体公民应承担的公共价值的认同,强化公民的公共价值观,在现阶段,公共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公民对于公共价值的认同,就是要强化公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是国家民主和社会公正的关键要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与公共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公民在维护公共价值中实现其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义务与权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了公民的个人价值和道德生活观。公民除了作为一个社会和国家的一份子之外,自身也是一个自然人,有着特殊的偏好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因此也需要有另一个维度,允许公民自由地选择个人的具体的德性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倡导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之外,也给公民的价值观预留了位置,给予公民的主体性的地位的充分肯定,赋予公民在遵守普遍规范的基础上对于自身的道德生活的自主选择权。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2001 年《纲要》提出要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着力点基础上增加了着力建设个人美德,“强调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以培养好公民,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培养好建设者,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以培养好成员,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以养成好品行。”[8]亚里士多德说:“最好的政体的核心问题不是调解相互冲突的、对政治公正的要求,而是美德教育,因为美德教育是最好的政治公正要求的支柱。”[9]美德不仅是公民自身修为,体现公民德性的一种好品行,更是一种体现公共善的个人美德。美德是体现在行为者身上的优秀品行,美德的形成与实现和行为者的生活经验与习俗习惯有密切联系,公民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将公共道德诉求逐步培养成公民理性自觉的内在品格,使得公民能够自愿自觉自为地实现公共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平衡,自觉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价值观层面,清晰地把公民的道德生活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前两个倡导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讲的话,那么第三个层面直接指向的是公民的日常生活道德,是对公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和规约,是与公民的日常伦理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要求。因此,公民的道德生活价值观内在地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公民道德生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最有感召力的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倡导把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与公民的具体德性生活结合起来,既涵盖了普遍性也包含了特殊性,在最大的程度上符合于当代人的伦理认同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培养公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