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鸟和STEM 融合项目式教育
——小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

2021-01-30广州市协和小学

师道(教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观鸟鸟巢鸟类

文/广州市协和小学 陈 哲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蓄力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通过实施项目式学习、基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打开学科界限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限制,整体提升核心素养。

鸟类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观鸟和鸟类知识项目,可以涵盖到核心素养中的所有要素:诗画花鸟的人文审美、鸟类知识的科学研究、观察思考求实的科学精神、走进大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思考人与鸟类关系中的责任担当、鸟类在仿生学的贡献引发的实践创新。基于观鸟活动而开展的多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及能力。观鸟活动并不简单为用望远镜观察鸟类,可以延伸开展多种项目式学习,用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 基于观鸟活动, 从问题出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之道

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特质,问题来自观察和思考。目前教育的诟病是幼小的孩子充满好奇心,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但随着年龄增长却越来越不会提问题了。深度学习、高品质思维从会提问开始,要教会学生提问题,需要策略,需要从项目式学习中,走学科融合途径,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分解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观鸟活动正是适合问题情景的跨学科项目式活动。

(一)问题的来源

1.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从不同学科角度找问题

鸟的种类、形态、习性、繁殖充满趣味,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最佳媒介。在对鸟类的观察中,找到问题。

2.对自然事件的观察

鸟类生活也是有趣的自然事件,鸟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正是研究问题的好出处。如鸟儿洗澡和搭建五星级浴场项目,科学角度:鸟为何洗澡、怎样洗澡;技术角度:如何进行浴场的设计;工程角度:如何选材和制作;艺术角度:如何根据鸟类习性美化浴场

3.对自然变化的观察

鸟类世界充满规律但也在变化,这些变化也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绝佳途径。

(二)如何提出问题

1.给学生机会,从现象的观察中提问

“你观察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如对鸟膝盖的观察,以鸟膝盖的秘密和鸟腿运输机器人的创作为例,科学角度:鸟的身体结构知识;技术角度:鸟膝盖建模;工程:鸟腿机器人之制作;艺术角度:美化作品;数学:角度、几何、计算、数据统计。提问:“请观察鸟膝盖,看到什么?”“目测似乎鸟膝盖是像后弯,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看到的鸟膝盖是鸟膝盖吗?”“研究鸟类骨骼,观察鸡大腿,有什么发现?”

2.给学生示范,如何从观察中提出问题

观察鸟儿洗澡和搭建五星级浴场,科学角度:鸟为何洗澡、怎样洗澡;技术角度:如何进行浴场的设计;工程角度:如何选材和制作;艺术角度:如何根据鸟类习性美化浴场。

3.让学生看到问题从现象中来,是提炼问题的来源

“我们以为的鸟膝盖是鸟的脚后跟,那为什么鸟腿的结构是这样的呢?为什么跟其他动物不一样?有没有仿生学价值?“又例如鸟鸣叫,如何发声,为什么要叫、不同的鸟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声音的产生原理、如何做一支鸟哨子如何画一只猫头鹰,美化鸟哨子。数学角度:如何测量。

(三)观鸟活动中的多学科问题

通过观察10 种鸟类的行为和特征,在真实的问题中形成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任务,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问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美术和语言表达,文字撰写。在项目式探究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学科间的联系,自觉运用相关知识,从而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学生在项目研究中提出假设、查找资料、反复验证、得出结论、设计和制作作品以及进一步思考,提升创新能力。活动中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团队合作,在对环境问题的探究中提升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担当。

二、 探索从STEAM 模式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学生在自然中观察鸟类,掌握鸟类外形、行为知识、思考环境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查找资料并进行实验和动手制作。

以学生对鸟巢的项目式研究为例:春天,学生小毛对树上的鸟巢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发现亲鸟在鸟巢中产卵育雏,幼鸟学飞离巢;也发现鸟巢有涂改带等人类废弃垃圾,其中一只雏鸟被涂改带勒死。

S 科学概念学习——鸟巢的功能。很多人认为鸟类晚上都是在鸟巢休息的,实际绝大多数的鸟仅在产卵育雏时用鸟巢。带着这个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了解鸟巢的作用,进行鸟巢的分类整理。从材料分类、鸟类体型与鸟巢大小分类,列表和分析。提升学生科学知识储备以及资料收集、对比分析能力。

TE 工程技术学习——为什么有的鸟巢如此精细、结实,鸟类是如何筑巢的?通过观察废弃的鸟巢,了解其结构、材料。动手制作鸟巢,编织、搭建或木艺。

A 艺术学习——如何通过色彩装饰木艺鸟巢。通过鸟巢观察和制作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对工程技术的掌握,并通过有结构的思考和渗透环境美学,付诸实用。

A 人文社会学科学习——人类垃圾如何成为了鸟类筑巢的材料?产生了哪些影响?动手制作了有垃圾材料的鸟巢,跟原始鸟巢进行了抗风、透水、牢固性的对比实验。进行资料检索,查找到鸟用人工材料筑巢而引发事故的案例。此项目式学习对学生触动很大,环境保护责任感得到提升。

在鸟巢项目式研究与各学科素养挂钩,学生进行了项目式阅读,收集数据资料、整理观察和实验结论撰写科学论文,并进行答辩,得到阅读、写作、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的全方位训练。

三、 探索培养小学生创新型人才的项目学习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积极使用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1.长效机制的晋级奖励

在本项目式学习案例中,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用晋级勋章给与奖励。学生从事观察、研究、整理形成汇报材料,上台分享表达。从对数量到质量的评判设立晋级勋章,从一星到五星。

2.创造舞台,精彩多元的评价

从观鸟社的分享,晋级到学校外事活动分享、继续晋级到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和经验分享。好的文章和项目可以入选《协和鸟语》丛书和发表到报刊杂志,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聚焦和吸引到了各类媒体的报道,来自荣誉和外界肯定的评价。

3.学生成长档案,校本课程的创设、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研究,促进本项目的科学性,提升社会公认度

老师收集学生作品、帮助提升研究项目水平、设立成长档案进行过程性评价,集结出《协和鸟语》3辑。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研究》,有三年的数据跟踪分析。

四、 实践证明 “观鸟和STEM融合项目式教育实践” 培养小学生创新人才确实可行

项目自2013 年启动,坚持了8年的实践。参加项目的学生来自一年级到六年级,最大的现在已经读大学。他们从观鸟STEM 活动中获得善于观察的优秀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具有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强,获得多项科技竞赛优秀成绩,品学兼优。有的初三毕业被省实南山科技创新人才班录取,大学多选择理工科专业。家长反馈,因为小学阶段的观鸟科技活动,让孩子爱上生物、物理等学科,创新能力明显更强。

学生硕果累累:全国青少年科幻小说创作一等奖,广州市科技小达人电视大赛一二三等奖、全国第33 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省市一等奖、创新奖、校长奖、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

以观鸟为起点,一大批具有创新型人才特质的孩子在国省市自然观察大赛、自然笔记大赛、观鸟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大赛、模型大赛、家庭创新电视大赛、环境地图大赛等表现突出,成人成才。实践证明“观鸟和STEM 融合项目式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观鸟鸟巢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湿地观鸟
观鸟记
鸟巢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国庆节麋鹿苑观鸟记
重回鸟巢
鸟巢大作战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