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服务“三农”建设探讨

2021-01-29

上海商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三农高校学生农村

刘 丽

大学教育中更突出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大学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有效的资源支持和创新的人才支持,让我国新农村建设更富实效。各大高校在“三农”基层服务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实践进行的,让高校学生了解“三农”问题,熟悉农村环境,立足农村创新创业实践,探索出新时期“三农”创新服务路径,依靠科技与人才,振兴农村发展。同时也实现高校学生的引导就业,使其在基层“三农”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长与创业的满足感。

一、高校大学生“三农”服务的主要途径

(一)关注农村教育,进行教育扶持

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在“三农”基层服务中可以参与农村教育改革,进行文化层面的农村帮扶。高校凭借着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向基层农村输出优秀的人才,带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高校学生通过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让大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知识等,将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和行业资讯等借助农村的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信息与技术的输出。让教育科技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通过对农村教育帮扶,让农村产业发展获得技术支持与新政策引导,也强化农民的文化建设,提升其文化素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构服务团队,进行“三农”答疑

高校大学生组建“三农”服务团队,给予农村建设的咨询指导,为农民解答疑惑。特别是新技术咨询机构将新知识新技术传输给农民,带动新技术新理念的宣导。而大学生在深入农村,参与农村基层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大学实验室,进行创新创业的探讨等,以创新的研究成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建立技术转移中介组织,加强高校与农村企业的沟通联合,高校为农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企业指导高校的创新研究。可以建立研发合作组织。主要是让学校将前沿知识与科技成果直接导入到农村企业与经济组织中,使得不同企业与经济组织特定的问题需求得以满足。

(三)创办校办企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原材料丰富,人力成本低,但生产加工较为原始,管理方式粗放,经营实效低,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不高,经济效益获取不明显。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指导,努力创办校办企业,以校办企业的经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如通过水果精加工输出罐头产品、果干产品等。如进行粮食精加工,提高作物附加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其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转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高校也可以建立互联网经营体系,做好农村作物产品的网络营销,逐渐形成当地农村的特色产业群。

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三农”服务的践行策略

(一)强化意识引导,立足服务“三农”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压力大,而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注重对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层面的引导,引导其树立“三农”服务意识,着力培养心系基层、服务“三农”,传承匠心品质、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为“三农”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引导解读“三农”政策,通过“三农”建设的成功案例建立高校学生基层服务的信心,以“三农”办学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让一部分学生成为农村企业家,让另一部分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者,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三农”建设中贡献力量。

(二)强化教学改革,强调实践培养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必须从教学改革的强化开始,并且在教育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着力点,培养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学校引导学生在爱农、兴农的意识导向下,强化学生的基层锻炼与服务意识,让学生扎根农村,艰苦奋斗,自我磨砺。让大学生始终心系“三农”,勤奋学习,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三农”建设贡献力量。其次要构建带有“三农”服务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鉴于当前师资匮乏的实际情况,高校必须多管齐下,重点支持,着力打造具有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打造,要针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以及素养的提升统筹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指导学生头,是树立创新创业精神并坚定“三农”服务的。决心高校可以通过创业者论坛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以及分享农村创业的典型案例,实现高素质创业教师队伍的打造。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上做出调整,考虑到“三农”建设的实际,基于学校办学特色,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素质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以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带来创业管理创新教育。农业建设风险投资等多课程的坚固,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农村实践与创业尝试。

(三)健全教育保障,“三农”建设有实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建设,除了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调整外,必须强化教育保障,首先是组织保障学校党政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校协同综合规划部署。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社会服务“三农”建设,环环相扣制度保障,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条例,教学实践督导细则。“三农”建设考核评估制度等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三农”建设的倾斜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教学质量的保障,当学生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具有综合管理能力,才能做好“三农”建设工作提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帮扶教学质量必须有保障,高校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价课程建设评估以及教学督导制,督查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以及教师,学生的意见。确保人才输出的高质量经费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学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并适当地向农村建设项目倾斜,通过大学生农村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三农”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以创新大赛自主创业项目竞赛等带动经费的合理使用,完善经费保障,校园文化保障。二是借助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宣传“三农”建设特别是大学生“三农”建设创业成功案例,以榜样示范创业精神的弘扬,形成正向的校园舆论引导,鼓励学生投身“三农”建设创新创业实践。

(四)基于时代契机,让创新创业教育在“三农”建设中落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创业发展机会,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其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创造力强,具有很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三农”基层建设中发挥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抓住政策契机与时代机遇,在“三农”建设中动手创造,全面发展。如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项目小组基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发挥“互联网+”网络营销优势,提出了“互联网+”创业项目,基于当地农特产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通过深入农村考察,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当地的特色果业资源,国内、国外市场同步开辟。在“互联网+”创业实施中,基于专业优势成立了创新创业专业小组,进行创业方案的全方位规划与调整,从“互联网+”企业管理运营到食品安全监督,到食品安全溯源,到企业形象推广与品牌包装等进行精准设计。配合挑战杯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与实践的统一。使得学校专业特色与当地“三农”建设紧密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结束语

中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更加成熟,基于实用人才、复合人才的培养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落地具有多渠道的资源支持。而新农村建设的更加深入,使得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三农”建设中得以延伸,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三农”建设中,服务于基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创新思路与模式,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持与人才输出,基于“三农”建设的大趋向,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并配备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团队,将学科优势与职业培训相融合,将优质教育资源与“三农”建设实际相结合。以农村技术咨询机构建立校办企业的创立以及教育帮扶、技术帮扶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以创新创业教育建构起高校学生与“三农”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三农”建设,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三农高校学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