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大报告展示中国肿瘤防治最高水平

2021-01-29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鼻咽癌胰腺癌靶向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 潘 锋

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承办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11月12~14日在广州举行,本届大会是2020年我国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覆盖学科最全、影响力最广的重要学术会议。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教授介绍说,CCO从20 多万会员真实需求出发,从百余位优秀学者中最终遴选出9个报告作为大会主旨报告,涵盖肿瘤基础研究及内科、外科、放疗和综合治疗等领域,九大报告展示了中国肿瘤防治的真实水准,是目前中国肿瘤防治学界水平最高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报告。2020CCO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全部由院士担任主持,他们分别是钟南山院士、郝希山院士、樊代明院士、詹启敏院士、于金明院士、王红阳院士、樊嘉院士和陈孝平院士。

钟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郝希山院士主持主旨报告会

创新研究填补空白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在题为“鼻咽癌治疗的中国经验”的报告中介绍说,通过35年的自主创新我国科学家系统性改进鼻咽癌诊断分期标准,避免了30%患者的误诊误治;创立了鼻咽癌放射治疗正常器官保护标准,将后遗症减少了40%;持续优化鼻咽癌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联合模式,将转移率降低了47%。研究成果将鼻咽癌生存率由20世纪90年代的60%提高到84%,达国际领先水平,在临床诊疗和科研全方位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马骏教授介绍说,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局部治疗方法,而化疗是降低转移风险的主要手段。化疗时机有放疗前的诱导化疗、放疗中的同期化疗以及放疗后的辅助化疗三种,为取得好的的疗效需要探索最佳化疗受益人群、最佳化疗时机以及最佳化疗药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2 项临床试验,提出了化疗的最佳时机是“放疗前”,改变了沿用了18年的国际诊疗路径;在国际上首次证明“放疗后化疗”不仅没有提高疗效,反而增加了骨髓抑制等严重毒副反应。通过10年的临床试验研究发现,在放疗前增加 “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三药方案诱导化疗,可将3年无瘤生存率由86%提高到92%。2018年NCCN 指南采纳了该研究,将“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 的推荐等级由III 类提升至IIa 类,成为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一项临床试验提出化疗最佳药物是“吉西他滨+顺铂双药”,成为新的国际诊疗标准,2020年NCCN 指南将双药方案作为“Ⅰ级推荐”,成为全世界首选的鼻咽癌治疗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在题为“晚期肺癌治疗的精准与创新”的报告中介绍说,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近一半肺癌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致力于探索晚期肺癌精准化治疗创新的中国之路。针对靶向治疗容易产生耐药,化疗毒副作用较大,无法长期使用的难题,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靶向治疗用于化疗后的维持治疗,最终优化了EGFR突变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方案,首创传统化疗到靶向维持治疗的新模式,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研究人员探索了中国人群EGFR-TKI 原发耐药的机制,对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外周血进行二代测序,发现合并共存突变的患者靶向治疗效果不佳,即肿瘤异质性是EGFR-TKI 原发耐药的重要机制。针对目前接受一代ALK 抑制剂治疗NSCLC 患者生存期短、毒性大问题,中心牵头开展了二代ALK 抑制剂对比一代药物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二代ALK 抑制剂阿来替尼一线治疗明显优于一代药物,成功优化了ALK 阳性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方案,成为ALK 阳性肺癌一线治疗新方案。通过开展恩沙替尼二线治疗晚期ALK 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Ⅱ期多中心临床试验,填补了国产ALK 阳性肺癌二线治疗空白。

中国经验 中国方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在题为“白血病精准治疗—中国方案,世界同享”的报告中指出,白血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治疗周期长,精准治疗将为最终攻克这一恶性肿瘤带来了希望。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曾经是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上海研究团队成功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是全球APL 治疗的转折点,联合维甲酸和砷剂的“上海方案”成为靶向治疗的先驱和范例。

黄晓军教授介绍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等血液病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植入困难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长期以来仅能采用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HLA)全合供者,国际公认的单倍型相合屏障(HLA 不合/半相合)难以被逾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通过阐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机制,使单倍型相合干细胞获得稳定植入,降低了移植物抗宿主病。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创建系列新技术,如通过强化预防进一步降低了单倍型移植后抗宿主病,提升了白血病移植后复发防治疗效,最终形成了全球首个单倍型移植体系。首次实现了HLA 不合程度与临床疗效无关,首次证明了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白血病优于化疗,与HLA 全合移植疗效相同。以上系列成果突破了单倍型相合移植临床“禁区”,创建了血液病的治疗新模式 “北京方案”,基本解决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匮乏的世界难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在题为“胰腺癌综合治疗:新思维,新理念,新策略”的报告中说,胰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9%,被称为“癌中之王”。外科手术被认为是潜在治愈胰腺癌的唯一有效方式,但胰肠吻合术后发生的胰瘘是最常见最致命的并发症,虽然国内外学者多年来对胰肠吻合方法不断改进,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仍高达15%左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创新了一系列胰肠吻合方法,使胰瘘愈合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较先前缩短了50%,有效降低了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等级,将术后胰瘘率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的15%下降至7%。该胰肠吻合技术也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虞先濬教授介绍说,随着胰腺癌化疗有效性的提高和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推广,内科治疗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逐步得到巩固。胰腺癌丰富的间质是其化疗敏感性差的原因之一,明确胰腺癌间质比例可能有助于胰腺癌化疗疗效预测和方案选择。团队首次提出基于超声内镜弹性应变率比值用于指导个体化化疗方案的选择,有望提高整体化疗有效率。多个胰腺癌外科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的前期探索形成的创新成果,已形成了“上海复旦胰腺癌诊治新策略”,将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延长了40%,多项原创性成果被纳入国际国内指南共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胰腺癌诊治方案。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在题为“抗癌保育二重奏”的报告中介绍,在我国每年新诊断的发病年龄45岁以下的恶性肿瘤患者中,部分可得到有效治疗且能够长期生存,这些处于生育年龄的患者有着强烈的保留内分泌功能和生育功能的需求,但目前手术、化疗、放疗等所有肿瘤治疗方法均会对患者生育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保留生育力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小华教授介绍说,宫颈癌是全球最常见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传统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或根治性放疗治疗早期宫颈癌取得了良好的生存率,但同时会让年轻宫颈癌患者永久性丧失生育力。本世纪初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根治性宫颈切除术(ART),ART 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至今已积累400 多例ART 手术经验,成为世界上开展此手术最多的医院。同时,研究人员在确保肿瘤治疗安全性和提高妊娠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使ART 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8.6%,提出的“复旦标准”被NCCN 宫颈癌临床指南推荐应用至今,从锥切、单纯宫颈切除到ART 手术已成为年轻宫颈癌患者手术的标准选择。除ART 外还对乳腺癌、结直肠癌、霍奇金淋巴瘤等肿瘤制订了生育力保存措施指南,上述研究为癌症患者生育力保存带来了希望。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凯教授在题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瓶颈、对策与期盼”报告中介绍,血管靶向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但第一代单靶点血管靶向的药存在耐药等方面问题。研究人员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并取得多项成果:一、阐明了单靶点药物诱发耐药的重要机制是封闭VEGF 通路后的多条旁路信号传导活化,且证实这一机制不仅存在于肿瘤细胞,也存在于传统观念中“基因稳定”的血管内皮细胞,从活化通路中筛选出了可早期预测疗效、警示耐药的实用因子,结合肿瘤内血流影像征参数,为实现早期评估疗效和预警肿瘤耐药进展提供了证据。二、在对血管“正常化”效应的研究中,确认了可灵敏反应“血管正常化”窗口期的实用标志物。三、提出了克服单靶点血管药物诱发耐药的最佳策略,完成了首个“双领域、多靶点” 药物安罗替尼双盲对照ALTER0302/0303 研究,指导精准单药治疗大幅度提高了耐药NSCLC患者生存率。四、以阐明机制、预测疗效及耐药为基础推出的新治疗模式大幅降低了治疗毒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负担。

创新放疗服务模式

浙江省肿瘤医院陈明教授在题为“放疗可及性之柳暗花明—智能与远程”的报告中介绍说,放疗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我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与欧美国家存在约20%的差距,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放疗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针对我国放疗供给侧失衡的现状,浙江省肿瘤医院联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等组建了我国东南区域最强研发团队,于2016年底提出可通过智能化远程放疗服务模式,提高有限的专家资源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效率,旨在解决放疗单位之间忙闲不均和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逐步引导患者在当地接受放疗,为促进分级诊疗提供技术支撑和平台保障。2017年7月团队正式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远程放射治疗模式研究”,经过三年多不懈努力取得5 项重要成果:建立了优质放疗大数据库;开发了自动勾画系列软件;开发了智能放疗计划系统,已在肺癌放射外科和乳腺癌放疗计划上取得满意效果;建立了放疗设备物联网和放疗设备数据库,开发了智能化线上预警和质控体系;搭建了远程放疗服务云平台。

陈明教授介绍,研究人员探索并创立了我国智能化远程放疗服务模式,制了我国首个智能化远程放疗服务模式体系文件和专家共识;搭建了服务模式的业务架构和需求导向的分级诊疗平台;签约了45 位国内外知名放疗医生和物理师;与多家第三方机构共同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机制;在支付宝开通了业务和支付入口,初步探索了价格体系和盈利模式;在国家卫健委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推动了第三方独立放疗中心政策的探索和论证。目前远程放疗服务中心已落户杭州、广州等城市,逐步辐射到近百家基层医院,与传统线下会诊相比提高了整体医疗服务效率和放疗同质化水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智能化远程放疗系列技术的创新和基于云平台的远程服务模式,将为改善我国放疗可及性不足和提高放疗水平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基础研究指导肿瘤防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在题为“病毒与肿瘤:亦敌亦友”报告中说,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截至10月6日全球已累计确诊3600 多万名新冠病毒感染者且每天还在快速增长。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丙型肝炎病毒(HCV)发现者,以表彰他们在病毒发现与干预方面的重大贡献,由于HCV 可以引起肝硬化并最终导致肝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HCV 也是一种肿瘤病毒。

曾木圣教授说,与新冠病毒相比肿瘤病毒相对温和,但仅在我国肿瘤病毒每年就引发约90万新发肿瘤患者。EB病毒是第一个被鉴定的人类肿瘤病毒,EB 感染与鼻咽癌、部分胃癌和多种淋巴瘤相关,每年引起25 万多新发肿瘤患者,此外EB病毒感染还与上千万非肿瘤疾病相关。EB病毒可感染全球95%以上人群,对于这样一个伴随人类进化以及个体成长的“伙伴”需要知己知彼,更需要化敌为友。

曾木圣教授介绍,为做到“知己知彼”,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了EB病毒核衣壳的近原子结构并阐明其核酸包装机制,研究了鼻咽癌来源EB病毒亚型序列特征并阐明其激活机制,建立了EB病毒高效感染的体外上皮细胞模型,鉴定了EB病毒进入上皮细胞受体并阐明EB病毒感染机制,初步研究了EB病毒如何调控肿瘤细胞代谢以及EB病毒对于鼻咽癌微环境的塑造及致癌机制等。为做到“化敌为友”,需要研究如何利用EB 及其相关的分子标志来协助诊断鼻咽癌,或者协助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判断,以及建立个体化的预后预测模型从而指导鼻咽癌个体化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雷群英教授在题为“代谢异质性:肿瘤的幕后黑手” 的报告中介绍说,代谢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肿瘤同样也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肿瘤的核心特征是代谢重编程,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肥胖等代谢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高度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会导致代谢重编程,但代谢异常先于肿瘤发生发展,因此代谢异常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胰腺癌代谢的高度异质性使胰腺癌成为癌中之王,KRAS 突变、氧化应激(ROS)失调等都会通过影响代谢途径促进胰腺癌细胞生长。有研究发现,胰腺癌病程进展迅速并很快发展到恶液质,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肿瘤细胞会发生自噬降解,增加了氨基酸分子的释放并被星状细胞吸收,从而加速了星状细胞分泌丙氨酸并由此促进胰腺癌发展。此外,在营养应激的情况下,胶原来源的脯氨酸可被胰腺癌细胞利用促进胰腺癌细胞生长。

雷群英教授指出,肿瘤细胞代谢的异质性具有高度的时空动态瞬时性,国内外有关基础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代谢是不同的,同种肿瘤不同亚型的肿瘤细胞代谢也是不同的,肿瘤发生发展不同阶段其肿瘤细胞代谢也不同,肿瘤中不同的细胞类型其肿瘤细胞代谢也都不相同,肿瘤细胞代谢异质性研究需要多学科多尺度的深度的交叉融合。

大会主席樊代明院士说,中国抗癌协会将继续坚持大会主旨报告的遴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突破,注重分享中国经验,整合东西南北诊疗特色,汇聚抗癌新技术、新方案、新药物、新思路,“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努力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癌策略,为我国肿瘤医学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猜你喜欢

鼻咽癌胰腺癌靶向
非编码RNA在鼻咽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