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的实践*基于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的社会调查

2021-01-28

实事求是 2021年5期
关键词:镇政府维吾尔族流动人口

肖 垒 杨 磊

(1新疆大学 历史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边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到中东部地区,丰富了当地基层社区的人口结构。当前学界对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的相关研究成果显著,大体上可以分为少数民族地区互嵌式社区环境构建研究和中东部地区城镇互嵌式社区环境构建研究两大类,但总体来说都是从社区治理的角度进行论述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镇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为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社区中的实践进行梳理,以期推动我国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发展。

一、石佛寺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是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规模较大的聚居地。河南南阳盛产独山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阳地区逐渐形成了从玉石开采、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位于南阳市镇平县西北的石佛寺镇是南阳玉雕产业的核心地区,该镇户籍人口5.6万人,流动人口4.5万人,其中约80%的人口从事玉石及相关行业。石佛寺镇发达的玉石市场吸引着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玉石商人,2000年前后已有零星的维吾尔族玉商来此地贩卖玉料。2005年前后,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已初具一定规模,除玉商外还出现了为玉商们提供餐饮等服务的维吾尔族群体。2008年前后,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数量多达3 000余人。此后伴随和田玉热潮的退去,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数量逐渐下滑,目前常态保持在1 500人左右。[1]

石佛寺镇民族互嵌式社区最初是由流动人口自发形成的聚居地发展而来的。新疆和田地区出产高品质玉石,和田玉盛名在外,市场需求量大。2000年前后一些维吾尔族玉商往返于两地之间,将采购的玉料带到石佛寺镇出售。为了节约住宿开支,一些维吾尔族玉商开始在石佛寺镇寻求长期落脚点。贺庄位于石佛寺镇东南,距离主要的玉石市场较近,且有大量连片房屋,房租低廉。此外,贺庄附近还有一些回族商人经营的餐饮店,因此早期来到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玉商们基本都选择在贺庄租住。2007年前后,和田玉被宣布作为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玉料来源,市场对和田玉的需求激增,大量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进入该地区,从事玉石交易。

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选择马路市场这种形式来贩卖玉料。马路市场有着极大的流动性,同时缺乏管理,容易滋生诸多社会问题。2013年,石佛寺镇政府决定对旧有的马路市场进行改造,将玉博路、玉佛大桥的马路市场搬迁到国际玉城南端,修建了天下玉源市场。2016年,考虑到维吾尔族玉商往返于天下玉源市场与贺庄之间的路途较远以及贺庄聚居地管理较为混乱,石佛寺镇政府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于天下玉源市场旁修建了天下玉源社区,共建设408套公租房,由石佛寺镇政府统一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安排出租屋。[2]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区的实践

面对进入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石佛寺镇各级党政机关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在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的引领下,石佛寺镇各级党政机关“化被动为主动”,将过去对待流动人口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管”“服”并重,在社区环境、社会服务、社区文化等领域积极作为,推动石佛寺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交往交流交融,为进一步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一)社区环境

玉石产业是石佛寺镇的支柱产业,大致可分为玉料与玉雕两个产业部分。汉族有悠久的玉雕文化传统,石佛寺镇的玉雕市场基本以汉族商人为主。而新疆出产高品质玉石,石佛寺镇的玉料市场基本以维吾尔族玉商为主。在石佛寺镇政府对马路市场进行改造后,天下玉源市场成为了石佛寺镇最主要的玉料交易地。[3]

天下玉源社区位于石佛寺镇南端,依托天下玉源市场而建,以玉城大道为界与石佛寺镇主要居民区相邻。天下玉源社区按照现代化社区模式进行建设管理,同时考虑到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大多从事玉石贸易,社区还专门修建了石料加工区、存放玉石的地下库房。目前,社区主要居住的是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也有少量汉族人口在此居住。在天下玉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石佛寺镇政府积极作为,让已在贺庄等地长期居住的维吾尔族都搬入了天下玉源社区。在访谈中,一位曾在玉博路马路市场摆摊经营的维吾尔族玉商提到:

最开始政府让我们搬到这里(天下玉源社区),一些人还是不愿意的,谁知道新市场生意好不好做?后来这边生意比之前还好些,大家就都愿意搬过来了。这里环境比之前住的地方好多了,房租还便宜。

对于进入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而言,玉石生意好不好做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天下玉源社区依托天下玉源市场而建,每天有大量本地玉雕商人来此采买加工玉料。玉料市场的存在让他们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彼此的互动中构建起了交融共生的关系。天下玉源市场与社区紧密相连,在市场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延伸至社区之中,汇聚成为天下玉源社区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社区环境。天下玉源市场内经营玉石生意的一位维吾尔族玉石商人在访谈中也提到:

有一个在国际玉城卖玉雕的汉族大哥在我这进货好几年了,开始说不了几句话,后来慢慢熟了,之前过节的时候我还请他来我这里吃了饭的。后来觉得我们的抓饭好吃,现在经常到社区的小吃街吃饭。

石佛寺镇政府通过建设天下玉源社区,改变了过去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粗放式聚居格局,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良好的社区环境让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有了对社区的归属感,而不再单纯将其视为临时住所。同时天下玉源社区依托于天下玉源市场,市场的存在使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往来密切,天下玉源社区则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提供了交往交流的场域,在双方不断的往来中,在天下玉源社区构建起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区环境。

(二)社会服务

天下玉源社区配套建设有幼儿托管中心、超市、图书室、卫生室等基础服务设施,同时石佛寺镇政府也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提供了相应的社会服务保障,主要表现在随迁子女教育、日常生活服务及法律援助等方面。

在随迁子女教育方面,常住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很多会将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对此石佛寺镇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坚持“应入尽入”和“就近直通入学”的原则,让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同时,对学习困难的维吾尔族学生开展帮学活动,以促进他们融入班级与当地社会,增进彼此间的认同。

在日常生活方面,当地政府除了在天下玉源社区内配有卫生室外,还在县、镇两级医院设立了双语指示牌。石佛寺镇卫生院还为当地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设有专门的“绿色通道”,就医时有专业人员提供双语服务。考虑到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玉商经常要前往江苏、广东等地,石佛寺镇政府在天下玉源社区旁新建了乡镇一级客运站,保障其出行便利。

在法律援助方面,天下玉源社区工作站建立了一支由掌握双语的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士组成的专业队伍,积极化解市场交易中出现的各种纠纷。同时,社区工作站还设有专门的法律援助平台,为遇到法律问题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提供咨询服务。

石佛寺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让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充分享受到当地的公共服务。在访谈中,一位跟随丈夫来到石佛寺镇从事玉料生意的维吾尔族女性提到:

当初因为不想和孩子分开,就带着他一起来了。也没让(孩子)读幼儿园,就在这里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玩。后来到了要读小学的时候,想过要不要送孩子回老家,之后他们(石佛寺镇政府)让孩子就在镇上入学,刚开始我还担心孩子语言跟不上这边,结果他们请了会维吾尔语的老师。现在我孩子能跟上班里同学的学习,还交了很多朋友。

同等享受社会服务的权利让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不再感觉自己与当地居民是不同的“两类人”。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域、共同享受同等的社会服务使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不断强化自身“石镇人”的身份认同,让他们愿意与当地居民往来,认识到自己与当地居民并没有什么不同。石佛寺镇政府采取的同等化公共服务,有力地消除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外来者”及“边缘人”的心态,增进了他们对当地社会的归属感。

(三)社区文化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丰富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石佛寺镇基层党组织坚持每月在天下玉源社区开展“家访”“结对子”等各式各样活动,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天下玉源社区党员小组还定期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开展群众座谈学习,在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法律知识。为丰富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日常娱乐,石佛寺镇政府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协调开通了新疆卫视(维吾尔语)频道,让维吾尔族流动人口既能够更好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措施,也能欣赏各类休闲娱乐节目。同时,石佛寺镇党委在天下玉源社区内设置了民族展厅,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团结。社区定期还会举行“升国旗”“文艺演出”等活动,加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对社区的认同。在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时,社区会联合维吾尔族居民与附近的其他民族居民共同庆祝,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天下玉源社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定期为随迁的维吾尔族妇女举办各类讲座,向她们宣传当地的政策,鼓励她们勇敢走出家庭开展自己的事业。

社区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访谈中,一位早期就搬入天下玉源社区并参加过许多社区活动的维吾尔族玉料商人提到:

以前在贺庄的时候,那里就像是个暂时住的地方,也不会想着去(为那里)做些什么。现在在这边(天下玉源社区),他们(社区工作人员)会搞些座谈会、演出啥的,感觉像是在家里一样,和附近的汉族也经常往来。

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促进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往来,既让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认识到当地社会的风土人情,也让当地汉族了解到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一次次文化活动不断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在日常交往中让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建立了友谊。在石佛寺镇脱贫攻坚行动中,一些维吾尔族玉商还自发向当地困难群众捐钱捐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也正是通过社区文化的塑造,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形成了紧密融洽的关系,正如访谈中一位维吾尔族玉商所说:

最开始我觉得我们(维吾尔族)与他们(当地居民)是不一样的,区别太大了。熟悉了以后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嘛。我们在这里住了这么久,石镇差不多是我们第二个家了,为这里做些什么是应该的。

三、石佛寺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启示

(一)社区环境: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不等同于民族混居

早期在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聚居地实际上是依托于玉石市场形成的,维吾尔族与当地汉族居民生活在同一空间内,但其并未像天下玉源社区一样,成为促进不同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这表明,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并不只是强调空间混居,空间混居只是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的一种形式。[4]在生活习惯上具有巨大差异的群体,简单的民族混居往往容易造成双方的矛盾。天下玉源社区让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保持了适当的距离,避免了双方在日常生活中因彼此生活习惯不协调导致的日常纠纷,为建立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融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玉石市场的存在使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不断,这种交流延伸到社区中,不仅避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地“城镇孤岛”现象的发生,也有效推动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的发展。

因此,面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时,简单地让本地居民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混居并不一定能取得理想效果。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点,针对某些在生活习惯上与当地居民有很大差异的少数民族流动群体,既应该在居住空间上让他们与当地居民保持适度距离,又应该在生产生活上增进交往交流。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的实践经验显示了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民族混居,关键在于要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当地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合理的居住空间规划有利于铸牢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

(二)社会服务:平等享受服务的权利让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边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中东部城镇大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以及享受当地更发达的公共服务,让其拥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享受服务的权利是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感的关键。[6]进入城镇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而在当地居民享受城镇公共服务的同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不能享受应有的服务,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这种落差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不平等对待”中不断加大,阻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镇,使得他们在现实中和心理上都成了城镇中的“边缘人”。[7]为了在城镇中更好地生存下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会选择不断加强自身群体的身份认同,寄希望于在自己民族内部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这将使得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渐行渐远,不利于其融入到当地社会。而与当地居民同等地享受服务的权利能让流动人口减少心理上的落差,缓解这种为获得社会资源而不断强化自身群体身份认同的行为。

石佛寺镇政府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为当地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解决了随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交通出行等一系列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让他们能与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公共服务,这有利于增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对石佛寺镇的融入感。这些公共服务依托于天下玉源社区而实现,正是因为互嵌式社区的建设,才能实现对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是让流动人口不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关键。如果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不能在当地享受一些基础的社会服务,他们会将自身视为“外来者”,既不会产生对当地社会的融入感,也不会愿意与当地居民进行过多的接触。而石佛寺镇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能在当地享受基础社会服务,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与当地居民一样,都是“石镇人”,愿意与当地居民进行交往交流交融。

在对城镇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时,各地政府部门不能一味地只发挥管理职能,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让进入到城镇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机会享受城镇发展带来的益处,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样才能更好地铸牢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社区文化:开展各项活动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社区是进入城镇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接触当地社会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场所,生产生活中的接触很多都发生在社区中。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能够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只有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居住社区有了感情后,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8]

石佛寺镇天下玉源社区定期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社区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交流;另一方面塑造了社区文化,增强了各族群众对天下玉源社区的归属感。各种文娱演出、“模范居民”评选活动等不断加强天下玉源社区内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对自身社区成员身份的认知,让他们形成对天下玉源社区的归属感。而这种对居住社区的归属感,会演化为对当地社会的归属感,拉近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

城镇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选择聚族而居,增强其对居住社区的归属感是推动他们融入当地社会的关键。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是塑造社区文化、增强流动人口对社区归属感的有效手段,各地管理部门应积极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增强他们对居住社区的归属感,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重要基础。

四、结语

在石佛寺镇各级党政机关和上级政府的积极作为下,石佛寺镇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较好地融入到了当地社会,与当地居民紧密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包容。在交往交流中,当地已经出现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与当地汉族、回族通婚的事例,充分证明了石佛寺镇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初见成效。

当下中国仍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流向中东部地区,解决好中东部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遇到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人的社会属性使得进入到城镇的流动人口多选择聚族而居。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了在城市生存和发展下去,需要通过社会时空和社会记忆来重构起社会归属。[9]文化上的独特性加上流动人口在新的环境中因缺乏社会关系网络造成的弱势地位,使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向内扩展”,在同乡同族处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内部凝聚力升高的同时与外部社会的分隔也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应对。对于城镇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社区是他们日常生产生活接触最多的区域,社区的各类措施对他们内心的归属感具有很大影响。若没有对居住社区的归属感,对当地社会的融入也就无从谈起。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的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是应对日益增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有效途径。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规划,逐步实现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0](P157)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在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环境实践中抓住这一关键,在交往实践中积极采取各种促进文化认同的措施,从而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镇政府维吾尔族流动人口
陈尚富诗歌欣赏
婉拒拾荒者“倾家荡产”式捐赠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镇政府欠债要还200多年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