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研究综述

2021-01-28刘文祥

实事求是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

刘文祥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620)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与不懈追求。在建党百年之际,绝对贫困得到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将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纵览党的百年发展历史,立足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学界对此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梳理国内学者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研究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率先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将其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结合,再到世纪之交江泽民、胡锦涛对公平效率关系的调整发展,最后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明确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目前学界的研究共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共同富裕概念的率先提出者,毛泽东认为,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共同富裕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毛泽东指出,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1](P1471)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的优势所在,共同富裕是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农民的普遍富裕,农民才能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紧紧维护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更是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结合。因此,国内学者普遍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质之一。“富裕是任何社会都要达到的目标”,但中国共产党的富裕致力于全体人民的富裕,“强调利益的‘广泛性’和‘整体性’”,[2]与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2.共同富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立足于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坚决反对“唯一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明确指出,如果把经济因素当作历史发展过程中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那这将是荒诞空洞的。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包括上层建筑中的制度、法律等因素。因此,并不能认为只要生产力足够发达,共同富裕就可以自发实现。如一些西方国家拥有发达的生产力,但两极分化问题依然严峻。有学者就指出,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自发运行会出现两极化”。[3](P87)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相融合的结果,二者不可偏废。“富裕”代表着物质基础的丰富,属于生产力范畴;“共同”意味着人民对物质的享有范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离开“富裕”谈“共同”就会导致平均贫困,离开“共同”谈“富裕”就会导致贫富悬殊。[4]因此,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去看待共同富裕,应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共同富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易重华、席学智在论述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时就指出,共同富裕的中心是经济建设,但它贯通生产力、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5]李安义和李英田也认为,把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局限于经济领域是不彻底的,共同富裕作为对两极分化的否定,包含由经济关系方面的平等所决定的各类平等,如社会关系方面的平等。[6]

3.共同富裕是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共同富裕。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理想的未来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共同富裕不能仅仅是物质方面的富裕,“共同富裕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既包括物质富裕,又涵盖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7]任立新和陈宝松就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的经济方面的富裕,而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涉及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广泛性的富裕。孙武安也认为,共同富裕是以经济生活和物质文明为基础,同时包含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8]严文波与祝黄河指出,如果把共同富裕单纯地界定为经济方面的发展,只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忽视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建设,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发展。[9]

4.共同富裕是目标、过程、手段的统一。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本质。但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盲目追求平等。学者普遍认为共同富裕不是要所有人达到绝对平等的富裕程度,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贫富的过度悬殊。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目标构成的。特别是在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更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曹亚雄等人就指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10]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同时共同富裕也是巩固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共同富裕的追求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邱海平指出,不仅要把实现共同富裕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建设目标,也要理解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11]

二、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成逻辑研究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自身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想的产生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但同时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积淀和理论支撑。了解一个理论思想的生成逻辑,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理论思想的来龙去脉,从而有效且有针对性地作出未来研究。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毛泽东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在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论述中,实际上蕴含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和实现路径。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不仅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情形,还粗线条地勾勒出了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12]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推动者,毛泽东能够率先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自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吕开武和吴怀友就认为,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形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3]吕小亮、李正图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萌发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的科学探索,一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科学阐释;二是对私有制的批判;三是对实现富裕过程的相关论述。[14]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蕴含着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无一不受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有学者就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指出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均贫富”思想、“民本”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5]如马纯红指出,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公有均平”原则、传统的“义利之辩”的批判继承。[16]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找到了可行的实现路径,使得“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早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更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同时根据中国的自身情况进行发展创新。随着苏联发展模式的僵化以及各类弊端的出现,中国共产党更加认识到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如毛泽东强调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并举”,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使得共同富裕的实现更加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17]

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实现路径研究

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共同富裕理想完全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因此,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了学界研究的重点。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学界对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共识。

1.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情况下,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所有,极贫和极富的分化日益严重,共同富裕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韩文龙、祝顺莲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共同富裕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剥削制度的存在。[18]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社会化是最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在消灭了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为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可以成为‘共同富裕’目标的手段。”[19]因此,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社会主义,同样也是保证中国走向富强的重要条件。[20]有学者就指出,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前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日益彰显,国内学者更加强调,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富裕才能逐步实现。

2.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必须要立足于“富裕”,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只能是平均贫困。正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原则的阐释,放在第一位的是发展生产,其次才谈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概念的率先提出者,毛泽东认识到了发展生产力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存在不足。有学者就指出,毛泽东始终着重于从变革生产关系的角度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以后,应着重于从生产力要素强调发展生产力时,毛泽东仍然着重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如王宝萍指出,毛泽东总是通过频繁地变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1]这种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忽视了生产力自身要素的重要作用,在短期内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实际上是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陈金明、柳红霞也指出,偏向于从政治角度考虑生产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盲目求快的问题。[22]作为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邓小平同样注重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但汲取了毛泽东的经验教训,更加强调生产力内部因素对促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注重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有学者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3.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同时反对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富裕,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是有先有后、有时间差别的共同富裕,也是有快有慢、有程度差别的共同富裕。”[23]汲取过去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教训,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2]“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路径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幻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避免形成两极分化的问题。[24]邓小平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的政策使得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两极分化,那改革开放是失败的,社会主义的政策使得社会主义社会产生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就是走向了邪路。江泽民和胡锦涛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论述也是基于两极分化的考量。杨静娴指出,江泽民对效率与公平的论述是在反对平均主义的基础上,对避免收入悬殊所提出的解决之策,而胡锦涛强调更加注重公平也是进一步解决现实生活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25]

四、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研究中存在的分歧

1.毛泽东是否追求平均富裕。毛泽东是共同富裕概念的率先提出者和实践探索者。因此,许多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研究都是从毛泽东开始的,但目前学界在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如毛泽东是否追求平均富裕。有学者认为,追求近乎绝对的平等是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如王宝萍认为毛泽东在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先实现平均、后实现富裕的发展理念。董四礼、程守新在谈到共同富裕和平均主义的关系时也认为,毛泽东意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但没有考虑到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和贫富差距,经常把平均主义与共同富裕两个概念相混淆。但近年来关于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成果中,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毛泽东对于平均主义是具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是坚决反对的。“毛泽东主张的共同富裕是有所差别的,尽管‘应该避免不合理的过大的距离’,但绝不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平均主义。”[13]

2.中国社会中是否存在阶层固化和两极分化问题。“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理念激发了劳动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此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经济总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理想中的共同富裕和实际中的收入差距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地区、行业、阶层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有学者就认为,中国已经出现阶层固化且在进一步加剧。再加上网络媒体对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的报道,更加剧了人们对阶层固化的认知。但也有学者认为能否根据收入差距的扩大认定中国社会存在阶层固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陈云松等人就认为,“阶层固化”在当代中国更多的是一种预警而非社会现实。[26]同时,由于基尼系数偏高,有人认为中国出现了两极分化问题,甚至因此而否定“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张雅光等人认为,中国社会存在收入差距,但不存在两极分化,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与体现社会性质的两极分化不同,收入差距是任何社会都可能会出现的社会现象。对于“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战略的质疑,王昉和徐永辰回应道,“先富”并不意味着不公平,“后富”同样也不意味不会富裕。“先富”与“后富”的“先后之差”是为了最大效率解决群众温饱问题。[27]

五、研究述评与展望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条件。同时,目前对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1.研究取得的成果。第一,确立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通过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以及实现路径等几个方面。研究思路主要是立足于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相关论述和实践探索。当然,也有学者从伦理、公平效率等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研究,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第二,厘清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脉络,并突出了每个时期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率先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尝试;邓小平将其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江泽民、胡锦涛立足于世纪之交的新问题、新挑战,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出发对共同富裕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提供了科学指引。

2.研究存在的不足。第一,共同富裕的内涵研究方面存在分歧。一些学者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相等同,在论述中出现两个概念的混淆。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不能仅仅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等同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第二,对于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较少且仍存在分歧,如共同富裕实现的时间问题、是否追求平均主义等。目前一些学者对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往往是进行先入为主的解读,缺乏史料的全面梳理。第三,共同富裕的部分内容重复研究较多。目前对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多集中于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总结,对于其余领导人的共同富裕思想研究则较少。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缺乏部分时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们系统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演变。第四,关于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专门研究较少。这与学界普遍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贫困治理工作有关。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圆满胜利,但完成绝对贫困的脱贫任务并不意味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仍任重而道远。

3.未来研究展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点。因此,继续加强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以上综述,共同富裕的未来研究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分歧。对于目前学界关于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研究存在的分歧,应结合相关史料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同时,对于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层固化”这一问题应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找出存在分歧的原因,探寻问题的实质,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第二,拓展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内容。加强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研究,从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同时,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研究,为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指引。第三,探寻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时代特点和实现路径。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探寻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时代特点、困境阻碍,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寻求突破路径,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