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体育要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挥独特作用

2021-01-22吴键

体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新时代心理健康

吴键

摘  要: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期待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然而,近年来学生的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低龄化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真实情况如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做法。“双减”时代,学校体育要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挥独特作用。要针对青少年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疏导排解心理压力,促进、维护、改善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体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0-0004-02

2021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宗旨。

“以体育心”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出现的文字,这是有关学校体育的国家政策性文件新的阐述,究竟是何含义,如何落实,应当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除了体质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近期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达24.6%,其中重度抑郁症检出率达7.4%。这个结果再次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要知道,世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平均水平是4%左右。为此,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对中国近10年来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元分析”研究。研究认为,近年来中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长,但仍相对稳定,心理抑郁问题也是如此,青少年重度抑郁症不超过3.5%。事实上,心理方面有抑郁倾向与医学诊断为抑郁症患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民众之所以会产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因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0-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当年的毕业生人数从约95万增加到约874万。由于在校人数规模扩充近10倍,同样一所学校,2020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总数比2000年必然相应增加。也就是说,假如一所高校,有极端行为的学生,20年前是每年一个学生,20年后每年可能接近10个学生。这种绝对人数的增加,导致了社会的错觉。原因之二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更加发达。一些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加之网络媒体的“放大”甚至恶意炒作,更导致社会产生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恶化的误解。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即便是与全球平均值相近的比例,心理不健康人数的绝对数量依然是一个不小的规模。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事业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大中小学校有学生2.89亿人。因此,基于这个数据推断,中国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青少年依然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仅与学生自身的生命健康、成长发展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还与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

事实上,为了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国各级各类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尤其是教育部门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心理专家指导、心理教师培训、学生心理测评、问题学生危险行为防控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制定了整体性的教育计划,实施了全过程的管理与干预。总体上看,成效是明显的。

但是,从教育教学一线看,尤其是中小学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一是没有把预防工作放在第一重要位置,重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胜于预防问题;二是很多学校把重点放在建设心理室、开设心理课、配置心理教师等工作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三是把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视作少数几个心理教师的工作,没有建立形成让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机制,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防控力量单一。另外,从学校体育的角度看,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上的独特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

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能缺失体育这个重要角色。众所周知,无论中外古今,体育运动尤其是到阳光下去运动,是所有专业、非专业人士认同并推荐的促进心理健康、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独特生理机制、提供真实体验两个方面。体育运动能够激发身体直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滋养、维护、改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尤其是团队项目的竞赛提供了真实的交往场景,能够引导参与者学会与人相处,进而适应社会,可以更高效率地培育健全人格;体育运动与竞赛能够使人经历成功与失败、愉快与痛苦等各种情景,可以提升人的意志品质和耐挫折能力。从效率角度看,体育运动对于维护、改善人的心理健康,其作用是独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双减”时代,学校体育要为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挥独特作用。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据研究,在现阶段,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学习压力、家庭状况、同伴交往等因素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学业压力、恋爱交友、就业求职等因素引起。心理问题通常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如睡眠不足、焦虑、抑郁、孤独、对抗、注意力不集中等。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体育教师要立足学校体育学科体系,针对青少年的群体与个体特点,利用“双减”政策的有利时机,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促进、维护、改善他们心理健康的工作。这同样是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应加强宣传,传播科学知识。要开展“运动与心理健康”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教师、家长重视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要告诉社会,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仅仅依靠心理医生、心理教师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五育并举”才有实效。缺失体育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不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预防为重,强化体育。落实“双减”政策,要把更多的时間和空间留给体育活动,鼓励全体青少年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心,保证中小学生在校一小时、校外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尽量安排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运动刺激强度,不断提高运动负荷,以便提升青少年身心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第三,集体项目优先,注重实效。体育活动的安排,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性项目、活动为主,优先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创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学校,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特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护佑、滋养青少年身心。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学模式,增强体育活动的吸引力。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锻炼、课余训练和比赛,要强化规则之下的游戏性、竞争性,在团队合作或对抗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第四,强化监控,精准干预。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发挥体育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优势,与有心理失衡倾向青少年结成帮扶关系,积极作为,主动关注,疏解心理问题,加强心理辅导,预防心理问题突发情况,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总之,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每个教师的初心使命,体育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全体体育教师对此应有科学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独特作用,切实践行“以体育心”要求,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新时代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