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心理护理在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中的应用

2021-01-22郭清华栗雪琪薛博文

护理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针对性家属护理人员

郭清华,陈 超,栗雪琪,薛博文

1.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10019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随之加快,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抑郁症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高且向青壮年人群蔓延的趋势。抑郁症病人普遍在思维、感知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伴有精神症状,受家庭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病人容易发生抑郁等各种负面心理,当严重到某种程度时,会诱发自杀甚至伤人之类的过激行为,给病人及其家人埋下严重隐患。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1]。为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此类病人心理状态方面的作用,本研究选取232 例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为对象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接受住院诊治的232 例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16 例。对 照 组:男72 例,女44 例;年 龄22~57(38.86±4.73)岁。试验组:男74 例,女42 例;年龄20~59(38.94±4.68)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对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的判定;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有严重身体疾病的病人;智力缺陷病人;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试验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①护理人员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获取目标病人的相关信息,包括个人成长经历、当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学历水平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目的明确、针对性较强的健康教育,如症状、诱因以及治疗方法等,以此增加目标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进而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战胜病魔的强大信念;重视和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要求他们学会如何关心和支持病人,让病人能够真切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暖,坚定病人战胜抑郁症的决心和信心[2]。②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主动且深入地和病人进行相关交流,借机深入病人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立足病人实际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疏导方案,综合利用包括注意力转移法以及宣泄法在内的诸多方式,排解其负面情绪,使病人能够进入一种心理放松的状态。③以病人家属为对象,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扭转他们对这种疾病的不正确认知,提升他们的配合度,引导和帮助他们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构建起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同时,也构建起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帮助此类病人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④做好对病人的用药指导。在为病人用药时,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药物的基本原理、用药目的和相关注意事项予以简明扼要地介绍,叮嘱病人在规定时间里按照剂量要求服用药物,不断提升他们的服药依从性。⑤引导病人积极参与适宜的社交娱乐活动,使其养成一些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⑥基于病人病情和喜好,为其播放一些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的音乐。为情绪消极的病人播放《克罗地亚狂想曲》等;为睡眠质量不佳的病人播放《小夜曲》之类有催眠效果的舒缓歌曲[3]。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应做好必要的隔音措施,一方面能够使其全身心地欣赏音乐,另一方面避免给其他病人带来影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如面部的细微表情),以便准确把握病人的个人喜好,为其选择适宜的音乐。音量建议控制在70 dB 以内,每天播放3 次,单次时间控制在10 min 内。

1.2.2 评价指标 干预5 周后进行评价。①抑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病人的抑郁症状进行评分,当得分≥8 分时,判定为抑郁症,得分越高表示病人抑郁症状越严重[4]。②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对两组病人社会功能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职业与工作、社会性退缩、家庭外活动以及个人生活能力4 个维度。③满意度。使用问卷调查比较两组病人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设置不满意、一般、满意以及非常满意4 个等级。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抑郁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抑郁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2.2 两组病人干预后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后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比较(x±s) 单位:分

2.3 两组病人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及其家属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有易复发、治疗期长等特点。此类病人受疾病影响很容易滋生包括焦虑在内的各种负面情绪,在此病迁延不愈的影响下,病人越来越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使负面情绪不断积累甚至爆发,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5]。有学者指出,在对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进行治疗时,应积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以此改善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而弱化甚至消除其抑郁症状,最终达到使其痊愈的目的。

干预5 周后,两组病人抑郁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病人比较,试验组病人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P<0.05);在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上,试验组病人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病人及其家属满意度上,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王颖等[6‐7]的研究结论一致。护理人员在充分了解病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病人的状态。为缓解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的抑郁状况,除了予以一般护理干预之外,可尝试应用合理的、针对性较强的心理护理干预,以此强化治疗效果。在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和病人家属构建起顺畅的、友好的沟通渠道,获取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如此才能事半功倍,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在和病人进行沟通之前,护理人员务必要提前收集和掌握其相关资料,赋予护理方案更为理想的目的性和合理性,借助适宜的语言沟通技巧,对目标病人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身疾病,提升他们的依从性[8‐10]。在对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症病人进行护理时,应积极使用包括注意力转移法在内的诸多方法,及时且有效地疏导病人的负面情绪,改变其不良心态,使其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护理人员也要做好对病人家属的相关工作,如向他们宣讲此类疾病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此类疾病和病人,从而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院的有关工作。应鼓励病人勇敢地“走出去”,多参加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帮助他们构建起健康的社交关系,以此排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坚定其治疗信心和决心。除此之外,还可引入音乐疗法及中医疗法,放松病人心情,改善其睡眠质量、心理状 态[11‐12]。

猜你喜欢

针对性家属护理人员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