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城乡供水融合发展探析

2021-01-18周哲睿

陕西水利 2021年7期
关键词:水源管网饮水

周哲睿,王 凯

(1.陕西省水利发展调查与引汉济渭工程协调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0;2.陕西水工程勘察规划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3)

1 前言

当前,城乡供水发展已由粗放型发展到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但陕西省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存在着差距,城乡供水“二元”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供水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当下城乡供水“二元”结构的问题。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就是打破“一城一水”的传统农村供水方式的弊端。通过城市管网延伸、区域供水互通、提高乡村供水标准等措施,提高农村供水状况,着力解决城乡供水服务存在差异的问题[1]。

2 城乡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供水设施系统能力不协调,城乡供水融合发展不充分

部分县县城供水存在水源能力、净化能力和管网输配水能力不配套、不协调的问题。城区管网建设滞后于水厂建设,输配水系统与制水能力不配套,城区内无系统配套供水管网,面临有水送不上等问题,如:旬邑县、三原县等。随着城区建设范围不断扩大,现有的供水管网无法覆盖全部城区,急需在新区加强管网配套。

城乡供水需探索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实现城乡水源互为备用水量相互调剂的双赢目标。同时,急需加强管网延伸,通过管网延伸解决县城周边的农村供水问题,满足城乡融合发展的供水需求。

2.2 水源保证率不高,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偏低

供水业务归水利部门管理的83个县(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中,全省有63个县实现了双水源或多水源供水,有48个县具备应急备用水源,但还有部分县仍是单水源供水,水源结构单一,无备用水源,供水能力有限,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差,如:陇县、旬邑县、志丹县、靖边县、佳县、府谷县、绥德县等;一些县水源设施简陋,无水库调节,丰水期存不住,枯水期没水用,应对水旱灾害能力较差,如:志丹县、米脂县、绥德县等;有的县现有水源不足,应急水源已转化为常用水源使用,如淳化县、永寿县等。

农村供水方面,部分边远山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居住环境、水源条件等限制,饮水工程建设难度大、所需资金多;受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中省投资限制,虽然采取措施建设了饮水工程,但建设内容简单、质量不高、水源不稳定或没有应急备用水源,仅仅达到饮水基本安全标准,解决了“有水吃”的问题,但每到节假日用水高峰时期或干旱、冰冻季节就会出现水量不足、停水、断水现象。

2.3 工程设施和工程运行管理难度大

各县城区管网老化失修情况仍普遍存在,爆管、漏损率高,部分县区管网漏损率达到30%以上,不能保障正常供水,且经济损失大。

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实施了“世行改水”“甘露工程”“人饮解困”“防氟改水”“饮水安全”等项目,建设了大量饮水工程,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早期建设的部分饮水工程已经投入运行了二三十年,一些机电设备已到报废更换年限,尤其是原来使用的一些钢管、铸铁管、水泥管、PVC管因材质不同、管径不同,导致管网水压、水量、水质没有达到设计要求;虽然这些年各地陆续对破损严重的部分管网进行了修补,但也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措施,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部分工程管护责任未落实,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水平落后,难以满足工程日常维护要求,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多数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未建立合理的水价收费机制,水费收缴率低或不收水费,维修管护经费难以保证。

2.4 水质安全保障有待提高

目前,全省大部分县城供水地表水厂都没有深度处理工艺和污泥处理系统,直接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水厂废水排放不达标,一些地下水源也长期存在个别指标不达标情况。全省自检能力达42项的有13个县,大部分县水质检验化验能力不能达到常规42项指标的检测,个别县不具备自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普遍滞后,部分工程水源管理基础薄弱,防护措施不足,水源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饮水质量和卫生条件难以保障;省市县三级水质检测监测体系不完善;部分工程没有按要求配备必要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或者已配备的设施操作使用不规范未能,影响了供水水质的安全,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3 城乡供水融合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在摸清供水现状、理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十三五”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客观评估现状。以补齐水源工程短板、升级改造城乡供水设施、强化水质保障、完善工程管护体制机制等为重点。发挥县城供水技术先进、服务规范的优势,通过向城市周边农村延伸管网,可以实现扩大供水范围,实现城乡水源互为备用水量相互调剂的双赢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优先完成续建项目,重点实施水源保障项目和城乡融合项目,分步实施城乡配水管网扩改建,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企业应急能力提升和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

4 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布局

按照自然区域类型,考虑行政区划、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水源条件和人口布局等因素,城乡供水规划按照中部关中平原、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陕南秦巴山区三个规划区域进行划分[2]。

4.1 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市、铜川市、渭南市、咸阳市、宝鸡市和杨凌区六个市(区),共51个县(市、区)。关中地势平坦,人口居住比较密集,供水工程规模大基础好,以节水为先,优先利用石头河、冯家山、亭口、李家河等骨干蓄水工程作为城乡供水水源,通过引调水设施建设、延伸管网覆盖,积极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提高供水保障能力[3-4]。

以合阳县为例。合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布局通过近十几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形成,目前全县共有供水工程193处,规模化万人工程7处,千人以上工程123处,千人以下工程63处,分别以地表水和“380”岩溶水为水源,设计供水规模1.81万m3/d,实际供水量1.37万m3/d。依据合阳县村镇供水的现状,规划以改建、扩建、水质提升为主,在此基础上提高水源保证率,提升管网运行效率,更换部分老化严重管网,更换部分设备及改提升设备运行效率,进一步增强信息自动化及管理效率,保证供水安全。

4.2 陕北地区

陕北地区包括延安市、榆林市两个市,共25个县(区);受自然地理和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村镇分布丘陵沟壑地带,居住较为分散,加之地表水资源比较匮乏,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并存,农村饮水水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单个工程供水规模较小,应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平原、川道和人口密集区域,依托现有规模较大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覆盖或利用王圪堵、南沟门、王瑶等重点优质水源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县城周边区域通过延伸自来水管网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山丘地区和人口居住分散区域,根据当地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把小村并成大村、小片并成大片集中供水;居住特别分散或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可适当规划建设水窖,并配套净化、消毒设备,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以黄龙县、甘泉县为例。黄龙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人口聚居分散,各供水点距离相对较远,很难实现诸多供水点统一集中的供水模式。境内中小河流诸多,地表水源丰富,针对以上特点主要对已有工程进行改造,增大供水能力,提高用水质量;对没有供水工程或者用水极不规范的村庄给予新建供水工程,对人口特别少,分散的村庄无法修建饮水工程的村庄,需对原有的水窖、水柜、引泉工程进行安全改造;对年久失修的破损管道,老化的塑料管道进行更换。甘泉县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根据甘泉县水源条件和人口布局等因素,规划分为两个区域:城市供水管网辐射范围区域及村镇集中供水范围区域。①城市供水管网辐射范围区域。甘泉县城现状水厂设计供水规模4000 m3/d,现状实际供水规模2900 m3/d,富余可供水量规模为1100 m3/d,规划将县城周边部分村庄纳入城市用水的范内,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周边村镇,扩大城市供水工程的覆盖范围,减少农村供水压力,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②村镇集中供水范围区域。甘泉县地形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人口分布大多沿沟道分散居住,各村现状供水主要为单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大多为泉水自流供水。立足农村供水现状,规划方案主要为对一些存在现状供水设施简陋、供水环节不完善等问题的村子通过达标改造建设一批规范化小型供水工程,以及一些管网时间较长、存在老化现象的村子,进行老旧管网改造规划。同时结合一些水量较大、较充足、稳定的大水源情况,将一些比较集中的小型单村供水进行合并供水,以提高供水保证率。

4.3 陕南地区

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三个市,共29个县(区)。陕南地区山大沟深,地形地貌复杂,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但水资源较为丰富,且水质较好,主要是工程性缺水,农村饮水多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工程布局要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进行,城市周边区域通过延伸自来水管网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平原和川道地区结合现有大中型供水工程扩建、管网延伸等方式提高规模以上集中供水覆盖面,山丘地区和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区域根据当地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重力自流或提水泵站等小型集中供水工程。

以石泉县为例,石泉县共有11个乡镇、139个行政村,11个社区居委会。现状农饮供水工程1129处,根据石泉县现状实际情况,全县属于秦巴山地、地形复杂,南北山峦叠嶂,且各个村组、乡镇距离较远,平均居住人口分布为120人/km2,另外,虽然石泉县区域自产水资源丰富,但地形不利于连片供水,再结合当地居民用水需求和居民分布较分散的特点,本着有利于当地供水安全、经济、合理和方便的原则,石泉县大部分地区比较适合单村供水,考虑到近期和远期的规划,结合石泉县当地工程建设和乡镇规划,“十四五”期间规划81处乡镇和农村供水工程,其中新建工程54处,改造工程27处,共计规划规模化供水工程1处,集镇(连片式)供水工程15处,单村供水工程65处。

5 结语

陕西省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建设了一大批城乡供水工程,形成比较完善的供水工程体系,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各地聚焦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在巩固提升中着力解决标准偏低、条件困难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供水依然存在供水设施能力不协调、水源保证率不高、水质安全保障有待提高、工程设施和工程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还有差距。

本文在分析城乡供水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补齐水源工程短板、升级改造城乡供水设施、强化水质保障、完善工程管护体制机制等为重点,通过向城市周边农村延伸管网,扩大供水范围,实现城乡水源互为备用水量相互调剂的双赢目标为城乡供水融合发展思路。同时,因地制宜,分别分析关中、陕北、陕南城乡供水特点,并对关中平原、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陕南秦巴山区三个规划区域划分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布局,以期为陕西省城乡供水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水源管网饮水
简易饮水鸟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国家管网公司”的家底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饮水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