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就业”资助新模式下的高校扶贫对策研究

2021-01-17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党员

周 颖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测算,全国高校贫困生总数约达315万人。数量庞大的高校贫困生问题不仅成为了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国家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系统化、多元化、一体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帮助了成千上万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浇花浇根,扶贫扶本,实现贫困生高质量就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的核心环节,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都在解决贫困生“上学难”这一问题上,而忽视了高等教育扶贫的终端——贫困生高质量就业。

一、高校党建与就业资助工作融合研究的意义

(一)关涉性。在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颁布了一系列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从目前研究来看,王秀珍(2015)在《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中提出,高校资助模式需从提升就业能力的角度来构建一种项目化和“以勤代补”的发展性资助模式[1];邱勤(2015)在《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究》中指出,构建以就业力为核心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有利于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2];李一杨等(2018)在《纺织专业贫困生资助与就业研究》中认为,贫困生资助与就业工作可以从更新自主理念、实行项目化自主、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方面,转变传统资助方式[3]。目前,鲜有学者从党建角度来探讨、分析贫困生就业资助模式。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贫困生就业问题更是日益凸显。另外,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和最终目标,高校党建与就业工作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新时代建立“党建+就业”的资助模式十分重要。

(二)可行性。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党建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业工作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成效。两者紧密联系、同向同行、共建共促,二者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党建是推进就业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增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帮助贫困生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和渠道,特别是能够为高校就业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可推广、可借鉴的资助模式,尽早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消除贫困”的伟大目标。

(三)必要性。当前,国家建立了以奖、贷、助、学、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混合式资助体系,确保贫困生上学“三不愁”,政策上偏经济帮扶,轻就业能力培养,未能从本质上解决其就业问题,治标不治本。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中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高校党建与就业资助工作的深度融合是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切实提升新时代贫困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另外,将党建优势嵌入到贫困生就业资助工作中,促进党建与就业资助工作“双融通”,是对高校传统资助模式的创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紧迫性。脱贫攻坚,就业当先。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就业是衡量脱贫的重要指标,促就业更是行之有效的脱贫方式。贫困生经济条件与社会资源的匮乏,使其在就业时处于先天不利地位,若不加以引导,将会引起阶层固化和贫困代际传递。高校贫困生的高质量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发展,也事关扶贫大局、事关社会稳定和谐。然而目前高校扶贫工作的研究中,贫困生高质量就业的研究凤毛麟角,高校就业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迫在眉睫。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与特征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尤其是贫困毕业生,更是高校就业工作重点关注的群体。科学把握贫困生就业状况,有利于为高校相关部门出台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的资助政策提供有力依据。本次问卷调查以江苏高校部分应届毕业生(包括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平台在线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内容涉及其就业意向、就业渠道、就业单位类型、就业心态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389名应届毕业生(贫困生191名,非贫困生198名)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对比分析后发现,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就业发展前景的重视、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态度、获取就业知识和技能的来源等方面差异不大,但在就业花费、就业意向、求职困扰、就业心态、就业渠道等方面二者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求职过程中,仅有1.05%的贫困生认为就业花费问题不大,远低于非贫困生的9.6%,且贫困生中有58.12%的学生因经济困难遇到就业瓶颈,远高于非贫困生的36.87%,求职成本的不断攀升让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太好的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步履维艰。二是在就业意向的调查中,有62.83%的贫困生选择就业,远高于非贫困生的53.53%;在继续深造方面,仅有35.6%的贫困生选择继续深造,远低于非贫困生的44.95%。由此可见,较继续深造而言,贫困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三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生中有39.79%的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仅有23.56%的学生心态平和,而非贫困生中迷茫、不知所措的仅占32.83%,心态平静的高达36.87%。对比数据可说明贫困生就业压力明显大于非贫困生,就业心态不稳定,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四是在毕业后薪酬方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贫困生中有56.02%的学生希望月收入不少于5 000元,高于非贫困生的48.99%,说明他们想多挣些钱,改变目前贫困状况。五是贫困生主要就业渠道为招聘会,比例高达89.53%,高于非贫困生的79.8%,可看出贫困生可依赖的就业资源匮乏,主要靠参加招聘会搜集招聘信息,贫困生就业渠道相对单一。

三、高校党建与就业资助工作融合路径探讨

贫困生就业率事关脱贫攻坚成效,创新资助模式归根结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高校党建与就业资助工作的融合既可以提升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也可以提高贫困生就业质量,进而提高高校资助工作质量。然而,实际中高校党建和就业资助分属不同业务范围,没有专门负责协调两者的常设机构,缺乏必要的联系途径,难以发挥合力作用。因此,高校亟须寻求两者间的融合点,打开就业资助工作新局面。

(一)增强融合意识。重视高校党建在就业资助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提高高校党建部门和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对党建与就业资助工作融合的认同度,使其主动推进这一新模式的构建。

(二)丰富融合内容。完善高校党建思想教育体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纳入贫困生就业教育之中,帮助贫困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三)拓展融合载体。充分利用各类载体,打造“以党建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为主题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就业资助新品牌,开启党建工作和就业资助“双促”新局面。

四、“党建+就业”资助新模式下的高校扶贫对策与建议

针对贫困生就业现状及自身特点,通过整合高校党建、学生就业、学生资助等力量,构建高校党建—学生就业—学生资助三位一体的“党建+就业”资助新模式,以党建为抓手、以支部破难点、以党员立精神,全方位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为贫困生顺利就业凝聚强大合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实现从经济资助走向就业资助的重心转移,打造“能力式”就业扶贫模式。

(一)建立常设协调机构,打造就业扶贫主阵地

高校首先要成立一个负责协调党建与就业资助工作的一级常设机构,统筹协调、持续跟进就业资助工作,并指导、督促各学院及时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为主体、全体教职工党员都参与的二级就业扶贫领导小组,把夯实党建和就业资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拓展贫困生就业资助宣传平台、政策解读版块、交流园区等,落实好国家针对贫困生就业出台的各项爱心政策,发挥好高校党组织在就业扶贫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挑选部分专业人员为常设机构工作人员,以就业资助服务为目的,充分利用党建优势,大力推行“党建+就业”资助新模式,真正使该机构成为贫困生“愿意去、主动去、经常去”的好去处。

(二)借力党员朋辈力量,掀起就业扶贫之风

支部就是堡垒,党员就是旗帜。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党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榜样激励作用。高校党组织要严格发展和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党员,成立三级学生党支部就业扶贫小组,引领其发挥“高铁式”团队力量,齐心协力搜集就业信息、挖掘就业渠道、宣传就业政策法规等,并推行“支部+党员+贫困生”就业结对帮扶模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要求一位毕业生党员跟进一位贫困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贫困生群体中的朋辈力量和榜样效应,与贫困生携手前行、补齐短板、奋力攻坚。同时,充分利用已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党员在各自工作“圈子”里的人脉关系,为贫困生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就业信息,解除其就业困扰。

(三)加强党建思想引领,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

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在于立德树人,将党建思想融入就业资助工作中,可以为贫困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在其心中厚植政治坚定、爱岗敬业、感恩图报、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思想上拔除“穷根”。因而,将就业观作为高校党建和就业资助工作融合的切入点,可以夯实贫困生思想之基,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立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从而推动党建、就业资助工作协同发展。当下大学生就业地域结构失衡,欠发达地区岗位严重空缺。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贫困生中只有1.05%的学生希望毕业后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为尽快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性矛盾、结构性矛盾问题,缓解其就业压力,促进区域平衡发展,高校可以在就业指导课、助困育人活动中融入党建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就业观教育,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基层就业号召,树立献身基层、扎根基层的就业观,身先士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四)发挥党建工作优势,提升就业软硬实力

问卷调查显示,较大部分贫困生能够充分意识到综合就业能力对成功就业的重要性,并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劣势。面对贫困生就业难现状,仅靠学校资助部门、就业指导部门是不够的,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促进贫困生就业的重要价值,提升贫困生就业软硬实力,从根本上推动贫困生高质量就业。首先,贫困生就业帮扶必须紧紧依靠一线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不仅是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也是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主体,资助政策的指导者、执行者。辅导员可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开设提高贫困生求职技能和择业能力的就业培训课程、举办就业指导专家讲座、召开优秀党员校友就业经验分享会等,积极组织贫困生赴就业实习基地参加就业见习,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提升就业技能、扩展就业机会。其次,高校党建部门可借助优秀党员校友的东风,与其企业开展党建共建,通过结对共建,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强化校企党建协同育人的作用,引领专业教师党员、企业党员成为贫困生的就业导师,为贫困生提供专业实践、实习实训、就业能力培养等机会,实现就业推荐、贫困生资助双向共赢的目的。

(五)落实就业扶贫责任制,强化党员考核管理

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构建贫困生就业扶贫责任制,建立就业扶贫工作规章制度,确立党员在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中的任务和责任,使就业扶贫工作由虚变实。疫情防控期间,尤其要关注疫情严重地区、建档立卡、零就业家庭贫困毕业生的学业、求职意向、就业进展等情况,开展党员实名服务,落实“学校党委—院系党委—基层支部”各级职责,层层压实责任,有效调动不同层级党员,开展“一生一党员”“一生一策”全兜底就业服务,持续跟进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直至帮扶对象顺利就业。另外,要加强对具体责任人的评价和管理,将其在就业扶贫中的工作台账作为党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也要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进行督查,其结果作为学院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切实提高贫困生就业实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切准高校党建引领时代方位是推动贫困生脱贫的固本之举。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铸就强有力、善作为、敢担当的基层党组织,将党旗插在高校脱贫攻坚工作最前沿,为打赢高校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努力开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