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中的汉译策略

2021-01-17耿庆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原语译者译文

耿庆华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言

公示语指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1],属于社会语用学研究的范畴。公示语与社会文明程度密不可分,“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风貌, 往往从这个时代、社会、国家或城市的语用水平中获得初步的印象。”[2]因此,公示语的翻译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意义重大。2017年6月,由国家教育部、语委等多部门联合颁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翻译方面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其颁布和实施,对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理念,促进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加速中国全球化的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与长期以来专家、学者热衷于公示语英译研究相反,笔者发现《规范》中很多公示语最先来源于英语,因而研究公示语的汉译并使之更好地根植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公示语翻译特点

(一)强调信息性,注重信息传递效果

著名学者贾文波认为,公示语是一种应用文体,公示语的翻译是一种实用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其“信息性、诱导性、匿名性”的特点,采取与文学翻译不同的翻译策略,突出信息表达,注重信息传递效果”[3]。如,“Your number will be valid if you miss your turn”,译为“请留意显示屏和语音呼叫,过号无效”。

(二)以读者为核心,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著名的功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公告等告示类文本都属于“呼唤型文本”。这类文本的核心是读者层,重在信息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为实现此类文本的“呼唤”功能,译者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去获得译文的预期效果[4]。学者戴宗显也倡导以归化的策略处理公示语的翻译,从而实现其“引发兴趣”“提供信息”“加深理解”“促进行动”“巩固形象”“服务社会”“防止犯罪”等应用功能[5]。英语公示语往往较简洁、明了,因为它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和表达习惯,如“please pay attention to your boarding time”, 汉译为“请留意您乘坐航班的登机时间,以免误机”,也符合中国倡导社会文明的国情和中国读者的欣赏心理。

三、生态翻译及其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多维整合”

生态翻译学是在国际上学科研究的生态化转向的背景之下,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6],而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而移植文本的“生存”和“长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在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在内的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策略。在移植的过程中,译者对于原语系统和译语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交际生态可以依次采取“维持”“协调”“平衡”,甚至“重构”,即在译语系统里创造一个与原语生态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从而使译文能够在新的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7]。生态翻译对译文的评判标准,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而是关注其对三维生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认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就是最好的翻译。

四、《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中的汉语翻译策略

(一)引申法—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

引申翻译是英译汉过程中词汇层面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从词的基本意义出发,或者把笼统、抽象的词明确化、具体化,或者反过来把烦琐、复杂的表达概括化、抽象化,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生态。而在公示语的翻译中,语言维的引申,主要是通过对词语的明确化、具体化表达这种选择策略,突出公示语的信息性,警示性,以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而实现原语与目的语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和谐。如:

例1:Don’t disturb animals.请勿惊吓、戏弄动物。

在上例中,“disturb”原本的意义是“打扰”,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对于英语语言国家的读者来说,这样的标识语可谓司空见惯,其隐含的具体含义人人皆知。但是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 “打扰动物”是罕见的搭配,意义也模糊笼统。而通过语言维的词语引申,“打扰”变通为“惊吓”和“戏弄”,这样其警示的内容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两种语言达到了同等的交际效果,双语间达到了生态的和谐和平衡。相反,不当的引申同样会破坏这种平衡,也达不到应有的交际效果。如:

例2:Priority seating or courtesy seating.老弱病残孕优先。

在英文版本中,“priority”原指“优先”“优先权”,而“courtesy”本义是“谦逊有礼”“礼貌”。该告示语的本义是:爱心专座,弱势群体优先,意在提醒乘客把这些座位留给那些最需要的人,比如说老人、抱小孩的妇女、孕妇和残疾人等;或是提醒上述弱势群体请在此就坐。汉语版的告示语确是采取了引申的翻译方法,把抽象名词“priority”和“courtesy”译成具体的指代对象,即“老弱病残孕”。这样两种语言的公示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汉语译文的不当之处在于,它忽略了词的感情色彩。在“平等”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老弱病残”已经不再是词典中的中性色彩的词汇。无论多么羸弱的身躯,都不愿被称为“老弱病残”。同样,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也不会鄙视别人为“老弱病残”。所以“老弱病残”的汉语译文与英语原文的情感表达效果相差甚远,它既伤害了那些弱势群体,又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形象。它没有协调好两种语言间的生态平衡,达不到应有的交际效果。其实,上述公示语不妨译成“爱心专座,谢谢谦让”。

(二)替代法——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

当一种文化中的词语直译或“硬译”成另一种文化中的词语很难被接受或理解,这时候换个角度“易词而译”,这就是替代法。如:“to kill sb as an example”翻译成“杀一儆百”或“杀鸡给猴看”。替代法的运用是典型的译者在文化维度上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其前提是译者对两种文化和语言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其合理运用,往往可以使译文“熠熠生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生态翻译理论下译者变通、适应的结果,是生态平衡、和谐的体现。《规范》中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如:

例3:Eat light, eat right. 请勿暴饮暴食。

英文版的“eat light, eat right”,在发音上富于节奏,音韵优美。在句法方面,作为祈使句,虽然有警示的作用和功能,但语气中又不乏劝诱和关怀。因此,英文版的告示语让人印象深刻,其功能也就很容易实现。该告示语,若直译成“吃得少,(就是)吃得好”,不仅在意义上会使读者迷惑不解,在句式上也不符合公示语的特征。再看其汉语版本,“暴饮暴食”正是“eat light, eat right”的英语版本的反义词,然后“勿”的否定翻译法,使得两句的基本意义和句法特征都达到了一致,最后的一个“请”字,使得原语与译文在礼貌程度也做到了对等。纵观汉语译文的公示语,虽然译者采用了替代这种变通的译法,但却看不出一丝翻译的痕迹。其译文通畅而又通俗,而且与原文一样都是各自文化中人人皆知的熟语。其生态的和谐性,就在于译者在文化维度上所做的巧妙的适应性选择。替代不当,同样也会造成生态的失衡,请看下例:

例4:Staff only. 闲人免进。

英文中的“staff”,意思是“员工”,是个中性词。“staff only”指的是设施、场地或通道仅供内部员工使用,其他非内部工作人员不得使用或进入。《规范》中,译者运用替代法将其汉译为“闲人莫入”。“闲人”最为读者熟悉的意义是贬义词,即“清闲之人”“无所事事之人”。试想,难道看电影的观众、旅游的游客就是清闲之人?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闲人”还有一个普及性不太广的意义,即“不相干的人”。再试想,手术室内是正在手术的病人,外面是焦急等待的家属。对于贴着“staff only”的手术室来说,难道家属是不相干的人?这同样不合逻辑。这样说来,无论哪种意义,其汉语译文都有违原语的初衷。特别是第一种含义,生命力强大到使第二种含义完全边缘化。不说老外作为读者会一头雾水,好多本土读者也会皱眉头。把一个中性词替代成令人困惑的中性词甚至伤人情感的贬义词,也是译者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是在文化维度上的适应、选择不当。

(三)增译法——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增译法的好处在于,通过增加一些词语,译者可以表达原语中有其意而无其词的内容。告示语中增译法的正确运用,往往不但可以使译文表达得更准确、更明确,不会被读者误解,还会很好地与读者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实现其信息性、诱导性,促进大众的行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和目的。如:

例5:Please keep your magnetic ticket to exit. 请您保管好小磁票,出站验票收回。

很明显,上例的英文版本,字面意思只有“请保留磁票到出站口”“验票收回”就是译者增加的部分。而这个增译,在笔者看来就是翻译的“精华”所在。第一次坐地铁的人很容易忽略磁票的重要性,认为保留磁票无非是出站口有人验票而已。即使弄丢了也没多大关系,反正验票是概率事件而已。实际情况是,在出站口机器智能验票回收,即使错票也不会开闸放行,更别说无票了。增译的部分,提醒了乘客保留磁票的重要性,暗示了他们丢失磁票的严重后果。这种增译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译出了对于原语读者来说可能是语境而对译语读者来说是新信息的内容,是译者在交际维上适应、选择和变通的结果。这也正是译者设身处地为乘客考虑的结果,其效果就是读者豁然开朗,欣然接受,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交际目的,必然是一种和谐的生态翻译。《规范》中也有个别的反例,如:

例6:No refunds, or exchanges. 票已售出,概不退换。

上例中的英文告示语,其字面意义是“不予退换票”,即通常情况下,不予退换票。意在提醒观众或顾客:购买前要谨慎,不要弄错了;购买时要核对清楚。再看汉语译文“票已售出,概不退还”。增译的部分“概”即“一概”,意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允许退换)。这种对语境的增译,显然既违背了原文原意,又违背了逻辑和常理。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若是卖家弄错了种类或金额,当然买家有权退换。另一方面,凡事总有例外,尤其是各种体育比赛活动的不可知因素实在太多,比如被人踩伤、中暑晕倒等。诸如此类的紧急情况,卖家都应当采取人性化的解决办法,而非“概不退换”的霸王条款。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2009年上海版的《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中对于金融、经济领域的一条告示语,“Please Count Your Change Before Leaving.”(钱款当面点清,离柜概不负责)令人欣慰的是,在最新版的国家标准中,“离柜概不负责”终于被去掉了。此类“概(不退换)”,“概(不负责)”等违背原文的增译,忽略了甚至践踏了读者的情感,损害了国家形象,达不到应有的交际效果。这种因增译被扭曲的译文,是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不足,选择不当的结果。

五、结语兼谈译者的责任

“优良公示语引领文明社会及和谐社会建设,其社会语用价值不容小视。”[8]刘云虹、许钧先生也认为,翻译除了符号转换性外,还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9]。在生态翻译学看来,优良公示语译文的产生,离不开统筹协调人、境、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处于翻译活动中心的译者。公示语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尤其应充分考虑原语和目的语的语境,特别是目的语读者所在国的国情,包括时代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发展现实和社会需求等。当前,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正日益缩小。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还相对薄弱和滞后,人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国民的综合素养还亟待提高。鉴于此,公示语翻译工作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牢记时代的使命,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倡导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译出既符合公示语特点又顺应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的生态作品,多一些诸如“谢谢配合”“请您理解”这样富有中国特色、充满时代精神、洋溢着人文关怀的告示语,少一些或杜绝那些“闲人免进”“概不退换”之类与时代要求、社会和谐、人们情感相背离的消极表达。唯有此,告示语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文明的导向标。

猜你喜欢

原语译者译文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