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 初心 崇高

2021-01-17

中国记者 2020年12期
关键词:连平光明日报萤火虫

光明日报

□ 图为叶连平义务为留守儿童补课。

“我爱这个工作,我这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出自一位90岁的老人。今年,这位已经93岁的老人还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2万元。

他叫叶连平,是我跟踪采访了三年的乡村退休教师。2000年,已经退休10年的他做出一个决定,开办“叶连平留守儿童之家”,义务为留守儿童补课。

20年时间,叶老师不但没有收一分钱补课费,还累计资助贫困生50多万元。每个暑假叶老师都会自费包车,带孩子们去附近城市的博物馆参观。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只要看到这些乡村孩子在公开场合和别人用英语进行交流,就有一种成就感!只要看到博物馆里,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爱国的种子正在萌芽。”

我曾有过8年的教师经历,深知教师应该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而那一刻,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就像一道强光,让我读懂了立德树人的真正内涵。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叶连平,就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大先生”之一。

叶连平谦虚地称自己是只“萤火虫”。但正是这乡间不起眼的“萤火虫”,用燃烧自己的方式,照亮了留守儿童的天空,成为他们歧路彷徨时的“燃灯者”,和暗夜流泪时的亲情呵护者。

2019年6月底,我第二次去采访叶连平。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叶老师告诉我:“这些都是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孩子们做给我的祝福卡。”

叶老师随手摘下一只交给我,我打开那只湖绿色的千纸鹤。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叶爷爷,您就是我最亲爱的父亲!——一年级尤梦瑶。”

我没见到尤梦瑶,但我一定不会忘记那只湖绿色的千纸鹤、更不会忘记这句逻辑错了却感情真挚的话语!

2019年叶连平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两次赴京领奖回来,他把10万元奖金,全部转到了叶连平奖学基金,一分不剩地留给了留守儿童。

叶老师对我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把最后的时间都留给孩子们,我希望我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22年的记者生涯中,我一直聚焦教师这个群体。先后跟踪采访了有着“量子之父”称号的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坐在轮椅上创办希望学校的“最美乡村教师”任影、被誉为“燃灯者”的思政课老师路丙辉、还有矢志不渝推广魔芋种植技术最终却倒在科技扶贫路上的“布衣教授”何家庆。倒下的那一刻,何家庆叮嘱家人:“我死后把我的眼角膜捐给山区的贫困孩子。”

这些人使我坚信,前进中的中国需要一种力量,需要有为文明接续香火的人!而我记录的这些人,不管是在偏僻的乡村,在大学的讲台,在尖端科技的实验室,还是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论文,他们都是在平凡中坚守的“大先生”。

坚守是因为不忘初心,而坚守自己的坚守,则是对使命最大的尊重!

93岁的叶连平至今还在乡村的讲台前坚守着。他每个月退休工资3000多元,除了留下500多块钱的生活费外,其余的全部用在了留守儿童身上。

叶老师欣慰的是:在他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在他付出爱之后,社会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回馈于他;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叶老师的奉献和获得感中,也有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发现和努力!

如果说我是一个喜欢奔跑的记者,那么我的喜欢很大的程度上就来自这种力量。

我今年已经52岁,能奔跑在记者路上的时间也不多了,如果可能,我也愿意像叶连平老师那样,做一只新闻战线上的“萤火虫”,只争朝夕!

坚守一名人民记者的初心!

扛起人民记者该有的使命!

同事眼中的他

常河是一个有“张力”的人,敦厚也犀利、随和而挺拔。言谈质朴,却常有超拔之语;文章稳健,却常做缨络敲冰之响。平时普通话不行,演讲时就能字正腔圆;平时长得黑,央视镜头一扫,就秒变“高级脸”“欧美脸”,不服不行。

——刘文嘉

(光明日报领衔记者、社评室主任)

我更愿意叫他常大哥。他有一股豪侠之气,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他有铁打的身体青年的心,时刻准备着奔赴,去叩开一扇扇门,找到一束束光。他是诗人和农民的完美结合体,将“士”的精神揉进“土”的情怀,到泥土中躬身迎接大地的丰收。他的脸有点黑,大概是因为总在追逐太阳。

——颜维琦

(光明日报首席记者、上海记者站副站长)

猜你喜欢

连平光明日报萤火虫
连平:房地产政策宽松仍需发力
美联储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
连平:房地产政策有必要进一步释放维稳信号
萤火虫
萤火虫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抱抱就不哭了
夏天的萤火虫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