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索
——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

2021-01-16柯新凡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思政

席 玥,柯新凡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深度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交往方式和实践行为,推动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1]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充分借助于新媒体的优势,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往理论体现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决定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所以,马克思交往理论是指导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也是充分提升思政交往实践有效性的核心所在。当前,新媒体凭借较强的交融互动性和平等开放性,实现了思政教育时空及教育资源的有力拓展,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转型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表现出与思政教育交往实践的高度契合性。[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往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交往实践性

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社会交往,这种交往活动建立在主体拥有一定文化思想和实践技能基础上,同时,交往过程和结果不断充实和提升主体各方面的能力,所以,人类社会交往具有无限拓展性,且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高校的思政教育是以育人为目的,通过塑造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三观”,建构大学生思想和精神支柱的教育实践活动。[4]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双向交往活动。新媒体时代,使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开放自由,一方面为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缺少教育指导的交往实践是不可想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体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因此,交往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得以顺利高效进行的逻辑前提,离开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顺利开展。只有在人际交往教育实践互动中,教育过程的双方才能达成精神上的契合。因此,交往实践性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互动的重要特征。[5]

2.价值观培育交往实践关系的内生能动性

交往实践是人的天性,人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修养均要通过交往实践来实现。交往实践关系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其教育得以实施的实现方式,更为其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6]因此,交往实践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始终,不断促进大学生主体思想政治觉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网络时代,虚拟交往实践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使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丰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互动机制,有利于推进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化,这些都需要通过发挥交往实践的推动作用来实现。

3.价值观培育指向维护社会交往实践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际上是道德教化、价值认同、付诸实践的过程,它离不开价值规范的重构、价值秩序的重建和价值信仰的重塑。从一定意义上看,交往实践秩序承载着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社会道德准则。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和能力为本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社会交往实践,因此,重构和维护社会交往实践秩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的价值追求。而时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也正由单向结论性灌输转为双向互动和社会性参与体验式教育。[7]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稳定的虚拟交往秩序可以更好地让大学生的心灵沟通和精神情感交流有序进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指引,可以在多元价值理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协调,为大学生解决道德信仰迷茫、思想价值困惑提供指导。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为了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采取问卷调研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有效回收率94.6%。受访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文理比例4:5;男生252人,女生226人;中共党员占比24%。

1.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较低、法制意识淡薄

大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的体验用户,也是新技术的积极拥护者,掌握他们对新媒体认知和使用状况,对于深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从问卷调查结果看,37.5%的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上耗时超过4个小时,仅有不到8%的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新媒体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可见,目前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价值理念。从大学生信息获取来源看,主要以网络新媒体(38.3%)、电视广播(31.8%)为主,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从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目标来看,主要为社交互动(36.7%)、资讯获取(27.8%)、休闲娱乐(21.5%),这证明了网络新媒体的交互性满足了大学生日常交往需求,推动了大学生各种交往实践活动的实施,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宣教平台。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微教育和微引导,并对传统媒体教育方式保持应有的重视。

从网络信息的获取来看,受访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信息选择、质疑能力,在具体问题上很难充分发挥自身的见解。调查显示,在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分享之前,只有27.5%的大学生会先对这些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行确认。35.9%的大学生抱着娱乐好奇的心态随手转发。而在网络新媒体的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缺乏媒介批判能力,承认偶尔在网络新媒体上有不文明行为的大学生高达67.5%,对网络新媒体相关法律知识不太清楚的大学生占比达到66.3%。人肉搜索、网络互骂、不加甄别地散布虚假信息等问题充分暴露出一些大学生个体修养、网络道德的缺失和法制意识的淡薄。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认知不足

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从调查结果来看,42.8%的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核心价值观,这充分证明了课堂教学是人际传播的主要阵地;31.5%的大学生通过微信或者其他网络媒体形式接触核心价值观,说明新媒体正逐渐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在关于核心价值观内涵认知的问题上,有21.5%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有57.4%的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较为宽泛和模糊;22.2%的大学生高度认同核心价值观,认为其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号召力、不断凝聚人心,从而推进社会繁荣富强。

从具体调查来看,58.9%的大学生能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言行;当问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动力时,58.5%的大学生认为是受到学校和新闻媒体宣传的影响,27.2%的大学生认为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只有14.3%的大学生认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网络新媒体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等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所模糊和消解,尤其是个人诚信方面,很多大学生存在认知上的困惑和行动上滞后,亟待主流思想的教育和引导。

3.大学生价值观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中隐藏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较为明显,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倾向更容易受到侵蚀。[8]在问卷调查中,21.5%和39.8%的大学生将个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拥有量视为判断人生价值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接近或超过“个人对社会贡献”(31.7%),这表明大学生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观点有所抬头,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在人生理想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上,个人努力占比43.9%,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潜规则占比分别达到29.8%、14.8%、11.5%。这在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模糊,自我奋斗精神有所淡化。在问及大学生入党动机时,35.8%和26.8%的大学生表明是因为满足社会择业或是考公务员的政治面貌需求,此项选择基本与“为人民服务”(37.4%)的比例人数持平。值得注意的是,还有接近19%的大学生公开表示不愿入党,这与西方文化思潮入侵、去意识形态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均表明大学生存在多元的价值观。

由认知认同转向内化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归宿,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来看,35.1%的大学生表示会关注但不会积极主动参与,10.2%的大学生表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兴趣,不关注也不会主动参与,这表明大学生知行脱节、行动滞后的问题依然明显。对于路边老人跌倒的处置调查显示,39.4%的大学生选择拨打120或110,而不是主动扶起老人,主要原因是怕被碰瓷,或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明显缺少友善的意识。在问题较为集中的大学生诚信价值理念上,有48.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的求职简历有注水的成分,21.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选择考试作弊,14.9%的大学生会找人代写毕业设计,18.9%的大学生承认有信用卡逾期的问题,这些均表明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

三、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交往理论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交往理论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上述调查发现的问题,从五个维度提出解决路径。

1.创设交往实践的网络场境,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网络新媒体人际关系虚拟交互成为常态的背景下,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场境,增强大学生接受先进思想教育的自主性和互动性,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双向关注、双向交往的教育需求,积极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教育实践互动,推动教育主体间通过网络媒体关注、转发、评论宣教信息,参与实践活动,以此来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和信息素养,以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自律来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更好地提升其新媒体运用能力。

2.拓展网络新媒体教育载体,拓宽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尽快整合网络新媒体的教育载体,实现宣传阐释的新颖化。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网络新媒体使用的偏好,重点围绕微信、微博、慕课等网络教育载体,增加先进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嵌入大学生的微生活、微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微教育中接受熏陶;另一方面,高校应尊重大学生的交往实践模式选择,打破新旧媒体教育的界限,通过网络交互媒介信息及时沟通,来回应大学生对时事热点和突发社会事件话题的关注和评议,引导广大师生拓宽交往空间、传播弘扬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避免因为网络新媒体负面信息传播的无序和泛滥,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

3.发挥价值事实的正向能量,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关怀

首先,从身边事件挖掘正能量,从小故事阐发大道理,真正做到价值事实传播,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认同和理解。其次,高校在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程中,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日常话语,形成积极的情感互动,拉近理论与现实的心理距离,让核心价值渗透到网络生活的各个层面,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营造出充满生活气息的先进网络文化宣教氛围。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与情感教育融合,寻求情感共鸣为主的情感关怀以实现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关注大学生内在生命情感,满足其日常生活情感需求,增强信任体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生命活力。

4.注重价值教育的方式方法,打造核心价值观引导力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创新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机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开设微讲堂、微党课等微教育,主动融入学生的朋友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其次,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机制,以形式多样的主题宣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和能力。为了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高校要构建思政教育制度的保障机制,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考评激励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引领力。

5.优化网络新媒体生态环境,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养成

为了确保大学生网络实践交往活动健康有序的进行,相关监管部门应以《网络安全法》为准绳,综合利用法律和技术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净化网络生态空间。高校应实行严格的网络管理制度,治理大学生的一些网络失范行为,增强学生参与网络媒体互动活动的道德自律意识,坚决抵制来自外界的精神污染。此外,还应利用网络虚拟技术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和广度,积极通过各类型情境角色模拟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生存体验和实践养成,规范学生逐步形成以虚拟实践为基础的主体间交往的正确价值取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从马克思交往理论出发,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研究,是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提升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性的保证。为此,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生活习性、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的积极示范引导效应,积极探索高效的价值观培育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育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