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话语特质与现实意义

2021-01-16夏羽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话语总书记价值观

夏羽丰,朱 浩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始终坚持推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为打造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全党、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指明方向。立足于当今时代,加强对话语特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学习,凝聚共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话语表达力。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话语内容特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凝聚着人们共同的价值观追求。在国民教育、家风创建、榜样示范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价值引领和凝聚共识的作用。

(一)国民教育为主线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理论范畴。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而言,其价值表现为主客体间的关系范畴,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属性,由此现实的人便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1]要根据少年儿童的认识发展能力循循善诱。各级各类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整个教育目标和规划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单单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需要融入到所有教职工的工作理念中;也不单单是思政或德育教师的工作职责,而是需要将其与所有的专业课程相融合。对此,广大教职工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好校园阵地,充分发挥自身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榜样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和转化。

(二)家教家风是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教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诸多重要论述。如“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充分发挥良好家教家风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领和榜样作用。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接受什么样的家教,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应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做好家庭工作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每一个家庭中得以落实和践行的必然要求,利用良好的家教家风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中的关键性作用。

(三)文化滋养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在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价值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必须立足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先进分子在革命战争年代培育和创造的红色文化,代表了革命战争年代最具特色的先进文化,承载着中华儿女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滋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作为红色基因重要构成的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3]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作为历史底蕴来支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融合,坚持行胜于言,确保知行合一,从细节上、小事上下足功夫,使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四)榜样楷模指向标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会产生伟大的精神,同时也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引领伟大的事业。新时期下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4](P159)大力开展榜样楷模事迹的表彰和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榜样楷模是有情感、有追求、生动且鲜活的人物形象,能确保人们更为通俗易懂的理解和把握道德规范和准则,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激励人们能够进一步去模仿和践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予热切期盼,希望郭明义爱心团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5]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道德风尚”,[6](P22)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阐述,都充分体现出榜样楷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能够做出良好的示范,将会对青少年产生广泛的影响和引领作用。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话语风格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促进我们改变文风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他巧用修辞,博引诗文典故,善于讲故事,话语极具接地气、抨人心、引共鸣等风格特色,起到了高位引领作用。

(一)巧用修辞转变理论话语接地气

理论话语的传播往往以理论性和话语建构性展开,实际关系为传播主体将理论“灌输”给受众客体的一种个体被动接受的过程关系。因而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就必须不断增强科学理论的有效话语表达,不断增强理论话语表达的亲和力,朴实直白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此,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会议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善于巧妙的运用修辞,将书面话语变为平实易懂,将抽象的理论道理简单化成群众听得懂、听得下去的生活话语。例如在强调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第一粒纽扣如果扣错地方,那接下来的纽扣只能按照错误的轨迹被扣上。这一比喻形象生动且具体,变深奥为浅显,鲜明深刻接地气的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凝练词语博引诗文典故抨人心

经典诗文和典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构成,凝练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智慧和力量,集中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对诗文典故进行创新性的凝练和博引,既体现诗文典故的历史韵味,又激发了话语表达的心灵共鸣。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诗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来更好的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涉及的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同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这样的典故来表达文艺精品是厚积薄发的心血结晶:“福楼拜在他所写的《包法利夫人》中,有的耗时五天写一页,而关于客店这一章节更是消耗了三个月的时间;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更是耗时数十载,前后增删五次。”在表达文艺作品需要立足于人民、为人民抒写时,更是列举了古今中外的诗文典故——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及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的《荷马史诗》。

(三)善讲故事赋予话语感召引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善于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更为深刻的含义,能够利用故事情节来打动人,将抽象化的大道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事例,能够在人的内心产生震撼与回应。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进行军事访问时,讲了自己在陕北农村插队期间“30里借《浮士德》”的故事。同时又道出了自己同外国人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在于,文艺是世界的语言,文学是沟通的法宝,是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2016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中,他提到自己儿时母亲带他去买书的故事。书买回来以后,总书记的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总书记心里铭记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并成为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通过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分享,不仅传递出文学艺术作品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意义,更表达了要让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种子深深扎根在青少年心里的期愿。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认为,一定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基于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必然具有转变教育方式增强价值观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向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国际话语表达等现实意义。

(一)转变教育方式增强价值观融合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7](P17)思政课应结合现代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建设智慧课堂,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等课堂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第一,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强调知识性相统一;第二,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第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第四,意识灌输和启发教育相统一,等等。思政课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各门学科、课堂和青少年的头脑中。思政教师掌握着课堂的主导权和组织权,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自觉弘扬主旋律和传递正能量。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随时代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必要前提是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指的是,将原本晦涩难懂、抽象深奥的理论话语转变成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生活话语。这一转变使得人民群众从原本单一的理论灌输变成自觉的认同和追求,由原本的精神力量转变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就当前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必要构成,其价值观内涵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利于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掌握,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示范的典型例子。换言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内核,有利于人民大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转化为自觉信仰和价值认同,使马克思主义话语真正的贴近人民生产生活,像空气一样润物细无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秉持文化自信切实凝聚社会共识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8](P138)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得以最持久的滋养则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是我们提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相契合;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中国古代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平富”“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等思想相切合;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思想上的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和转化,提升了大众的价值观认同度和文化自信。

(四)展现东方风采提高国际话语表达

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应的文化领域却没有出现奇迹。正如陈曙光教授在《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中所提及的,中国已然成为相对了的经济的“巨人”、话语的“矮子”。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似是而非”的解释,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领域的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9](P212)要通过各种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更为清晰的描述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和平发展的愿望故事,将我们的道路、制度、理论孕育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点,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这既展现中国独特的话语风采,又提高了国际话语的表达。

猜你喜欢

话语总书记价值观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