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探析

2021-01-16孙茂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党群社会化互联网+

孙茂顺

(宿州学院 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型载体,“互联网+”下的政治本质上就是信息政治。随着政治落地性及开放性的加强,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机遇及平台不断增加。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出了高校需拓展政治格局、提高政治课堂的互动性及趣味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意见。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第八条“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明确提出了建设智能校园、完善网络应用系统、创新教育业态的要求。可见,“互联网+思政教育”是目前高校政治教育的新趋势,在“互联网+”背景下探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概述

(一)政治社会化基础内涵概述

《社会心理学词典》将政治社会化定义为:“个体通过多种途径的政治学习与社会实践,形成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简言之,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是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的传递过程。

首先,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实践技能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实践,是其能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政治能力。其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塑造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与意识主要体现在对时政新闻敏感度的把控、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以及日常生活学习中道德行为的规范性。最后,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方式,也是政治文化形成与变迁的过程。作为以后将踏入社会的职业人才及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及影响因素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渠道有七个: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场所、社会组织、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大众传播媒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要依托学校及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少部分依托社会组织进行。在课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以“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解析案例、讲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课下,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流,大学生接收的社会政治信息多来源于网络。由此可见,互联网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贯穿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及课下知识积累。

互联网信息的全面性、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对于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内因),以及大学生接收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即网络政治环境(外因)。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越高、网络信息环境越好,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呈现正向发展趋势,反之,则会阻碍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完善。因此,必须辩证看待“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双重影响,规避其中的消极影响,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

二、“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

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内因来看,互联网提高了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学生个体的政治意识增强。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大大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频率,互联网以网络全覆盖、公民全参与的形式扩大了政治参与的广度;“互联网+教育”转变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拓展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深度。[1]以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育人”的专项工作为例,其以三位一体的模式,培养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主动性。华南师范大学通过“互联网+”的智慧平台及与教育的结合,从互联网、教师、社会平台这三个本位及学生个体出发,调动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兴趣和对政治信息的敏感度,让学生从被动参与的个体转换为主动参与的主体,甚至让学生从参与者的角色质变为主流舆论的发起者。由此可见,“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大大提升,并在政治参与中融合自己的政治观点,逐步有了“主人翁”意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得到了正向发展。

(二)完善学生政治人格

学者吴鲁平指出,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特征不同于普通公民的政治社会化,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及所接受教育等客观环境影响,其政治人格具有政治认知的多元性及政治心理上的复杂性。网络作为影响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外因,“互联网+”背景下,政治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学生还可在线上任何时间阅览政治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除课堂以外的社会群体中寻求认同感,完善自身政治人格,坚定正确的政治意识。2018年重庆大学“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讨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等多个平台构建高校线上线下“教、学、练、考”机制。通过重庆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可知,在“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学生在网络平台中的不当政治言论及政治行为大大减少,学生的政治人格正向评分较高,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行为以正向趋势发展。

(三)突出学生政治个性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政治生活需有“四个性”,政治性是基础,原则性是约束,时代性是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战斗性是要勇于批评、扶正祛邪。[2]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政治人格,还需有个体的政治个性。以往传统的政治教育模式只看中书本教育,学生的政治个性趋同化明显,而“互联网+政治”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趋同性情况,突出了学生的政治个性。一方面,学生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社会化行为具有自身个性,在参与政治票选、政治意见收集等社会政治活动时,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身独到见解。另一方面,以往学生职业选择千篇一律、趋同性明显,部分普通行政职位人才扎堆,部分特殊行政职业空缺明显。随着学生政治个性的加强,大学生在进行社会政治行为中选择适宜自己的基层政治工作时,会自主选择与自己契合的政治职业,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平衡、政治人才流动,提高党群整体执政质量。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困境探析

(一)党群政治实践交往壁垒

“互联网+”的互联网2.0形态,在便利学生进行社会政治活动、完善学生政治人格的同时,也产生了党群政治实践交往的困境。[3]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多体现在“线上主动”。一方面,在“蓝墨云”“钉钉”等线上授课办公系统流行后,大学生的政治课业多为线上发送,政治交流也多在线上进行。大学生形成线上交流习惯,在现实中的面对面实践交流能力减弱。学者钟家全指出,电子通讯无法取代线下交流。现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之间逐步依赖线上交往,产生政治惰性,校内党群实践交往出现壁垒。另一方面,过度的校外政治交流也会让学生与校内党群出现交往矛盾。以2019年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的“5G+智慧校园”战略协议为例,“互联网+政治教育”所依托的平台更为广阔,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广度提升。然而,过度的校外政治活动,不利于学生与校内党群交往的团结性。因此,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引导学生约束自身的社会政治行为,提高校内党群建设质量。

(二)网络政治信息冗杂困境

网络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时效性差、容量不足等缺点。然而,“互联网+政治”的新型业态也造成了大学生政治意识不坚定的消极影响。网络作为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外因,网络信息的冗杂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及其对时政信息的判断。相较于互联网1.0时代,“互联网+政治”将社会政治活动真正做到了落地化,但其信息传播的速率也在加快,学生所接收的政治信息成倍增长背景下,网络政治信息冗杂的困境随之加剧。在网络政治信息冗杂的情况下,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行为容易受到误导,学生难以辨别所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官方性。

(三)学生自发政治行为约束困境

学者李刁指出“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特征,在高校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下,“互联网+教育”同样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网络的特性,又将个体价值放大化。例如华南师范大学“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育人”的项目,就鼓励校内学生自发在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做主流舆论的发起者。学生自发的政治行为,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政治活动能力打下基础。然而学生在网络上的自发政治行为难以受到约束,受个别新媒体影响下,学生在发表政治知识总结、政治活动或自身的政治想法时容易出现“标题党”等问题。如何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政治活动、且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约束学生自发性的政治行为,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的重难点。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路径

(一)全面巩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

党群内政治实践的交往壁垒,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特殊情况。[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度的中央党群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政治性是党群组织的灵魂。因此,解决校园党群内部的交往困境,首先需从内巩固学生政治性,让高校学生从内部团结起来。通过开展党群报告会、内省会、团建等增进党群学生内部的良好关系,让学生尽可能合理分配好网络上的政治交流与现实中的政治交流,让学生在网络上的政治社会化行为从过度转为适度,强化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学生的个体内因,培养学生在社会政治实践中的“知行合一”。其次,高校基层党团组织,除了学生群体外,还要重视教师群体组织的政治团结性,以便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行为,推进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最后,重视教师党群组织与学生党群组织的交叉性和联系紧密性。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校外政治交流,为学生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避免学生过度关注社会群体,影响校内党群组织的团结性。

(二)设置网络安全管控系统

为解决“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流过载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高校可借鉴美国科学基金会为美国高校设置的“CyberCorps SFS”计划,设置网络安全管控系统,有效管控网络信息,为学生提供安全、干净的网络环境。首先,设置“互联网+防火墙”,筑造隐形电子墙壁阻止不良信息进入。各高校在校内设置与互联网链接的安全防火墙,学生在校内无法加载关于社会政治的不当网页,从外部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其次,每隔一段时间开展“净网行动”,清洁漏网的不良信息,全面保护学生的政治信息接收渠道,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生活社会化的正确性。最后,高校教师需严厉管控学生外出的社会政治活动,并帮助学生对其政治行为和政治生活进行辨别。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名的非校内组织的社会政治活动,需交由教师审核、签字批准方可参加。由此,以电子管控和人为管控同时进行,保证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

(三)自媒体案例教学引导正向行为

“互联网+”作为2015年才提出的新概念,其下的各类业态发展仍具有不完善性。“互联网+政治”背景下,学生虽开始自发性地主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但作为主流舆论发起者及网络政治的参与者,学生自身的行为还需不断纠正。如今,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新媒体平台上的政治言论发起者,除常见的新媒体平台外,以北师大“党建之窗”、华科“党校在线”等为例的高校新媒体平台也逐渐兴起。为有效约束学生的自发政治行为,高校教师需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政治媒体作为借鉴,通过“互联网+教育”系统的便捷性,利用自媒体来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发表有效、正确且能体现个体自身价值的政治言论。借鉴李刁“以需求为导向针对性教学”的观点,针对不同平台的特性,分别教授学生在网络上的舆论撰写技能,以多元化的自媒体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正向行为。

五、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治教育已经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网络强国战略”中学生的政治行为也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大学生作为未来参与政治活动或组织政治活动的新时代人才,其政治社会化的正向发展尤为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合理利用网络科技,弱化“互联网+”所带来的弊端,引导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与社会政治活动中“知行合一”,以设置网络安全系统、教师严格管控活动等措施逐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序正向发展进程,以科技强国推进政治强国。

猜你喜欢

党群社会化互联网+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油田党群工作思路的探索和研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党群工作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