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戏曲翻译

2021-01-16林阿立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译者戏曲戏剧

林阿立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安徽 宿州 23400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对外开放的持续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进而喜欢中国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国的普世价值观。因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国家影响力的提升,在国外得到了积极的传播。中国传统戏曲便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比如京剧、昆曲、粤剧等传统戏剧艺术形式被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与此同时,我国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破除中外文化交流客观存在的语言障碍,专门组织了“中国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等外宣翻译工作,聚集了一大批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熟悉中国传统戏曲,又精通把中文翻译成他国语言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戏曲翻译工作,将蕴藏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传统戏剧节目,用他国语言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从而加快了中国传统戏剧对外传播的速度。

但是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在文化传播领域,中国戏曲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如何通过某种翻译理论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文化内涵准确合理地呈现出来的现实难题。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以安徽地方戏曲泗州戏为研究对象,对此展开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

一、中国传统戏剧翻译现状及功能翻译理论概念

(一)中国传统戏剧翻译现状

中国传统戏曲翻译任重道远,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戏剧翻译的类目、体量非常少。根据调查发现,现存的中国民间传统戏剧种类达到上万种,但是目前已经进行翻译的戏曲种类只局限于具有全国或者国际影响力的京剧、昆曲、粤剧等少数几个戏剧类别,而具有地方影响力的戏剧形态,如宿州市的泗州戏、流行于安徽和湖北一带的黄梅戏、吴淞一带的越剧等的翻译工作却很少有人涉足,一方面是因为戏剧内容的方言化表达导致翻译工作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戏剧与京剧、昆曲等这些剧中的风格表达、舞台表现形式相类似,不足以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存在。二是关于传统戏剧翻译的理论研究还有非常大的扩展空间,尤其是在进行中国传统戏剧翻译过程中,如何将西方翻译理论进行活学活用策略不足,导致中国传统戏曲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有效连接、戏曲表达内容中的文化要素与意识形态的合理转换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力度。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念阐述

功能翻译理论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学家莱斯将语言功能学说、语篇类型学说和翻译应用策略进行科学整合,从而构建一套原文与译文有效开展功能转换的体系。该理论主张翻译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跨语种之间的交际,在内容的概念性和表达的原义性上要保持一致,在形式的逻辑性和交际的功能性上要与原文对等。莱斯对理想的翻译定了一个评价标准,即翻译过来的文本与原文本要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建立对等关系。

为此,莱斯在与弗米尔合著的翻译学专著《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中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三原则,即翻译要有语言连贯、忠实原著中心思想和遵循翻译追求文化交流、思想启迪、精神共鸣的目的。

而德国翻译理论学家曼塔里在《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著作中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充实,以此提出了翻译行为论学说,详细论述了翻译学家如何在翻译的目的、过程和结构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展现应有的作用。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诠释翻译活动的新视角,该理论合理规避了语境对翻译的限制,突出了译文的功能性,实现了语言和文化的相融,这样译者就可以从原文的条条框框中跳脱出来,做到从不同类型文章的功能和作用出发,来进行有所侧重地翻译即可。比如对科技文体的翻译应该以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为出发点进行翻译;文学作品如戏剧、诗歌等应该从推动人际交流的表达,影响观众的思想言行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翻译。

二、泗州戏对外翻译表现特征分析

首先,泗州戏作为安徽传统的四大戏剧剧种之一,融合了皖北民俗文化,展现了皖北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社会风采,作为只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传统戏剧,其知名度只局限于皖北地区,还没有形成具有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传播力,这也是当前很多地方性戏曲存在的现状。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当地政府在传承保护方面做的不够,比如人才断层,缺乏年轻群体的关注,缺少强有力的财力、物力的投入,没有形成从人才培育、资源挖掘、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方面类似于德云社、刘老根大舞台这样市场化成功的模式。[2]二是社会和民族自身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泗州戏与大部分区域性传统戏剧一样,目前只在老年群体中流行,对中青年群体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这就导致其在民族内部之间缺乏传承的延续性,没有形成足够的号召力,故而在当前文化大背景下缺乏对外翻译的动力,这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翻译停滞不前的最大原因。

其次,中国的戏曲语言相比较其他文学形式有其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像泗州戏这样的民间戏曲,其唱腔曲调主要来源于几千年来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民歌小调和劳动号子,唱腔随意,演员表演过程中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且还常常存在伴奏跟着演员临场发挥的表演来随时调整旋律格调的情形,这样会给人以没有既定旋律而言的不稳定感。另外,泗州戏还带有强烈的地方语言特征,对唱词没有形成固定的样式,每个演员都可以临场自由发挥,这有利于营造舞台效果,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是客观来说,对比西方戏剧文本统一、表演流程固定的特点,中国传统戏剧随意性更强,这无疑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现实难题,比如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戏剧表演节目的翻译,会存在翻译术语应用无法统一,对方言与俗语的翻译存在不同的解释,这会导致外国观众产生理解混乱,认知变差的情况。还有一些译者由于没有能够把握好中外文化异同的尺度,从事戏曲翻译时存在过度迎合西方文明体系而刻意改编的现象,导致内容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体现,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模式并不能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特征。[3]

三、功能翻译视角下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策略

(一)要应用客观性的翻译策略

忠实原著内容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在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用符合目的语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言简意赅的内容呈现形式,符合戏剧表演特点的语言结构设计形式来将其原意精确地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看明白故事情节,通过观看表演了解清楚其中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戏剧中经常呈现中西文化理解存在差异的同类事物,比如“龙”这个神话中的动物,在西方象征着残暴、丑与恶,常常被英译为dragon,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君权神授概念下,“龙”是君王天子的象征,因此单纯地以“dragon”直接翻译过来,在西方思维定势的认知下容易产生误导,从而对中国形象的传播起着负面作用。[4]由于龙的形象在中外人民心目中都比较类似,因此可以直接采用汉语拼音音译的方式,将其翻译成为“long”,这样外国人在参照龙的形象认识到龙的汉语言表达方法,就会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具有与西方文化不一样的意义。

(二)要采取可读性的翻译策略

翻译应以可读性为基本要求,这是衡量译者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为此,译者要在保证原著内容和思想正确性的同时,适当进行技术加工,通过词汇量的丰富,目的语句式的优化来提高文学艺术性。[5]

另外,在进行戏剧文本对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深刻理解文本原有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要本着掌控全局,在保证故事完整性与准确性的前提下,跳出原文的束缚,用意译方式来综合考虑戏剧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与译入语民族两种文化形态与思维模式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对源文本进行合理妥善的删减补充。比如,可以适当地将文言文转化为当代白话文,然后再顺理成章地翻译为译文,这样就可以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精髓客观准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减少文化中的冲突,提高译文的理解性。[6]又如,在传统戏剧中会有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内容,但是中外对不同茶品的称谓并不一样,以“红茶”翻译为例,中国人是从茶汤颜色的角度来命名,因此按照字面意思应该翻译称谓“Red Tea”,但是西方人则是从茶叶本身的颜色来进行命名,而且在数百年的茶文化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叫法,因此为了不造成文化上的误会,将红茶翻译为“Black Tea”更加贴切。在翻译过程中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翻译。尤其是在戏剧中呈现出来的关于地理、历史、艺术、文化相关的名词,要言简意赅地做好辅助性阐述工作。

(三)要加强翻译人才培训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一些拥有传统戏曲的地方政府对其外宣工作重视不够,缺少对戏曲外宣翻译这一领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导致翻译工程的进度非常缓慢,一些剧种的外文介绍还处于空白之中。对此,地方政府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外语专业来加强翻译人才的培育工作,在文化部门的带动下组建专门的地方戏曲翻译团队,建立完整系统的术语和剧种翻译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技术来丰富和完善戏曲翻译的语料库。

中外语言翻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两个民族在不同语言的阅读习惯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性。最完美的翻译效果就是译者从中西双方最普遍使用的语言习惯入手,尽可能地让译文与读者的认知理解能力保持一致。这就需要注重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语感,在符合翻译“信达雅”标准前提下,确保语句流畅合理,语法使用正确,逻辑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7]同时也要培养翻译人才能够准确地判断中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表达和思维模式差异的能力,在翻译时能够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态来对传统戏剧文本进行翻译。

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加强专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善于自我学习和沉淀,广泛参与专业学术交流互动,提升在中西文化对比方面的知识储备量,做到站在对方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使用情景的角度来分析思考翻译问题,在符合读者心理预期的基础上让戏剧文本的故事性和文化性能够合理地呈现出来。

(四)要充分利用功能翻译理论

从事中国传统戏剧翻译的工作人员要掌握多种翻译理论方法,尤其是要能够熟练应用功能翻译理论,掌握其目的性和工具性特征,针对不同特点的戏曲翻译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达到应有的文化传播效果。

中国传统戏曲本身涵盖了诸多文化艺术形式,比如古典诗歌、美术、礼仪等。而且中国传统戏曲本身相比较西方戏曲来说,也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比如戏曲文本解构、人物角色分工、艺术表现形式等各有不同。[8]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针对其文本内容翻译功能的不同要求,强调突出原文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在能够给外国读者传递最基本信息的同时,合理传递一定的美学意义。这就要求译者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翻译方式,而应当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并把其有效地贯通融合,使之能够体现每一个文本的功能和目的所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事业任重而道远,只有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合理消除文化差异,加强语言翻译技巧的灵活应用,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翻译理念,加强译者自身在翻译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传统戏剧翻译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规模都在大幅度提升,做好戏曲翻译工作,让中国戏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已经刻不容缓。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作为研究依据,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得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从这些分析中可以得知,围绕不同的戏曲文本合理地采取增、减、直、改、释等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地达到既定的翻译目的。未来中国戏曲翻译的研究方向应该为“互联网+翻译”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化,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机器代替人脑来降低翻译的人工劳动强度,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度。

如今,在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做好包含中国传统戏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有利于以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来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文化积极有效地对外传播以及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从而提升中国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利用文化的交流互动来促进中外更深层次的友好连接。

猜你喜欢

译者戏曲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