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膳食品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1-01-15□文/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膳食营养食品

□文/周 旻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提要] 从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内涵着手,分析在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人们健康需求日益提升背景下,特膳食品行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我国特膳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加强特膳食品行业监管、提升民众认知、推动中医特膳食品开发等建议。

一、引言

特殊膳食用食品(简称特膳食品)是指为满足特殊的身体或生理状况和(或)满足疾病、紊乱等状态下的特殊膳食需求,专门加工或配方的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特膳食品在营养素和(或)其他营养成分含量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当前,随着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加剧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目前,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均提出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任务要求。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不仅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更需要进行特殊的营养饮食治疗。特膳食品因其含有特定的营养素,能够针对特定人群的特殊膳食需求,提供除药物治疗之外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膳食服务,这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异曲同工。众所周知,中医药在慢病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控体系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把中医药与现代营养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特膳食品产业发展。

二、特膳食品发展的必要性——基于中医治未病视角

(一)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与内涵。“治未病”是中医的一大思想精髓,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两千余年前的《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中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历代众多医家也都在其论著中强调和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所谓“治未病”,“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是调养、调摄之意,“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通过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止疾病发生。古人所总结与倡导的“防患于未然”的积极医疗态度和一个全周期的健康促进理念,正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从治疗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医“治未病”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愈后防复。所谓未病先防,指的是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如何做到未病先防呢?古人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营养养生之道。另一方面人们通过调理膳食,达到身体的平衡状态,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所谓既病防变,指的是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人体患病之初,病位较浅,症状较轻,此时正是治疗的最佳时机,适宜通过营养补充,修复身体损坏的细胞,达到改善病症的效果。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一般病人初愈后身体虚弱,此时膳食补充和调理对于身体的康复非常重要。通过补充身体缺少的营养,让身体营养平衡,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二)“治未病”与中医食疗。“治未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而“食疗”又是治未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食疗的重要性。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第二十六卷就为“食治”专篇,强调以食治病。他认为“安生治本,必资于饮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他还强调,“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可。”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了药膳调养在疾病预防和诸多慢性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食疗调养人体,达到身体的平衡,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就难以入侵,内邪难以产生,则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能通过人自身的“正气”使人尽快康复。

(三)治未病与特膳调养的内在一致性。特膳食品是不同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功能性食品,其目的在于满足特定人群或某些病人的生理、营养需要,这些特定人群通常为婴儿、孕妇、乳母、老年人、某些疾病患者。它具有丰富而特殊指向性的营养成分,而这些特殊营养大多无法从日常的普通膳食中摄取,从安全性来看,特膳食品较之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其安全性最高、代谢负担最低,生物指标最严格。特膳食品对于不同体质人群的针对性的特点恰恰与中医所强调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原则相一致。中医辨证强调人的个体差异,针对于不同的个体,采用与之个体特征相适应的治法。如小儿生机旺盛,但有脏腑娇嫩,患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特点;老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则补益药较多用。又如对于阳盛的体质人群,则应该慎用辛温燥热的饮食;而对于阳虚的体质人群,则应该少用寒凉伤阳的饮食。中医强调依据食材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有目的地选择对特定体质状态有调控平衡作用的食材,这也与特膳食品针对于不同营养需求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膳食调理满足人的特定需求的目标相一致。

三、中国特膳食品发展现状

(一)发展潜力巨大。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特膳食品应用意识越强,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行为不断增强,饮食观念和习惯也越来越科学,人们的需求由吃饱到吃好再向通过饮食均衡营养、调理身体健康转变;从有病治病向无病预防、提高健康质量转变。健康产业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 万亿元,到2030 年达16 万亿元,健康食品产业必将迎来井喷式的发展。

(二)市场尚待开发。我国特膳食品行业刚刚兴起,比起欧美国家,市场体系还很不成熟,消费者认知度不够,广阔的市场目前还尚待开发。以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为例,据统计,2017 年全球消费特医食品约560 亿~640 亿元人民币,欧美年消费量约为400 亿~500 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70%~80%;日本和韩国的市场规模为150 亿~220 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10%~20%。而在我国,特膳食品2017 年国内总产值仅为33.7亿元,占全球市场不到3%,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标准制定及执行相对落后。在特膳食品的标准建设方面,我国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就发布了最早的一版GB10765-1989《婴儿配方乳粉》标准,之后在大量研究与国际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于1997 年和2010 年分别发布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版本。随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纳入到特殊膳食用食品类别,我国又相继发布了GB25596-2010《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和GB29922-201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目前,我国已陆续发布了四个大类的9 项特殊膳食用食品的产品标准。虽然我国的法规与标准建设逐步在完善,但由于特殊膳食用食品标准中涉及营养指标多、内容复杂,加之管理人员监管经验不足,容易造成各方对标准理解不一致的现象,标准在具体执行和实施上还相对落后。

(四)行业集中度较低。目前,我国进行特膳食品开发和生产的厂家数量虽越来越多,但规模普遍比较小,大多数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都较弱,行业集中度不高。因为国内行业发展的不成熟,市场也相对分散,产品雷同,科技含量不高。

四、中国特膳食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由于特殊膳食用食品既是食品属性,又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强身健体的保健功能,从治未病角度来看,也具有部分药品“治疗”功能。但特殊膳食用食品不同于药品,无需医生开出处方,而是由消费者自己选择。加上国家对于特膳食品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保健品市场管理混乱,消费者受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对于特膳食品、保健食品的认识比较模糊,容易混淆,导致选择困难,陷入消费迷茫。

(二)特膳食品资源发掘不够。我国虽然是功能食品原料第一供应大国,但有关功能因子的构效、量效关系、代谢及其作用机制等研究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特膳食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如在医院里以药品形式销售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产品,都是国外品牌为主,国内品牌产品知名度低,竞争力弱,应用明显不足。此外,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中医历来推崇食疗养生,大量中医典籍中对此都有论述,是特殊功能食品发掘的一大宝库,但目前市场上中医特色的特殊膳食用食品不多,亟待挖掘。

(三)特膳食品的消费者认知亟待提高。当前在特膳食品消费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通过膳食调养身体;但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自身的营养需求和特膳食品又缺乏足够的了解。据统计,我国住院和门诊病人的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率都很低,每年近亿人次的住院病人中,营养诊断率不足万分之一。即使在患病后,患者对于自身营养缺乏状况的了解尚且不足,更不要说在未病之时,通过特殊食品的调养做到未病先防了。一项关于消费者特膳食品和保健食品的认知行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从未听说过特膳食品,更不要说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特膳食品,对特膳食品的认知度明显低于保健食品。此外,大众传媒对于特膳食品的普及不足,特膳食品的专业研究也较为缺乏。而在选择特膳食品消费的时候,消费者也是出于对国内产品安全性的担忧,对国内产品信心不足,更倾向于选择进口特膳食品。

(四)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我国特膳食品的功能和安全性评价基本上与国际法规、体系接轨,但国人在身体机能、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方面与西方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中医辨证施膳的角度来看,东西方特膳食品的功能和安全性评价理应不一样。此外,特膳食品是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在政府监管中,对于特膳食品的质量检测仍然存在盲区,未来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中国特膳食品发展建议

(一)加强居民特膳食品相关知识的普及。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中明确提出,应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并提出:到2030 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贯彻《健康中国2030》,应通过大众传媒、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宣讲等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对于特膳食品的认知,对于特殊人群,如孕产妇、老年人等群体,引导居民通过对自身体质状况和营养需求的认识,正确选择合理的特膳食品。在医院,加强住院和门诊病人的营养诊断,加强营养治疗,满足患者的营养提升需求。

(二)细化特殊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特膳食品的开发。婴儿、儿童、孕产妇、年轻白领、老年人群都是当前需要进行营养膳食调整的重点人群,市场应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细化特殊人群的特膳食品开发。当今,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逐年攀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备受关注。而老年人也是极易发生营养不良的群体,Kaiser 的一项对来自多个国家的4,500 多名老年人的研究表明,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有患上营养不良的风险,而将近1/4 的受访者已被诊断为营养不良。老年人营养不良带来的风险包括感染的可能性增加、疾病治愈或受伤恢复减缓,还有总体死亡率的增加。因此,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状况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应加强老年人特膳食品的研发,切实发挥特膳食品在治未病工程中的关键作用。

(三)加强对特膳食品质量的监控。特膳食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疾病辅助治疗的作用。因此,应该要有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认识特膳食品产业发展和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严格生产管理制度,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原料的管理、高标准检验管理都要有严格的把控;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以严字当头,加强日常监管和抽检,严禁夸大宣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四)开发中医特色的特膳食品。中医自古就崇尚食医食养,也积累了大量的食疗方剂。西方医学及营养学是从单一成分的功效研究出发,而中医药则重视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总结经典中医典籍,积极探索中药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推动中医膳食养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开发中医特色的特膳食品,将药食同源的中药纳入特殊食品配方,将中医药膳归入特膳食品,尽快制定与传统中医及中医药膳食品相适应的认证体系,推动中医特膳食品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膳食营养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中老年人健康膳食如何安排
秋天膳食九字诀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食品造假必严惩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