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1-15焦爱新费新宝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企国家

焦爱新,费新宝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学院;2.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主导、以创业平台为主渠道、以校企合作为主流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受到政府政策环境、高校课程开设、家庭教育观念、学生个人认知的影响而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积极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在校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持续上升,而且呈现精英创业向大众创业过渡的良好趋势,但创新效果和创业成功率还不高。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再者就是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够[1]。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师生的问卷调查及座谈访谈,分析总结出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我国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2010年就已经出台,随后又出台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政策,但是各高校迟迟没有落实到位。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继举办,2020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全国有2 000多所高校数百万名学生报名参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改”的氛围初步形成,国家政策此时才落实到位。总体来讲,高校落实国家政策较迟缓。

(二)校企合作开展不深入

校企合作是国家倡导的高校与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和互利共赢而共同开展的某些领域的项目合作。企业主要是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政策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高校则是利用合作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校企合作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支持力度、社会认可程度、学生认同程度都还有待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双方在短时间内实际上无法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尤其是企业对高校教育的投入很谨慎,合作方式也是以简单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创业孵化基地、订单培养就业人才、合作举办技能大赛等为主,并没有真正开展较深入的校企合作项目[2]。

(三)家长配合支持不得力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意识。现如今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创业是高风险工作,不赞成甚至反对学生自主创业,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激情,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毫无兴趣,他们认为自主创业是家庭经济条件极好、父母都是国家干部、社会资源极其丰富、个人极有经商头脑的同学才会去尝试的,平时做做小生意、放假干干假期工是为了挣一些生活费罢了,没有几个是真正想创业的[3]。从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经济上。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决定着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

(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热情,这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但很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想法是一时心热,无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主要是还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学生并没有从课程教学中学习到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获得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对国家、地方、学校的创业扶持政策一知半解、了解不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业热情,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

(五)创业师资队伍不健全

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比例很低,绝大部分是就业指导处行政管理人员和二级学院学生工作人员兼职任课,带队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教师也多是专业负责人或专职辅导员,而且这些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专职辅导员绝大多数没有创业实践经历,摸着石头过河。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是按照指定教材照本宣科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学生根本没有接触到创业实践,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没有得到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专门指导,学生盲目摸索不但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

(六)学生创业意识不浓厚

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核心思想“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告诉我们,教育过程需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这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其重要。高校按照国家政策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家举办“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但是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低,没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和兴趣。所以,高校除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外,还需在学生入学时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相关选修课,平时多组织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地方执行国家政策迟缓

为响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号召,全国各省都在制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办法,千方百计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带动本省本地的创新创业工作。国家政府政策支撑是地方各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风向标,起到了决定性、引领性、导向性的作用,但地方各省执行国家政策迟缓,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深入调研并督促各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企业支持教育意识薄弱

在整个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需要企业响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号召,积极主动与高校加强合作,关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高校学生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及创新创业大赛,提出合理的建议,立足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转化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成果。但在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较薄弱,校企共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磨合还需要时间。

(三)家庭配合教育思想保守

家庭教育和家长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很多家长是国家公务员就希望孩子长大后也当国家公务员,家长是教师就希望孩子长大后也当教师,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这类学生身上毫无用处,即使学生有点创业的想法,家长也会站出来反对学生创业,更不会给予任何的经济支持。尤其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家长思想非常保守,一味地追求学业成绩和考试高分,很难培养出大胆创新的学生。

(四)高校教师教育引导不深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创新创业教育还不深入,创业师资匮乏,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创业指导过于单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缺少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现身说法、成果展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意愿,做不到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用好用足国家创业扶持政策,也不能配齐配足创新创业专职教师,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打折扣。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对策

高校实施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园区、家庭、学生多方共同努力。高校在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

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的号召,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同时应注重与各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策划适合各自专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做到将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尽最大可能将项目做实做大做强。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不被学生重视的通识课程里,学生认为这些所谓的“副课”与专业无关,上课也只是到到堂、听听课,没有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按照专业细分,安排本专业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任课,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4]。紧跟其后的实践类课程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国家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诸如“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之类的创新创业活动。

(二)创新技能培养衔接国家大赛

我国2015年开始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带动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但是有的高校只是为了应付参赛才组织学生赛前培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既是一种形式手段,同时又有具体的丰富内容,高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常态化,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去探索创业项目,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互联网是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工具,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融合所学专业知识,经过专业教师的潜心指导,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创新思维定势。高校学生在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和勇于尝试创业实践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利用足够的时间和舞台空间来展示自己。

(三)创业实践平台契合校企合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应该借助创业园区和企业这些灵活的平台去展示给社会和大众,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实现了社会价值,创业园区也增添了新鲜血液。高校可以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在校内建设校企合作创客空间,服务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大学生,通过举办创业沙龙、优秀毕业生分享会、就业教育、创业讲座等活动提供校内外双导师指导服务,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创业实践活动[5]。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所需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本校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支持,推荐有前景的学生创业项目在创客空间或校外创业园区入驻孵化。高校建立校园创业孵化基地,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制定完整规范的运行制度,聘请国家级就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生涯辅导师、职业规划师等作为基地导师,为学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四)社会各方资源助力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整合社会各方优质资源来构建整体划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理实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可派本校教师下企业兼职,提升其实践能力,也可聘请企业优秀管理者到学校兼职,教授学生实践经验。高校制定并完善选人用人政策制度,正确引导校内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校内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校内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校内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或专业对口企业挂职锻炼。高校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参加为期半年的企业锻炼,专业课教师必须完成五年六个月的社会实践,鼓励在职人员停薪留职离岗创业[6]。高校聘用的创新创业兼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过硬的职业能力水平,高校应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来加强对聘用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

(五)培养创业意识转变传统观念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的尝试最想得到的就是家长的真心理解和全力支持,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绝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生活费和日常开支都是由家长负担,如果学生想实现自己自主创业的想法,更需要家长在创业启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果家长反对甚至抵触排斥学生自主创业,那学生有时就不得已要放弃创业想法了,更谈不上发挥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国家应该利用电视媒体、新闻报刊、网络社交平台等大众传媒积极宣传国家优惠政策、优秀创业典型、创业成功案例、创业感人事迹,宣传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全民创新创业意识,转变家长传统思想观念,鼓励家长全力支持子女创新创业并积极参与到子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让家长自愿自觉地成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

(六)协同育人环境营造创业氛围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构建以高校学生为中心包括国家、社会、高校、园区、家庭在内的协同育人环境[7]。只有国家、社会、家庭都积极参与,积极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才能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连贯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国家政府应当积极宣传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企业应当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多为师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和岗位,高校可结合专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业园区应积极落实国家政策以保障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期孵化,家长应摒弃陈旧传统的思想观念全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四、结语

高校实施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园区、家庭、学生多方共同努力,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尝试采取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创新技能培养衔接国家大赛、创业实践平台契合校企合作、社会各方资源助力队伍建设、培养创业意识转变传统观念、协同育人环境营造创业氛围等措施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社会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加重视和继续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校企国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