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德育思想对高校主题班会的组织思考

2021-01-15唐文辉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班会陶行知道德

唐文辉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文创艺术学院,南京 210000)

1 主题班会的原起点和终目标

陶行知生活德育目标追求一个“真”字,教师应该做一个“真”教师:探寻真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敢于讲真话,乐于听真话,愿意驳假话;从生活中探寻真知,于实践中追求真理。学生应该做一个“真”学生:要有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要自强不息,独立自主;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要高瞻远瞩,立鸿鹄志。基于陶行知关于德育目标的论述,本文认为高校主题班会的原起点和终目标为求真知,做真人。求真知,做真人包含知情行三个层面。求真知是思想层面,大学生应有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无畏。做真人是情感和行为层面,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积极饱满的热情,有同理心、责任心,追求真善美,将真知和真情落实到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里,做到心有大爱,肩有大责,行有大德。高校虽然经常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班会,但是组织者重事务强调、轻思想引领,注重组织性缺乏系统性思考。高校主题班会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落实到求真知,做真人上面,以此贯穿主题班会始终。

2 主题班会的组织理念

2.1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的一项重要论述是生活即德育。生活即德育和德育即生活具有实质性的差异:德育即生活更倾向将生活引入到学校德育中,即德育生活化;生活即德育强调了生活与道德的高度融合性,没有无道德的生活,没有无生活的道德,即生活德育化。生活是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核心词汇,也是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灵魂。陶行知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若主题班会的开展脱离生活那么就是缺少灵魂的班会。主题班会应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主题班会开展的相关活动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不能仅围绕生活事件展开,否则给人感觉就像就事论事,主题班会针对的是班级学生,解决的应该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引发学生共鸣的主题班会,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并且印象深刻。主题班会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并不是指主题班会要比生活活动高级,而是通过主题班会传达的思想道德观念能够引领学生过更有意义的社会生活,主题班会的观点论和方法论要有深远影响性和正向引导性。

2.2 知行结合,回归实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理念,这种思想与我国早年盛行的教授法有实质性的区别。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以课本为教育载体,学生学的就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所学知识脱离实践,学校也脱离社会。教学做合一体系的建立就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突破,陶行知认为教授法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他认为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既要师生共长,又要知行结合,正如“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德育理念中强调德育实践性,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避免纯口头式的道德灌输,注重向实践式德育模式转变。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三言两语就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石。高校主题班会曾被很多学生认为是走过场,班会组织者单向输入式强调工作任务,班会过程性育人的价值较弱,教育效果不理想。陶行知德育实践思想应当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动耳动手动脑进行的活动要比被动听讲的记忆更为深刻,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得到久而不忘的效果。主题班会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活动感,如:同样是在文字发展的脉络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里,让学生通过书写各时期不同字体的书法要比单纯了解文字发展印象更加深刻。

2.3 走出教室,走向社会

陶行知德育理念主张社会即学校,打破学校是教育场所的思维。生活到处是教育,不应将德育定义在围墙之内。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观念将德育的场域范畴扩大化,更贴合中国教育实情,同时也满足教化大众的需求。陶行知指出学校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学校不运用社会力量以求得自身进步,社会也不运用学校力量以谋得自身发展,双方都会失去互济的作用。高校开展主题班会的场所主要是教室,但存在以下弊端:活动范围受限;可利用的资源较少;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主题班会不应仅停留在教室,要走向学校,走向社会。开展主题班会要充分利用校内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如图书馆、文化墙、学习角等。主题班会可以与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便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高校人才培养不能脱离社会需求,主题班会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培养道德优良的大学生,为社会发展服务。

3 主题班会的组织方法

3.1 学生自治与班会自我组织

学生自治是陶行知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我们为学生做的事情越多,可能越是害了学生,因为为人无论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主题班会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果组织者超越指导的边界会吞噬学生的思考性和创造性。陶行知还指出道德发生需要以解决问题和困难为阶梯,如果我们在道德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难题,顺利地解决就是经验的获得,问题解决得多,经验获得的越多,我们道德成长就越快。因此,不要担心学生班会组织中遇到困难和班会质量,更不要有包办代办的思想,而是应当引导他们正确解决问题,获得开展主题班会的成长经验。高校班会组织者应该充当班会组织的支架,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施以援手:一是做好整体性的适当引导,在主题班会目的、流程、策划案书写等方面给予指导建议。二是建立较为成熟稳定的班级自治委员会,制定相关的自治章程,将管理自己和管理班级有效结合,注重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班会组织能力。

3.2 集体生活与班级共同体

陶行知在阐述生活德育途径时注重通过集体生活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与集体生活是水乳交融的整体,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接受所需要的教育”[2]。人是社会中的人,道德教育离不开集体生活,学校教育应当遵循规律,创造集体活动。主题班会应发挥集体力量,增强道德培育功能,树立班级共同体的观念,即人人皆班级的主人,是主题班会的参与者,是班会事务的决策者。创建班级共同体可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学生应树立共同体观念,以集体利益为先。第二,发挥班级共同体的作用,班会组织与实施需要每个成员的参与,发挥集体智慧,做出满足集体需求的决策。陶行知认为“不但是学生受先生的教育,先生也在受学生的教育”[3]。因此,主题班会共同体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这种参与强调主题班会的双向互动性和实效性,师生共长,皆从活动中获得经验成长。

猜你喜欢

班会陶行知道德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陶行知教育名录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