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朝诸葛亮的贤相形象(下)

2021-01-14瞿安全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管仲诸葛亮

瞿安全

(湖北文理学院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湖北 襄阳 441053)

六朝时期,关于诸葛亮为相治国尽管有过不少具体批评,但总体上均表示肯定和赞许。其总体形象可以归结为几点:一是善于治国,二是超越同侪,三是可比先贤。

从建安年间足食足兵的军师中郎将开始,直至卒于蜀汉丞相之位,从诸葛亮当世到身后,人们几乎一致称许他善于治国,对其卓越才能,非凡气象,治国成就,大都表示欣赏佩服。曹操部属曾讨论刘备取蜀能否成功,征士傅幹列举有利条件,其中之一是“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1]883。刘备取汉中时,曹魏谋士刘晔称“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1]445。曹魏文帝时期,一流谋士贾诩认为吴蜀难平,原因之一仍是“诸葛亮善治国”[1]331。孙权黄武年间(222—228年)张温使蜀归来,“称美蜀政”[1]1330。西晋张辅赞其“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17]317。陈寿称其“达于为政”,是为“贤相”[1]902。东晋常璩亦肯定蜀国“政修民理”[18]429。又陈寿上诸葛亮集表,称其声教遗言“经事综物……有补于当世”[1]931,张俨《默记》称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同样指出其著作有益于治,可资借鉴。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郗司空拜北府,王黄门诣郗门拜,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骤咏之不已。郗仓谓嘉宾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语殊不逊,深不可容!”嘉宾曰:“此是陈寿作诸葛评。人以汝家比武侯,复何所言?”[19]701

又梁人钟嵘《诗品下》“齐宁朔将军王融齐中庶子刘绘”条:

元长、士章,并有盛才,词美英净。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譬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未足以贬卧龙。[20]454-455

此二例说明,作为贤相,诸葛亮足以令人景仰,即便别有所短,亦难掩其光彩。

吴人张俨《默记·述佐篇》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二相,认为诸葛亮为优。刘宋裴松之认为诸葛亮若“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1]912

司马光论荀彧功业,认为不在管仲之下:

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10]1770-1771

司马光所论不无道理。不过,六朝时期似乎少见荀管相比,或许因为荀彧所托非人,且创业之功多于治国之功,曹魏政治究不如蜀汉政治清明。东晋王羲之等人曾经比较过诸葛亮与荀彧:

羲之死罪: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前试论意,久欲呈,多疾愦愦,遂忘致。今送,愿因暇日,可垂试省,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16]1594

所谓诸葛亮不能明于大势,鼎足三分,无足深论。荀葛两相比较,诸葛亮胜过荀彧,“经国达治无间然”,乃至处事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这些即便不是主流意见,似乎也是当时诸多士人的共识,王羲之不能不承认这一点,所以他个人为荀彧抱憾。王羲之此帖,所致对象及年代均难以知晓。王羲之生卒年份,向有争议,通行的说法是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至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21]188-192。可见至东晋时期,时人一方面还在批评和质疑诸葛亮为政细节,另一方面或许因为三国西晋时期的认识积淀加上时间距离的作用,诸葛亮的贤相形象又日益提升。

西晋惠帝时裴頠上表称“咎繇谟虞,伊尹相商,吕望翊周,萧张佐汉,咸播功化,光格四极”[4]1043。《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庾阐传》:

(按:东晋成帝时)顷之,出补零陵太守,入湘川,吊贾谊。其辞曰:“……昔咎繇謩虞,吕尚归昌,德协充符,乃应帝王,夷吾相桓,汉登萧张;草庐三顾,臭若兰芳。”[4]

裴庾二人罗列历代一流文臣,范围似比贤相稍宽,表述基本相似。裴列少管仲,庾列又漏伊尹,或系笔误。相对而言,庾列更为完整,除补充管仲之外还在向下延伸,东汉以来文臣贤相只有诸葛亮一人在列。魏晋时期诸多高门大族显赫一时,代不乏人,但荀彧等人均不在列。可见在时人心目中诸葛亮已经远超同侪,跻身先贤之列。

又《殷芸小说·吴蜀人》:

桓宣武征蜀,犹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桓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颇自矜。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原注:出《杂记》,此卷并吴蜀人。○《续谈助》,《说郛》)[22]43

这条记载未必可靠,却可反映东晋或南朝时期士民的社会心理,即诸葛亮不仅是一代贤相,而且身后无人能及。

作为贤相,诸葛亮从当世无两到后世难及,时人自然会将其与历代先贤相比,确定其历史地位,这似乎是人物评价的必然逻辑。六朝时期,似乎有一个从相比伊吕周公等人到相比管仲的过程。

《三国志》卷四十《彭羕传》:

羕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托足下末踪,尽心于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统不幸而死,仆败以取祸。自我堕之,将复谁怨!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1]

诸葛亮相比伊吕,这大概是最早的一例。所谓当世伊吕,即蜀汉的伊吕,三国的伊吕,意为诸葛亮之于蜀汉,相当于伊吕之于商周,这仍是一种类似评价而非近似评价,不等于承认诸葛亮总体上媲美伊吕。彭羕因为身陷狱中,上书诸葛亮,或许有所逢迎。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安葬定军山,后主发布诏策,谥为忠武侯:

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1]

这是蜀汉官方正式和最高评价。此处诸葛亮与伊周对举,仅指功勋方面类似,即诸葛亮之于季汉,相当于伊周之于商周,同样不是指诸葛亮的才能诸方面堪比伊周。而且,前提是诸葛亮建成殊功,即季汉一统,汉室重光,但策文明确指出诸葛亮功败垂成,则仅论功勋他也难比伊周。显然,功业仍是极为关键的评价标准。

西晋张辅著《名士优劣论》,今存片断。其中之一比较曹操和刘备,认为刘备善于收相获将,相比曹操“仁爱不加亲戚,惠泽不流百姓”,刘备“威有有恩,勇而有义,宽弘而有大略”。张辅虽未尊蜀为正统,明显尊刘抑曹,有所夸张[17]。他又曾论诸葛亮与乐毅,见于《艺文类聚》卷二十二《人部六·品藻·论》,《太平御览》卷四四七《人事部八十八·品藻下》,两处文字小异,《艺文类聚》所引结末多一句,今以黄惠贤先生对校为准。文章说:

及玄德临终,禅登大位,在扰攘之际,立童蒙之主,设官分职,班叙众才,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勋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震于遐迩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17]317-318

此文主旨在于比较乐毅与诸葛亮,而非正面分析诸葛亮贤相形象,只是顺带列举了诸葛亮诸项才能包括智谋、用兵、治国,以及其德行包括忠诚、谦虚、自省等。所列诸项并无定性结论,亦未与历代贤相正面比较,结论的说服力明显不足。而且“殆将与伊吕争俦”,虽系近似评价,却未敢肯定。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蜀记》载两晋之际刘弘命李兴为文,纪念诸葛亮:

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挚解褐于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于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于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征。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于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于郑,教美于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惟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余典,懦夫将厉。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1]

此文分析较为细致。诸葛亮素质卓越,气象宏伟,思谋深远,德行清高,多才多艺,立言立功,文武兼资。治国方面既任刑法又重教化,顾命辅政则君臣不疑,所以“匪皋则伊,宁彼管、晏”。通篇气势酣畅,推崇备至,以致感叹“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仔细考察似乎辞胜于理。

从逻辑上讲,“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应该先论诸葛亮如何超越管晏,其次才是比肩伊尹,最后才是媲美咎繇(上引张辅之文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此文并未就此展开,因此逻辑力量不足。管葛相比,仅从修养操守入手,沿袭三归反坫之说,得出管仲不如诸葛亮的结论,似乎失之肤浅。

其次,论证亦有问题。文章泛泛列举,不分轻重,不加分析。只说诸葛亮一身数任,多才多艺,每一项都堪比前人,似乎凭借项目多总分高胜出,“匪皋则伊”。其实,前文已经提及,上古三代人物比如伊吕多系通才。此外,评比政治人物包括贤相,应以核心要件为主,然后兼顾其它因素,权衡轻重,再作总体评判。这方面的比较却不充分。而且,评比应以正面比较为主,此文中诸葛亮所比的往往是其他人物,并非管晏皋伊。如智谋方面不比伊吕之谋,只比远不如二者的太颠和闳夭,似乎避重就轻。《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穆叔对范宣子称三不朽,立言方面只举臧文仲,是说他本人因立言而不朽,非指其在所有立言者中首屈一指。李兴文中举此一例,却又荡开一笔,强调诸葛亮胜过臧文仲,因为不仅立言不朽,而且功行具足,既没有正面分析诸葛亮立言,亦未在此方面与管晏皋伊具体比较。

最后,所列诸葛亮诸项,有些似乎也不够客观,如说诸葛亮“教美于鲁”,未免过誉,前文已述及。

就此问题,可以作一简要分析。

功业方面。论价值标准,五帝三王时期已经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巅峰。东晋袁宏赞诸葛亮“器同生灵,独禀先觉”[2]2131,典出孟子笔下的伊尹自称,不过袁宏似乎没有肯定诸葛亮能与之相比,否则就会明言诸葛亮胜过管乐,道同伊吕,不必再用“遐想管乐”或“远明管乐”之语简单复述诸葛亮志向。诸葛亮自比管乐,同样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同样有一匡天下的志愿。其根本目标到底是兴复汉室还是整治天下(也就是说兴复汉室只是斗争策略和途径)?其整治天下的理想又能否超越两汉的王霸之治和经明行修?史料散逸,今天已经无法确知。即便兴复汉室只是策略和途径,效用似乎日益微薄。东汉末年人心去汉,诸多人士已明确表露汉室不可复兴。群雄并起,中原逐鹿,王权一时尚无法取代。所以《隆中对》目标是“汉室可兴,霸业可成”,无疑希望刘备能做汉室齐桓,重整天下。不料曹氏未灭而献帝禅让,创业未半而刘备辞世,霸业已然成空,帝业复又渺茫。一匡天下终成泡影。蜀国既不如三代两汉可以从容施治,也不象曹魏坐拥实力可以以道制胜,怀柔和影响天下,而是小国寡民强邻压境,不得不勉力图存,政策体制难免受此影响。换句话说,治世理想未能最终落实,在蜀亦未及全面展开。魏吴立国,同样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较之汉末均有改善。蜀汉之治可能胜过魏吴,或许尚不足以令天下归心。习凿齿尊蜀汉为正统,并认为诸葛亮有“匡汉之望”“宗本之心”,所以崇诸葛而抑周(瑜)鲁(肃)。仅凭汉室正统立论,似乎有些苍白。习凿齿评论晋吴对峙,说“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1]1357-1358“道不足以相倾”一语,似乎可以概括整个三国时期和各个政权,即三国之时实无引领人心并足以克服汉末以来离心倾向的理想,亦无此现实。所以习凿齿《诸葛武侯宅铭》赞其“义范苍生,道格时雍”[23]580,似乎可以理解为诸葛亮德行志向堪为楷模,若指其政治道义引领天下,或许奖饰稍过。

再论事功标准,伊尹等人开创一个延续数百年的王朝,诸葛亮显然不如,后主诏书已经反映了这一点,且治政再优也只限于蜀国。如果认为诸葛亮堪比伊尹,只论志向和才能,可以弱化这一标准,那么此逻辑也可应用于管仲等人。实际上历先秦至六朝,管仲的总体地位基本上始终次于伊吕,可见比肩伊吕之难。

从个人素质来说,诸葛亮品格高尚,这一点当无疑问。至于才学,他虽称全才,博学精识,但思想价值包括思维框架和思想深度能否超过管仲等人?似乎亦未可知。

上述四例比诸葛亮为伊吕周公等人,彭羕所比和后主下诏,只是类似评价;张辅所比,还只是推测。张辅和刘弘、李兴所比,虽属近似评价,说服力明显不足。此后则少见这种相比,具体原因可能不外上述。之所以刘弘等人比诸葛亮为伊尹乃至咎繇,除了个人倾向之外,大概因为诸葛亮超越了时代限制和同辈中人,到底超越到何种程度,由于缺乏冷静深刻的分析,遂产生认识上的笼统模糊,正如人们容易产生近大远小或者距离缩短等视觉误差一样。

除以上四例相比伊吕等人外,六朝时期常见诸葛亮与管、晏、萧相比,或者略逊,或者比肩,或者超过。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载陈寿上诸葛亮集表及陈寿史评,作了一个总结,两次比其为管萧之亚匹: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1]

按先秦以来,表示人物相当或对等,一般称之俦,之伦,之匹,或伦匹,俦匹等;表示次等,则称之亚等。亚与匹意义明显不同,正如胡三省注云:“亚,次也。匹,偶也。”[10]1926亚匹并称似乎少见。陈寿自己比较人物,或称“之亚”,或称“之俦”,等次区别比较分明。而于诸葛亮,独用“亚匹”一语,似乎有些犹豫不决。管萧并称,笼统而言无可非议,细究起来未必允当,管萧才能并非同一层次,已见上文。或许陈寿觉得诸葛亮志向、才能可为管仲之次,而刘备时期其角色和功绩又类似萧何,即诸葛亮为萧何之匹,管仲之亚。

论诸葛亮可与管仲相比,不始于陈寿,但后人可能受其影响;与萧何相比,似乎此前此后均少有此议,且并不认同陈寿这一评价,说明陈寿之外时人普遍看重诸葛亮的才能和气象。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张俨《默记·述佐篇》比较司马懿与诸葛亮二相。张俨去世于孙晧宝鼎元年(266年),此书当成于魏晋之际。

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于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1]

开篇重在比较诸葛亮与司马懿用武,因诸葛亮虽据小国而从容用武,不仅自保有余,尚能屡耀兵威,顺带产生了他与子产近似的结论。但随后相比管晏,才是真正品评其相业和位次。“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则张俨认为诸葛亮至少可以比肩管晏,如用习语表达,则应是俦匹而非之亚。又上引西晋初年司马骏部属讨论诸葛亮,“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则认为诸葛亮才智超过管晏。郭冲所列五事,裴松之逐一驳正,但裴氏并未批驳这一评价。李兴文中说“匪皋则伊,宁彼管晏”,考其语气,似乎魏晋以来诸葛亮与管晏相比已是普遍流行的意见,刘弘等人想要提高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贤相等次,首先必须批驳这一认识。

从管萧亚匹到管晏之比,时间上并非严格的先后关系,逻辑上却更为合理,因为管晏并称贤相,属于同一层次,才能更为近似。当然,管萧固然层次不同,管晏仍然高下有别,借用习见的两人并称来评比诸葛亮,似乎还是较为笼统。大概至迟自两晋之际开始,人们对诸葛亮贤相等次的评定似乎逐渐稳定和明确,主要表现在管葛并称或对举。并称属于近似评价,自不必说,而这种稳定异常的管葛对举,排除了上古三代秦汉诸相,也能说明时人确认管葛近似。到底是指管葛二人不相上下,还是葛逊于管,因为不见更精确的论述,不得而知。不过,郭冲所云诸葛亮有逾管晏的说法此后也似乎少见。

《太平御览》卷一二二《偏霸部六·前秦符坚》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

……以王猛为都督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冀州牧,镇邺,封清河郡侯……猛辞,坚曰:“昔魏绛和戎,犹有金石丝竹之赏,山甫翼周,实受四牡之锡。卿功超二子,任过管、葛,安得辞也!其敬受之,无逆朕命。”[24]

这似乎是管葛并称最早的一例。按苻坚对王猛比附过多人,高者比过太公,中者比过管仲和子产,近者则比诸葛亮,后两比较为可信。北魏太宗时崔浩论近世人物,亦认为“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5]811。王猛能与管仲相比,其治国又被比为诸葛亮,亦可从侧面说明时人认为管葛近似。

自此以后,管葛并称或对举日渐流行。如东晋殷浩屡辟不起,“屏居墓所,几将十年,于时拟之管、葛。”[4]2044殷浩最终就职,是在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则“几将十年”及“于时”,当在成康时期(326—344)。又刘宋文帝时期的刘湛,“弱年便有宰世情,常自比管夷吾、诸葛亮”,“谢晦、王弘并称其有器干”,史论其“识用才能,实苞经国之略”[25]1815,1831。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年)张缵《南征赋》,又指出管葛相配。见《梁书》卷三十四《张缅传附弟缵》:

嗟玄德之矫矫,思兴复于旧京。招卧龙于当世,配管仲而称英。[26]

又梁元帝自比诸葛亮和桓温,见《南史》卷八《梁本纪下·元帝纪》,其《金楼子序》,仍以管葛对举:

窃重管夷吾之雅谈,诸葛孔明之宏论,足以言人世,足以陈政术,窃有慕焉。[27]5

又梁末徐陵所作《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

若夫伊尹庖厨贱宰,霍光阶闼小臣,诸葛亮无应变之才,管夷吾非王者之相。[28]646

此处多人对举,其实分为两组,伊霍只强调出身相近,而管葛则因功业和才能有限又是一组。又尹义尚《与徐仆射书》:

然三战三败,卒成强伯之功;七纵七擒,终仗天威之力。[28]

又后秦姚兴劝其僧正释道(又名僧)出仕,道《又答姚兴书》婉拒其意,自谦德才不及前贤:

且德非管仲,不足华轩堂阜;智非孔明,岂足三顾草庐。愿陛下放既往之恩,从其微志,使上不失惠,下不失分,则皇唐之化,于斯而在,箕颖之宾,复见今日矣。[16]2405

管仲身负三归反坫之讥,论私德似乎不及诸葛亮。此处德智二句,应非专指管仲之德,孔明之智,而是互文,泛称管葛德智,即自己论德比智,实非管葛之匹。又北周时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

太祖文皇帝驾驭天纲,苞罗英杰,选公才德,光佐中书。诸葛亮之西归,玉垒成三分之业;管夷吾之入仕,葵丘有一匡之功。[29]815

六朝时人认为管葛近似,记述零散,不见具体分析。按诸葛亮与管仲一样才能卓异,素质全面。作为齐地人士,诸葛亮对本地文化包括《管子》肯定非常熟悉,他曾手书《管子》作为后主学习材料。他处理政治、外交和经济事务所体现出来的因应时势、随机应变的思维亦可能受道家影响。他开诚布公,用法严明,经济上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包括蜀锦等,这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既可能受管仲及《管子》一书启发,又与管仲非常相似。二人均有著作传世,均没有一统天下,功业有限。诸多相似之处或许就是两人并称和对举的原因,学人多有论及,无需多言。其实,限于诸多条件和情境差异,论富国强兵的实效,蜀汉似乎有所不足;论对当时天下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管仲一匡天下,诸葛亮不过三分,也略逊管仲一筹。或许即便是管葛并称和对举,主要还是看重诸葛亮的才能,志向和气象,而非仅仅在于功业,于此似可见六朝人见识的深刻和对诸葛亮的推崇。

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乐而不是伊吕等人,当是鉴于伊吕地位太高,有所保留和出于自谦,正如胡应麟所说,“孔明为当时言,不容太尽”[6]2440-2441。其家族出自西汉名宦诸葛丰,亮父曾任东汉泰山郡丞,本人又熟悉两汉史事,他不比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而愿比管仲,除了可能认同管仲囊括道法二家的思想以外,还应包括羡慕管仲的君臣际遇,赞赏其志向,才能与功业。这一自比,“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1]911而自三国以来,时人多许。从管萧亚匹,到管晏之比,再到管葛并称和对举。这种并称和对举,从治国到用兵,从立言到立功,从正面肯定到指出不足,全面展开,而且横贯数代而趋于稳定,既是发现的过程,也是发明的过程,既是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也是认同和强化的过程。同时,或许还是南北交融和互相认同的过程。一方面,较之北朝,魏晋南朝各政权管葛并称和对举更加明显和普遍,另一方面,徐陵、庾信等为北人所作文辞沿用这一习语,说明北人认同和接受这一评价。总而言之,从两晋之际开始,至南北朝时期管葛并称明显已经成为一种习语和共识。

综观六朝有限史料,诸葛亮之外,似乎只有王猛和王导曾与管仲相比,而相比管仲如此稳定和一致,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可以说,诸葛亮不仅在六朝首屈一指,而且上越秦汉,直继东周,而且是相比这一层次的佼佼者管仲,揆诸管仲在六朝的地位,即便管葛并称是指诸葛亮略逊于管仲,其贤相地位也不言而喻。六朝数百年间,诸葛亮从当世人物成为历史人物,见闻记述由近及远,事迹相传,著作行世,品评依据相对客观充分,比起后世遥想更为可信,因此这一评定值得重视。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

史臣曰:……比夫萧曹弼汉,六合为家;奭望匡周,万方同轨,功未半古,不足为俦。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4]

此论认为王导难比召公、太公和萧曹,只可比管葛,因为未能一统。虽然管葛对举,小国新邦之语足见轻视之意。重新一统天下的唐人豪情满怀,急于自比周汉一统王朝,过于偏重外在事功如政权规模等,因而傲视六朝乃至历史上所有非一统政权及其人物,而忽视对历史情境的观照,对人物志向和才能的分析,所以才把萧曹凌驾于管仲之上,与召公和太公相提并论。相比六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管仲优于萧何的见解,初唐此论似乎过于皮相,附带也似乎贬低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只是这种论点似乎并未流传下去。事实上,管葛并称一直沿袭至唐宋,同样极受推崇。

(续完)

猜你喜欢

管仲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管仲买鹿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诸葛亮隆中决策
鲍叔牙与管仲
不划算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师于老马与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