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逻辑、基本特征与多重意义

2021-01-13谭鹏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基本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

谭鹏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新型全球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为现实基础,具有平等性、互利性、和平性、共建性、可持续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人类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全世界文明和谐共生提供了新的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逻辑;基本特征;多重意义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5-0008-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外交场合多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深刻阐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作为一种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其自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全球化、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有效发展、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出场绝不是偶然,它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传统,是时代发展的使然与必然。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理论基础

关于“共同体”,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0所以,透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待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当代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新理念、新思想。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某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可以不顾其他国家的发展,甚至通过贬低其他文明、国家或民族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推动实现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是实现人类社会良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秉承人类文明发展和谐共生的共同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时代回应,彰显了理论的不朽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了丰厚的营养。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维护国际社会发展、繁荣、稳定与和平的重要力量。在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不安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始终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家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活”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就在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预判,在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对现实作出回应,对问题给出回答,对共同理想给出实现的方向。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思想渊源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孕育生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再表达,是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优秀文化在全世界的彰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去解决争端、化解分歧。“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也反映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以和为贵”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的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六个主要方面,认为这六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强调“以和为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和合”文化的深厚思想土壤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坚持正确义利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的价值原则。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旨在通过生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将本国人民利益与他国人民利益有机统一结合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关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营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见利思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要素,为中国的国际交往提供了重要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基础。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和转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不和谐、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依然大量存在。例如,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依然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世界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地缘政治摩擦愈演愈烈,局部冲突不断增加,新的冷战思维与地区保护主义有不断升级的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全球治理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的及时回应以及对人类发展的深刻关切。

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需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契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共生,提倡文明之间的交融互鉴、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主张各国家、民族、地区、文明之间一律平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5〕从现实逻辑来看,实现人类社会的互惠共生,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实现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消除世界中的发展不平衡,消弥贫富分化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当前世界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愈加多样化的态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是平等性。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它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又是一个社会在形式上所追求的价值、原则和道德理想。一般而言,平等意味着人格平等、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个国家、民族、文明之间具有平等性,首先是地位上的平等,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相互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不能接受某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或是文明歧视其他国家、地区、民族或是文明。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或许有国土面积大小、综合实力强弱之分,但是国家之间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大国不能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国家、不能将自己的目的强加于其他国家,更不能侵占和掠夺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大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合作,小国之间亦是如此,而大国与小国之间不能以强凌弱、以大欺小,要一律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世界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局势和环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懈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当享受平等的发展权利,实现发展问题上的机会平等。无论是大国或小国,无论国土面积的大小、国家实力的强弱,均应当享有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同等的国际权利。

二是互利性。互利性是万事万物彼此相互关联的重要属性之一,万事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互为前提和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之一便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式的发展,互惠互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诉求,互利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互利性,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要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在国与国的发展过程中,在世界的共同发展中,资源与利益的获得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或个别几个国家,发展应当是实现各个国家共同获益、共同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稳定与繁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6〕互利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特征,互利共赢是中国奉行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互利性,实现人类发展的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才成为可能。

三是和平性。战争是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大敌,“以和为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理念。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同时也真诚地希望世界各国能够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应对威胁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7〕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历史上有少数国家,在发展繁荣壮大起来之后,走上了谋求世界霸权的道路,开始极力地掠夺领土,扩张势力范围,甚至直接进行武装侵略。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后,一些西方国家极力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就是要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引导世界走上一条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道路,让和平发展、永不再战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是共建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公共产品,其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呼唤着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等靠要中得到的,而是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共同践行与共同努力。从世界发展来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已经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发展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只有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共同参与,才能够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从国际安全格局的维护来看,全球化时代的安全不再是单一的、局部的安全,而是全世界的共同安全。世界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安全,单一的、局部的安全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维护国际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長期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五是可持续性。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等,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9〕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置身于外,世界各国必须参与到环境问题的解决中来,携手共建全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格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发端早、污染排放总量多,应当担负起全球环境治理的更多责任,同时依托经济优势,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治理技术能力的问题,在环境治理中处于劣势。因此,发达国家应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原则,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尊崇自然、绿色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与生死存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体现了可持续性的理念特征。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多重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当今世界面对的复杂形势有关。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越来越强,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物质产品日益充裕,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地区冲突不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影响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共产党基于世界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最新趋势提出的重要国际政治思想,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对于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意义: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掌握国际话语权。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话语权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权力。掌握了话语权,就掌握了国际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国际政治角度看,话语权是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表立场、主张的资格,指国家谋求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力,它在传播国家的价值观念、表达国家的利益诉求、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上担负重要使命〔10〕。从中西方的国际交往来看,由于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匮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处于话语交往的弱势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历史潮流、反映了时代关切,是中国基于世界的发展而独立提出的价值理念和国际交往规则,它是中国提出的针对全球治理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人类和平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对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持续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理论贡献和思想贡献。

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平、繁荣、稳定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所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重要战略方案,是中国提出的推动全球治理与全球发展的重要倡议。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战争频发,地区发展的非公平性、不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一直以来,部分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动辄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对别国展开颜色革命、实施颠覆政权的行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奉行公平、正义、和平、发展等价值理念,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选择。

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地日益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任何独善其身的做法既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争霸”逐渐走向了“一超多强”,世界经济格局的中心从大西洋转到了太平洋。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中心论”成为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流行理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单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协作共赢、共同发展,各个国家享有平等的国际地位和平等的发展权利,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发展需要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致力于在多样世界中寻求人类共同利益的共同体,代表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历史意义:为克服资本主义的发展弊端提供了新的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1〕。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对历史发展起到的进步作用,但对资本主义的弊端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严厉的批判。“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所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2〕30资本主义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使人与人的关系都变得“异化”了。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弊病日益显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日益明显和加剧,贫富分化、金融危机、生产过剩、劳资冲突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由于生产扩大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出现,给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也在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逐渐探索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缓和自身存在的固有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前,资本主义的应对始终乏力。在其看来,仿佛只有奉行西方的价值观念,走上西式资本主义的道路,才是实现繁荣与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4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共建共享,符合人类社會的发展规律,主张人类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同面对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重大疫情、气候变暖等问题,形成全世界和平发展、协作共赢的新局面。站在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单个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角度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探讨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化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克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弊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智慧。

(三)道路意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社会存在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制度模式。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第二次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的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人类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演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低潮期。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经过几十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社会主义长期蓬勃发展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成功,是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发展模式都不能故步自封,必须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全人类命运为最高宗旨和原则,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高度一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化解人类社会的战乱、纷争、贫穷与各种利益冲突,维护世界的和平;协调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解决人类社會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共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世界各国地位的一律平等,以平等的关系处理国际事务,共同构建和谐平等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各国的共同目标,也应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生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国家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做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与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同时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实现互利互惠与共同繁荣,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中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国家和社会建设各项体制机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另一方面要秉持正确的外交方针政策,坚持和维护自身的独立自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实现世界各国的互利互惠与共同繁荣。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3.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5〕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01).

〔6〕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J〕.中国产经,2018(12):6-11.

〔7〕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8.

〔9〕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9(02).

〔10〕彭冰冰.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内涵与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 2017(04):13-1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责任编辑 郎明远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基本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