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之效 人生之道

2021-01-10关清文张晓林田贞

体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考体育教学

关清文 张晓林 田贞

摘  要: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作文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的“体育之效”,跨越百年,回溯经典,阐释了深刻的人生之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从高考作文材料的选材、内涵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剖析。研究发现,选材符合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内涵呈现人生哲理的层层递进,影响产生多方共鸣的正向作用。在新时代学校体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进程中,《体育之研究》“进高考”为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体育之研究》;高考;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2-0044-02

一、选材:符合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

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作文题材料选自毛泽东(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文中的“体育之效”部分段落内容[1]。2021年高考命题组选择《研究》部分内容作为语文考试的作文材料,无论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现实需求的情况来看,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体育之研究》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遥相呼应”

毛泽东所撰写的《研究》一文,发表于1917年的《新青年》。时隔百年,《研究》一文以高考语文作文材料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遥相呼应”。

党的领导人作为党的领导核心,是推动党的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研究》一文作为毛泽东的早期文稿,同时也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比较系统的第一篇文章,对研究毛泽东个人特征与“毛泽东思想”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在2021年全面开启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旋律下,《研究》一文“进高考”,无疑是积极响应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全民浪潮,同时,也让在考场奋笔疾书的学子们重温百年红色经典。

(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急需《体育之研究》的思想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入新时代之后,学校教育更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等问题。现阶段,我国学校大中小不同学段中仍然存在儿童身体发育孱弱、青少年体质健康低下、男性学生“阴柔化”等诸多现象。毛泽东在《研究》中指出,“体实致远”,没有强健的身体,怎能实现高远的意志,并且也提出了“德智皆寄于体”,体育具有“增知识、调情感、强意志”等功效[2]。因此,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应当是“培养什么人”的合理答案。

2021年高考命题组选择《研究》一文中“体育之效”的部分段落作为作文题的材料,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材料内容蕴含的价值启示,促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或许希望通过高考这一次人生大考,使学生在赏析《研究》“体育之效”部分内容之时燃起兴趣,进而品读《研究》的全文,从中获取引领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真谛。

二、内涵:呈现人生哲理观念的层层递进

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作文题从《研究》一文中的“体育之效”部分节选了相关内容,从人体科学的基本观点、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念与良性成长的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使学生体会与分析材料蕴含的人生哲理观念。

(一)人体科学的基本观点

作文材料的开头就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从《研究》的原文内容上,则为“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2]由此发现,材料引用《研究》原文的内容不仅从字面内容上阐述了“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的科学理论,还从文章的结构上作为说明句,为提起下文的解释,奠定了人类身体存在科学发展的主基调。从本次作文材料的全部内容来说,该句阐述了人体科学的基本观点,为后面材料内容做了充分铺垫,同时,也为后面材料内容启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发散的思维,打下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二)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念

在作文材料中的第二句提到,“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聪”。对照《研究》原文的前后内容,则为“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2]”。本句话的意思是:眼睛看不清楚的可以变得看得清楚,耳朵听不清楚的也可以听得清楚。用“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还有改变官能、骨骼的可能”作为例证,一方面再次阐述了人类身体具有科学发展的原理规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与上文的“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紧密承接、相互联系;另一方面,蕴藏了人们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本意,阐述人们就算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清,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加以恢复,用六七十岁老人也能改变身体机能的积极态度加以说明。因此,“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在阐述人体科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更加着重地指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念。

(三)良性成长的处世之道

在表明了人体科学的基本观点和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念之后,作文材料引用《研究》中的内容,为考生“埋藏”了更加深刻的处世之道。材料中指出,“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1]”。这说明,先天的强者如果肆意妄为,没有严于律己,终究会逐渐变弱;而先天的弱者如果自觉锻炼,弥补自身弱点,终究会逐渐变强。毛泽东虽然在此处以身体的强弱和心境的变化,阐述了“强者不应自持自喜,而弱者也不应自暴自弃”的人生观念,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人的发展,无论是先天的强大,还是后天的强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如果肆意妄为,都将走向毁灭。反观,一个人先天的弱小,或者在后天某方面存在不足,都应当积极面对,弥补自身不足,终有一天会变得强大。因此,作文材料的倒数第二句话,“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也总结出作为强者不要“自持自喜”、弱者不要“自暴自弃”的观念。在最后,材料提及“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1]”,阐述了“即使弱小,也可能是自然要促使你变强”的观点,更是给予某些弱者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影响:产生多方共鸣的正向作用

高考是學生学业生涯的一次历史性时刻,又有“十年寒窗苦读,只看今朝”之义。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就成为学生有权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拔性、公平性的大考。因此,高考不仅成为学生和家庭十分重视的大事,也变成社会各界每年密切关注的热点。时隔百年,《研究》一文再次引发全民热潮,均从社会舆论、学校责任、学生感悟等方面产生多方共鸣的正向作用。

(一)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改善体育污名化现象

在体教融合不深入的情况下,我国竞技运动员普遍存在教育程度低和文化内涵浅的现象。这些种种因素,使得我国体育污名化现象尤为严重,对从不同狭隘的角度也产生了体育的刻板印象。当《研究》一文“进高考”后,首先让国内社会各界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曾对体育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从伟人的形象效应上,使国民开始重识“体育”。而高考作文试题中引用的正是《研究》中“体育之效”的内容,使体育的功能、价值及作用真实、具体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舆论,为体育教育的繁荣发展创设了思想意识环境。正如毛泽东创作《研究》之时,国内正在尝试进行新文化运动一样,此时的中国,更具有跨越百年的经典之作,再次启蒙国民思想,改善体育污名化现象。

(二)重塑体育教育的地位,复归学校全方位育人

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属于边缘化状态,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也作为“副科”成为学校教学的“附科”,可有可无。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丧失对体育原有的兴趣。固然现阶段,体育在全国各省市中考中的所占比重较大,但是,社会各界和学校仍然未深入认识体育、了解体育育人的全部功能和价值。《研究》一文“进高考”后,不仅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创设了舆论环境,还从体育育人的角度,为学校揭示了体育蕴含的人生哲思。让学校教育明晰了,体育不仅能“健体强人”,还能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悟身体的变化,迁移对生活其他方面的感知。体育源于生活,其中也自然蕴含着全方位育人的价值理论。因此,《研究》“进高考”对学校责任而言,重塑了体育教育的地位,复归了学校全方位育人。

(三)借助以体喻理之功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面对高考作文中的《研究》材料,考生不仅要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身感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更是在赏析材料内容的同时,在高考这一个特殊的时刻,使材料中的诸多理念深入内心,成为伴随一生的价值观念。正如,“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为考生阐述了人体科学的基本观点;“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为考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念;“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以此告诫考生,即使自己身为强者,也要时刻保持谦卑态度,躬行做事。在高考这个重要的时刻,考生在结束考试之际,又要踏上新的人生征程。高考作文将《研究》一文作为材料,借助以体喻理之功效,为考生树立了健康的科学观、积极的生活观、良性的发展观,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卷)语文科目试题[N].北京:教育部考试中心,2021.

[2]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890046);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川师教[2020]8号-122)]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610101)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高考体育教学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