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概念”理念下篮球“项目组合”单元教学实践

2021-01-10高春明黄坚张晓艳陈田田

体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概念

高春明 黄坚 张晓艳 陈田田

摘  要:利用不同项目之间技术动作、战术方法和思维等的有效组合,让学生获得可持久性迁移的理解,以形成解决生活情境和问题的关键能力。围绕“技术+”“体能+”“运用+”项目组合探索单元教学,以项目组合的学练定位、学练方法、学练评价,提升技术学练精准性,体能学练的发展性,运用学练的实战性。

关键词:大概念;项目组合;篮球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2-0013-03

大概念是“吸附”与其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对零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统摄,能使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能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能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应对的各种挑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1]。《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一节课的基本要求中提出了组合练习,自此“组合”一词频繁出现在一线体育教师视野和教学中,但是笔者发现,组合练习大多呈现在一节课的研讨中,并且也都仅限于项目内单一技术组合,如篮球项目中“传球+投篮”组合等,以大概念正迁移下单元教学项目与项目之间组合整体性规划学练研究很少。笔者利用篮球传接球单元的“项目组合”亦指不同运动项目之间技术动作、战术方法和思维的有效组合,从而对技能运用产生正向迁移,如传球(篮球)+无球跑动(田径)的“技术+”“体能+”“运用+”项目组合等。

一、“技术+”项目组合,提升技术学练的精准性

(一)“技术+”组合学练定位

“技术+”组合一般在技术小单元中进行,主要是围绕以技术与技术之间所隐含的共性连接进行的各种不同项目组合学练。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原理性知识,获得一定的动作体验,形成一定的动作规格。

1.理解技术原理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基础规律。技术所内含的思想和方法是项目组合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利用项目组合突出学生经历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技术原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2.获得动作体验

体验是组合设计转化为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体验到一定的快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层次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技术学练。

3.形成动作规格

理解技术、体验动作、形成技术规格是一条完整的技术学练路线。在技术为主的学练教学中,有兴趣的操练是形成技术动作规格的必要条件。为了不使“教教材”现象发生,可以利用以技术为中心的项目组合学练来不断反复练习让动作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强化技术动作的完整性。

(二)“技术+”项目组合,精准学用技术

“技术+”项目组合的大概念以厘清技术要领、寻找技术重点、挖掘技术难点为主线,通过技术之间的联系,形成正向的迁移。如“篮球+投掷”项目,利用篮球为载体,通过双手头上掷远和双手头上传球技术之间的相通点,在提升掷远能力的同时,拓展篮球传球掷远技术,精准把控技术,提升技能水平。

1.厘清技术要领

动作要领能准确地解决技术单元的技术动作。反观技术动作要领来思考和设计围绕“技术+”项目组合学练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生成技能。在“技术+”组合中以提炼技术要领围绕设计学练,利用项目特征等方式提出技术的有效操练。

2.寻找技术重点

技术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如在头上雙手传球单元中,本节课想解决“如何传得更远”的重点,那么利用篮球与投掷项目之间组合,突出投掷技术的出手高度、方向、速度等方式解决“传得远”的教学重点。

3.挖掘技术难点

难点是学习过程中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键点。以技术难点为突破口进行组合学练设计,精准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往往在遇到困难或者学习枯燥时失去学练的兴趣,用技术为核心设计突破难点的组合学练,让学生在各种项目之间有效切换,潜移默化地突破技术难点,为后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传接球中接球讲究迎、收、藏,往往学生在学练过程中会被动接球,其难点是如何让被动接球转化为主动接球,可以利用网球单手弹起抓球练习改善对主动接球的恐惧心理。

(三)“技术+”项目组合,以学用评价技术

往往第一课时以围绕技术进行的项目组合学练为主。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技术并初步学会运用技术,为此进行两个有效的评价方式:知识性评价+单元过程性评价。

1.知识性评价

知识性评价主要了解学生以技术为核心项目组合学练的知识掌握程度,一般以口头询问、课后小调查(表1)为主,精准学生掌握情况,为后期体能、运用学练服务。

2.“技术+”项目组合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以单元整体为规划,设计评价表(表2)的方式[2],了解学生在单元中的实时掌握情况,让教师适时改进“技术+”项目组合设计。技术重操练,围绕不同的“技术+”组合方式进行有效操练,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以学用技术的参与度来客观评价学生的发展。

二、“体能+”项目组合,提升体能学练的发展性

(一)“体能+”组合学练定位

“体能+”项目组合是围绕体能来设计的项目组合内容,主要借助组合内容之间共性动作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以及巩固、提高教材内容本身技术所需要体能的练习方法。体能发展存在于课堂的时时刻刻,在体能项目组合学练设计中应时刻注重体能的延续发展。

1.技能发展体能增量

技能有效形成的同时会对体能进行增量,这个过程也证实了《纲要》对于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构建中提出的三者不能单独割裂[3]。技术动作是整个单元的有效载体,在学会技术动作本身的同时发展体能增量。

2.方法习得体能增量

在项目组合方法习得过程中,学生思考学习伴随身体练习,同时知道为何练习这个方法,如何正确练习这个方法,如何用这个方法锻炼身体等,这样的项目组合学练促使学生思维运动的发生,进而在这个阶段从学着用到要用技术的转变。

(二)“体能+”项目组合,发展体能增量

“体能+”项目组合的大概念以发展体能的增量,追求体能的不间断延续为主,通过项目组合提升和发展体能的同时,改变意志品质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1.简化体能思维

技术与体能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在围绕“技术+”或“体能+”的项目组合学练中二者不能割裂,要在教学中简化刻意教学体能学练的思维,应以“技术动作”为载体有效设计体能角度的项目组合,在发展技术中形成体能增量。

2.追求体能延续

学练方法的习得是保证学生重复同一练习的有效手段,只有在参与学练过程中体验成功,形成运动思维,才能营造身体练习与思维练习共存的教学生态,让学生在两者思维中迸发新的思考和行动,以拓宽体能发展。如传球+无球跑动中,不断变化组合,让学生主动跑动形成体能延续发展。

(三)“体能+”项目组合,以要用评价体能

“体能+”项目组合学练相当于一个单元的中间部分,这个过程中技术动作掌握初期,围绕要用技术动作的形成来评价“体能+”项目组合发展。

学生个体差异形成了体能水平的差异,不能一刀切进行体能的评价,应以不同水平等级初始来评价学生单元体能的增量。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以每节课1~3分进行自我打分,教师对于表现优异者或者进步突出者可有1~3分附加分,综合观察学生“体能+”项目组合教学增量(表3)。

这个单元过程性评价(表4)源于“技术+”教学为基底,主要以增量表评价为基础,记录学生整个“体能+”项目组合的学练情况。

三、“运用+”项目组合,提升运用学练的实战性

(一)“运用+”组合学练定位

“运用+”项目组合是以围绕运用角度进行项目之间组合设计,一般在综合复习课、阶段性测试课中,是动作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的改进、提高。在项目情境或生活情境的实战环境下进行教学与学练,已达到学生会用技术的能力。

1.技术改进与提高

激发学习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标达成的同时我们需要教会学生会用技术的能力。“运用+”项目组合将在“技术+”“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形成正确运用技術的能力。

2.实战环境下学练

球类教学最终要完成的是学生进行比赛,并在比赛中会用技术享受完成运球突破、传球、投篮成功的体验感。那么“运用+”项目组合需要运用规则下的游戏、规则下的组合、规则下的情境让学生逐步掌握比赛的方式和节奏。

(二)“运用+”项目组合,会用技能实战

“运用+”项目组合的大概念以规则组合、规则比赛为主,通过模拟真实比赛情境,获得正向迁移的比赛方法、合作能力、比赛经验等,在技能应用于实战的基础上,转向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1.限定规则组合,带入比赛情境

学生对于比赛是渴求的,但是当真正从学练到比赛过程中会发现初入比赛吸引力不大。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不能与同伴合作交流,不能适应比赛氛围等,都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运用+”组合利用限定规则,带学生提前进入比赛的节奏,模拟比赛情境。

2.限定规则比赛,放大比赛细则

“运用+”项目组合的设计情境更加复杂和贴近真实比赛情境,但是往往从学练到比赛这一个跨越让学生很难接受。在设计项目组合学练过程中,把很多比赛细则放大放宽,如篮球比赛中二次运球的限定,开始限定4次后不能再次运球(第三次开始提醒犯规但是不中断比赛),再慢慢地接近比赛要求,给学生一个缓冲期。这样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本身,没有因为比赛规则的无限打断而影响学生的学练兴趣,也尽可能地在学练中扩大学生运用单个技术、多个组合技术的能力。

(三)“运用+”项目组合,以会用评价运用

“运用+”项目组合设计是整个单元最复杂的过程,从学用技术到会用技术是一个“化学反应期”,也是整个大单元学练后整体情况的反馈。在这个过程,学生会用技能表现在流畅的传接球、精准投篮、强有力的防守等方面,这时可利用生生评价和单元过程性评价来反映学生的实时学练情况。

1.生生互评

从单元的开始到结束学生之间是最密切的观察者,他们客观地看到了同伴之间学练情况。这个是技能展示阶段,相对更加直观地了解同伴间情况,便于同伴之间的评价。

2.“运用+”项目组合过程性评价

“运用+”过程性评价(表5)是在“技术+”“体能+”评价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反映单元学练阶段性成果。每个学生在单元开始到结束都有一条完整的曲线图,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力的表现。对于单元结束后终结性评价的实质性材料,也让学生更加实时了解自身的学练状态。

总之,从“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探索“项目组合”单元教学,以项目组合的学练定位、学练方法、学练评价让学生体会从技术的学用、体能的要用到实战的会用一个单元学练过程。在单元学练中利用项目之间的有效组合,获得对技术会用的正迁移,从而解决生活情境和复杂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翰.“大概念”:一个不容忽视的课程新理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39(06).

[2]余立峰.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体育与健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大概念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
用大概念教育促进高中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策略探微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聚焦于大概念的教学
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
以“大概念”主题开展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
基于“大概念”理念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