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练三个一”视角下追求游戏价值最优化的设计理路

2021-01-10祝芳江月蓉

体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价值游戏

祝芳 江月蓉

摘  要:当前体育游戏设计与实施的不足,很大原因在于对游戏及“学练三个一”的价值及机制未能充分理解。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则投掷类游戏的设计与拓展,提出“学练三个一”视角下追求游戏价值最优化的七条设计理路。从教材、单元、学情三要素及“学练三个一”进行游戏结构化的顶层设计,从游戏链、情境链、动作体能链、认知思维链、文明文化链的“五链”建设进行游戏结构化的具体设计,以实现游戏的综合育人功能。

关键词:游戏;价值;学练三个一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2-0009-04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被普遍运用。尤其是浙江省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明确提出“学练三个一”策略[1],更凸显了游戏在课堂中的分量。“学练三个一”指在课的基本部分,按照“一个单一身体练习、一个组合练习、一个游戏或比赛”的模式进行学练方法的设计。其中,在组合与游戏(比赛)中均应包含前述的单一身体练习。但不可回避的是,当前体育课中的游戏设计,普遍表现出以下不如人意之处:一是游戏与主要学习内容关联性不足,未能体现出“学练三个一”的结构性、递进性,“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热闹而热闹、为了氛围而氛围”;二是游戏的结构化特征不明显,同一单元课时之间或是学期内各种游戏之间关联性、递进性不足,游戏设计随意散乱;三是游戏的教育价值未能充分體现,特定规则、特定情境的设计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有脱节;四是游戏的竞赛性偏强,趣味性不足,将比赛等同于游戏,缺乏思维与行动的挑战(如直觉判断、思维决策、行动选择等);五是教师普遍反映对“学练三个一”中游戏的价值内涵、设计路径等较为迷茫,对传统游戏缺乏改造升级再创编的能力。出现上述问题,关键还在于教师对“为什么设计游戏、通过游戏要达成什么”等本源性问题认识不足。所以,有必要对“学练三个一”的价值以及游戏的本质特征做深入剖析。

一、“学练三个一”视角下游戏价值的再认识

(一)“学练三个一”价值再认识

作为浙江省十几年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果——《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其重大意义在于较为充分地回答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评价”这五大课程与教学问题,并明确了行动路径。其中,作为“一堂体育课七条基本要求”中最核心的内容“学练三个一”,主要针对课堂基本部分给出“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游戏(或比赛)”的学练方法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每个练习的设计要体现核心、关联、递进等结构上的关系,以“单一身体练习”为主体内容,该内容要通过组合、游戏(比赛)等形式,不断改变练习的动作、环境、任务,增加练习的难度,将单一身体练习置于项目化、主题式的学练环境下,形成知识的结构化、条件化、情境化。改变以往“单一技术在单一环境下的重复学练”,真正关照到学生运动能力以及思维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图1)。

(二)游戏特征与价值的再认识

生物学观点认为,游戏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宣泄”。心理学观点认为,游戏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欺从而带来的自满自足。教育学关注的不是儿童何以游戏,而是游戏被用来做什么。而胡伊青加则从文化-历史学的角度,指出人就是游戏者,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对人具有教化功能[2]。

关于游戏的特征,胡伊青加生动且全面地概括为以下几点:1.一切游戏都是自愿的活动,是事实上的自由。2.游戏不是“日常”或“真实”的生活,每一个儿童都“只是假装的”,但并不妨碍以最大的认真从事游戏。3.游戏具有诡秘性,生动体现在“乔装打扮”中。4.游戏是紧张的。紧张意味着不确定、危急,意味着要做出决断并从而结束游戏的努力,且游戏越具有竞赛的特征就越紧张激烈,考验着游戏者的机敏。紧张还能赋予游戏者以伦理价值:勇气、耐力、应变能力以及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光明正大。5.游戏创造秩序,它就是秩序,对秩序最微小的偏离都会“破坏游戏”。6.一切游戏皆有规则,具有绝对的约束力,不允许有破坏者、欺骗者。7.游戏促进团体的形成。游戏的特征归纳为图2。

图2  游戏的特征要素

上述言论虽指向广义的游戏,但对本文“体育游戏”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儿童天生就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儿童兴致勃勃且全神贯注地去发现、探究、交往,生发出无穷的乐趣、技能、勇气、智慧。运动的本质也是游戏性。参与者在运动中遵守一定的规则相互竞争、斗智斗勇、设法取胜,无论输赢都是身心上的充分释放、享受乃至升华。

概括而言,游戏对于儿童,既是剩余精力的合理宣泄、情绪上的自满自足,同时也促进认知与思维的发展、动作与技能的成熟、情感与意志的生发、规则与秩序的养成、团体归属的乐趣与荣辱——游戏反映了发展,游戏巩固了发展,游戏能够导致发展。正如皮亚杰强调的,儿童在游戏中不易学习新的技能,但可以练习和巩固新近获得的技能,否则许多新掌握的技能就会迅速丧失[3],这一观点也有力支撑了“学练三个一”中的游戏设计。

二、“学练三个一”的游戏案例

(一)案例背景

以“水平二原地侧向投掷方法与游戏”单元为例,该单元共计8课时:技术维度1课时,重点学习侧向投掷中的准备姿势、蹬地转身、快速挥臂等动作方法,体验良好的动作结构与用力模式;体能维度5课时,通过多种练习方法,提高侧向投掷动作质量以及发展速度、快速力量、协调等体能水平;运用维度2课时,通过多种情境式游戏,使学生能在运用环境下自主选择侧向单手肩上投掷、正面肩上投掷、单双手抛掷等动作,以表现多样且成熟的投掷动作模式以及相应的能力素养、思维与情意品质等。

本单元按照《省纲要》提出的“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运用维度主要使用“游戏法”展开教学。而“三个一”作为更下位的课堂学练方法,同样需要设计各类游戏,意味着整个单元需要相当数量的游戏。本案的设计就是力图从一节课的游戏扩充到一个单元,追求单元与课时相融合的结构化设计。

(二)游戏设计:阵地攻击抢夺战

本案以“阵地攻击抢夺战”为原型,通过改变游戏情境、方法、规则等,使游戏既适用于技术、体能、运用等不同课型,又使游戏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递进性。具体设计见表1、表2。

三、追求“学练三个一”游戏价值最优化的设计理路

(一)从教材、单元、学情三要素出发,建立游戏的结构化布局

跳出“一课一游戏”的孤立,从教材、单元、学情三要素出发,甚至从更上位的课程内容、学期内容出发,建立游戏的结构化布局。如本案例就是根据投掷教材与三维度单元不同课型目标,设计了适合水平二学生学习的有一定动作难易梯度、情境难易梯度、能力难易梯度的结构化游戏。这些游戏既可在本单元使用,也可改造后在其他投掷类单元应用。同时,同一主题的游戏在多个课时使用,也会大大节约游戏的讲解组织时间,提高学生对持续参与游戏竞争的渴望性。

根据教材、单元、学情需要,每学期创编不同主题的游戏,如投掷类、跑跳类、攀爬滚翻类、支撑悬垂类等,并根据同一教材的纵向难易度与不同教材的横向关联度,将多类动作与能力进行整合。如本案将投掷、奔跑、躲闪、拦截、接物等多种能力整合,体现动作的优选意识、速度意识、攻防意识、时空意识、合作竞争意识等多种素养。能力与素养是系统培养工程,建立游戏的结构化布局,也是促使教师提高顶层设计与全面育人意识。

(二)基于“学练三个一”结构化视角,体现游戏与主内容深度融合

“学练三个一”本质上要求练习内容关联、递进、深入,尤其是动作(技术)在学练环境的改变下,综合体现了“动作(技术)的理解与运用、相关体能的开发与发展、相应思维的培养与锻造、多种能力的配合与提高”等多样化的学练意义。在游戏中嵌入“核心学习内容”,是实现“学练三个一”结构化的基本要求。进一步阐述,单一身体练习是在单一环境下对核心内容的观察、模仿、尝试,获得初步体验;组合练习是在核心内容上加前缀后缀或中间项,由此提高对身体的控制、对注意的分配,进一步体验与理解核心内容的特征与意义;游戏(比赛)是创设活动情境,增加规则,使核心内容在游戏或竞赛的环境下,得到运用、判断、检验,以确认学习的程度以及课外或下一次课需要改进提高的方面。

本案例主旨是“侧向投掷动作模式的学习与优化”,这一核心内容嵌入在各个游戏中。同时,通过改变投掷物、投掷环境等,诱导学生选择更合适的投掷动作并加以表现,在多样化的投掷动作学练中,体会侧向投掷的动作优势与运用特征。学会比较、选择、运用——这是学习的目的。“学练三个一”的游戏设计,理应朝着这一方向不断优化。

(三)强化“游戏链”建设,深化项目(主题)游戏的渐进性

“游戏链”是指某游戏能以链条的形式得以链接式递进、延展,主要体现在课与课之间,甚至是课内外之间的游戏设计与运用。从课程与单元的角度审视,课与课之间本身就应该有结构化、链条式的关系。强化“游戏链”建设,其根本思路是要注重游戏的可改造、可升级,通过改变情境条件、规则要求、角色任务等,不断加深游戏的复杂性、挑战性。同时,又能清晰地把握这些游戏之间内在的关联与递进,使游戏链服务于单元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本案例游戏从单纯的一对一作战到三个拓展游戏,既有相关性,又有动作、情境、思维等综合难度的递进,使单元学练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渐进深入。

(四)加强“情境链”创设,发挥游戏的卷入效应

“情境链”是指情境可以贯穿始终又不断变化升级。比如本案例“阵地抢夺攻击战”可以作为基本情境在全单元、全课内应用,为了实现攻击战的胜利,单一身体练习是为了“学好本领”,组合练习是为了适应“战场需要”进一步“巩固本领”,游戏就是“实战”环节“检验本领”。还可建立作战团队,进行角色分工,如排长、侦察兵、司号员、炮手、救伤员等。

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与经验,使之带有自然的吸引力,真正带领学生入境,体现入情入理。比如拓展3的“区间战”,设置三个投掷区域,引导学生既要注意攻击(投远),也要注意防御(躲闪),如果“负伤”便退出阵地去增强体能以提高战斗力,如上设计便与实际战争情境相似,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设计“情境链”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课内外与跨学科的席卷,如学生可以在课外搜集战争题材,并联合语文课、班会课等强化学生对战争的理解,体育课则通过模拟情境、创造情境体验战争的艰难不易,真正使游戏有迷人的全程卷入效应。

(五)注重“动作与体能链”设计,发挥游戏的教学功效

动作与体能是游戏最基本的元素,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展示出动作质量与体能水平。儿童阶段是发展基本运动技能的黄金时期,在“游戏链”“情境链”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研究某类项目(主题)游戏所蕴含的动作模式和可开拓的体能空间,并将这些动作与体能根据难易程度融入到游戏中。比如本案例既有多種投掷动作的巩固开发,也有多种体能的拓展,如追踪拦截投掷物的空间判断能力、快速捡回投掷物的奔跑能力、跑投结合的协调能力等,而不只是投掷动作本身的力量、协调等体能。“动作与体能链”也是促使教师在认识儿童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功能价值,使“游戏”发挥更立体的教学功效。

(六)注重“认知与思维链”锻造,发挥游戏的“育智”功能

游戏有“诡秘性、紧张性”特征,关注认知与思维的介入,避免游戏只是单纯的注意力和体力付出。如本案例学生为赢得比赛,不只是投远,还要动脑思考如何才能获胜,如何才能投得更远,投到何处更有利,如何发现对方薄弱区域并集中火力攻击,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把己方优势最大化发挥等。注重“认知与思维链”的锻造,使运动不是被动的模仿重复,而是主动的探索发现。正如认知心理学家所强调的,游戏促进创造力和变通力。

(七)注重“文明与文化链”发展,提升游戏的育人价值

教育的真义在于传承文化、发展文明,体育教育就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游戏中的“文明与文化”,其一通过合作与竞争提升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皮亚杰指出,7~11岁儿童在认知上属于具体运算阶段,主要的游戏类型为“规则性游戏”。有策略的计划和真正的合作是小学阶段规则性游戏的重要构成。本文游戏除了跑快、投远,还涉及团队的排兵布阵,比如让投得不太远的学生在前线投,以免投不过界而损失兵力;比如为了让跑得快的学生弥补或发挥快速捡回“武器”的作用,可让他们对付投得远的学生。如此便有了观察、协商、确认、执行等真正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其二通过角色体验提升文明与文化高度。本案例中学生体验战场上的阵地、武器、指挥官、战士等场景与角色,辅以一定的战争背景音乐,建立角色认同以及英雄情怀、爱国情怀。养成遵守秩序与规则(如听从指挥官的进攻号令)习惯,感受战争不仅靠勇敢,还要靠智慧,强化团队荣誉(如与团队共荣辱,不轻易下火线),不怕劳累,磨砺意志。将革命战士、英雄队伍、体育冠军、残奥冠军等引入游戏中,体现文明与文化高度,使游戏带有自然的教育影响力。

上述游戏设计的七条理路,用图示归纳为如图4,左边为设计结构化游戏前需要遵循的两大类要素,称为顶层意识,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右边为设计结构化游戏实现育人价值最优化需要考虑的“五链”建设,称为实践意识,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

游戏既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游戏的意义,远非“运动”这一维度,其所承载的认知、思维、文明、文化等价值值得大力挖掘,让每一个设计都呈现教学的学理规律,呈现教育的关怀智慧。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荷兰]约翰·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第三版).

[3][美]约翰逊,等,编著,华爱华,郭力平,译校,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价值游戏
游戏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