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

2019-03-22王健宁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概念核心概念辛亥革命

王健宁

[关键词]大概念,核心概念,单元教学,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3-0026-05

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中外历史共24个专题,授课时间为一年。内容多、时间紧,成为教学实施的最大困难。而高中历史新课标首次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既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也为突破当前的教学困境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

一、何为“大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①大概念就是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②朱汉国教授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将核心概念理解为“在掌握具体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

在新版高中历史课标中,必修课程的“教学提示”部分提出“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③由于高中课程的调整,历史课程学时的有限性与庞大而细密的歷史知识之间存在矛盾,高中历史学科内容与初中历史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用少数的核心概念来整合学科内容中零散的概念,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历史学科的知识并建构完整的概念体系,促使学生超越对零散史实的记忆,达成对历史的深层理解。以核心概念统整的形式,通过不同学段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性,逐步加深对概念的深入理解,由此围绕核心概念就形成了一种能力转化的样态。这样的调整使得学生能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而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掌握了这些原理,知识的迁移便容易发生,学生的学科素养也随之发展。

二、历史学科核心概念的提炼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历史概念的种类繁多,涵盖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面对诸多历史概念,怎样判断哪个是核心概念呢?国外学者凯希和莫里斯曾借用“雨伞”的隐喻提出判断核心概念的方法:“想象一下,一把大雨伞下面有一把小雨伞,下面还有一把更小的雨伞。”④由此可见,核心概念具有中心性、结构性的特点。笔者认为提炼历史学科核心概念的途径可以有以下几种:

1.以课程标准的专题为基准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通史体例下,精选24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中国、世界历史的最重要的内容,而每个专题“提炼每个较长时段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各个专题的名称力求突显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①例如,“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据此,可进一步提炼单元的核心概念为“分立与统一”,“思想、革命与制度”。因为上述专题的主旨较好地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所以,以课程标准的专题为基准,进行再加工,即可形成核心概念。

2.以历史本体论知识为导引

核心概念居于学科的中心位置,体现学科结构和学科本质。而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经济、政治、思想,以至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等因素在历史发展]变过程中各自起什么样的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和文化交往关系,以及相应的制度、体制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和]变的?这些都是史学本体论中的根本性问题。②从根本性问题出发,再结合专题的内容,可以提供提炼核心概念的思路。例如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这一专题,唯物史观认为,生活决定意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决定了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③因此,这一专题的核心概念可以提炼为“社会、技术与文明”。

3.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依托

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现实生活,这是由历史认识的产生和形成规律决定的。人们认识过去和推测未来,都是以现在为立足点和启动点的。提炼核心概念时,也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社会与个人关注的问题出发。例如,“全球联系的建立”专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为了更好地理解今日的世界,可以提炼出核心概念“发现与联系”或者“碰撞与交流”。

4.以历史知识的结构为框架

因为核心概念需要统整诸多小概念,呈现出网络状,所以可从历史知识的结构着手,通过概念图,建立概念间的联系,从而确立核心概念。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这一单元,包含“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冷战与国际格局的]变”四课内容。概念间的相互联系见图1,从冷战、两极对抗到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各国间的力量消长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对平衡的世界格局,由此在众多概念中,可以抽取“对抗与平衡”这一核心概念(见图1)。

总之,学科核心概念的确定需要理清所有的相关概念及概念结构,并做超越主题和具体事实的思考。确定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有高度概括性,对历史学科知识起组织作用;(2)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框架;(3)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社会与个人关注的问题相关联;(4)可以被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研究。

三、基于核心概念的历史教学

确定了核心概念后,如何基于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呢?核心概念宽泛抽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而具体史实又过于细密、琐碎,这就需要从教材中遴选出重点内容,然后依次排列:事实位于最底层;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分层放置;然后围绕核心概念设计两到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最后,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由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着手,确定评价的方法,设计学习活动,选择相应的材料。下面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单元为例,展示教学的具体操作。

1.构建概念体系,识别关键问题

本单元的基本史实绝大部分在初中都已学习过了,初中学习侧重于对史实的了解,掌握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多关注的是“点”与“线”,在此基础上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增加从“面”上对历史的认识,更强调长时段、共时性、规律性。“帝制的崩溃和共和政体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了向现代转变的第二阶段”。①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建立新型民族国家,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结构在持续分化,主要反映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但是在转型中,如何调适民族性和现代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既与民族感情相连,又涉及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围绕具有统整性的大概念“革命:嬗变与延续”进行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对近代中国的转型问题有深入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今天的中国。

2.建立单元目标,设计评价方式

在核心概念、重点内容及关键问题确立之后,需要将其转化为单元目标,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具体表现。“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单元目标可以确定为:通过对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对比,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局限性;通过对传统的连续性和变革的突进性的分析,认识到中国向现代转型的曲折与复杂,认识到改造国民性的重要。

怎样判断学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呢?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面对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关注学生是否知道分析的角度,从而判断学生对分析框架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从某一个角度入手,进行逻辑清晰、证据充足的历史解释,从而判断学生对于史实的理解深度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判断的准确程度,依赖于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或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尽可能地获取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资料。另一方面,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判断知识的迁移是否发生。迁移的发生与否,既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与新情境与所学内容的相似程度有关。

根据本单元内容,笔者设计以下情境及问题,用于检测:

新政创造了新的机会来动员学生、知识分子、绅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当辛亥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集体行动推翻清王朝。……“革命前夜”的不满情绪是辛亥革命的一个关键的前提——经济衰退、长江流域的水灾、因财政危机而无饷的士兵、由于朝廷“皇族内阁”的任命和铁路国有化造成的精英阶层的疏远——所有这些加在一起,给清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加以致命的一击。……如同新政本身一样:新政活动所导致的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是进步的,而在社会上是倒退的。

——周锡瑞:《改良与革命

——辛亥革命在两湖》

阅读材料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周锡瑞对“改良与革命”的关系的认识。除了材料所提及的,你認为还有哪些因素引发了革命?

(2)你是否赞同“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是进步的,而在社会上是倒退的”这一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你的观点。

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认识,首先要求学生能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新政与革命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其次,要联系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然后排除材料提及的信息,再从革命者的视角进行回答。这是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力的综合考查。第二问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材料是从政治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需要首先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理解,然后结合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情况,从政治、社会两方面进行剖析并阐释,从而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全面的认识。

3.开发学习活动,选择组织材料

(1)革命:必然与偶然

材料1:1905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论战达到了高潮。要不要“反满”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这次整个论战的中心。通过论战,“反满”—革命—建立共和国,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连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2:把持朝政的满人亲贵,不仅拒绝分权,反而大肆收权,推行铁路国有(收回资源),收回君权,搞皇族内阁(收回并集中行政权),因而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代表士绅和绅商的立宪派,也开罪了地方实力派甚至部分地方官僚。

——张鸣:《新政与辛亥革命

——改革是否必然引发革命?》

材料3:1911年,一系列的因素:经济衰退,自然灾害,由新政引起的不满,打击士兵和学生最厉害的政府开支的削减,对铁路国有化的愤怒,以及立宪运动的跬步不前,所有这些,联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不满现状和丧失前途的气氛。这种不满,最后集矢于中国的最高当局——“满清”王朝。在辛亥年的新的不满心情中,军队革命党人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同样重要的是,所有各阶级的不满,产生了一个普遍信念,那就是,清王朝已临崩溃边缘。

——周锡瑞:《改良与革命

——辛亥革命在两湖》

材料4:10月10日早晨,当瑞澂枪杀了三个革命党人后,在谣诼纷传的时候,新军中的任何一个汉族士兵,特别是在辛亥年年初剪辫子成风时期去掉了发辫的人,都容易相信,豁出去投身革命,比单纯坐待逮捕,危险性更小一些。

——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

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探讨:

①根据材料,指出革命派、立宪派、民众、新军对清政府不满的原因。

②你认为改革必然会导致革命吗?如何解释清政府的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③有人认为,若没有10月10日晚上熊秉坤与军官争执,打响了第一枪,武昌起义就不会发生。所以辛亥革命是个偶然性的事件。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各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革命前消息泄露、熊秉坤的第一枪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革命的趋势却已经形成。要引导学生理解“政权的更迭是社会各方面合力的结果”,需要从社会不同阶层的反应入手,通过阅读史料或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诸多历史细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层不满情绪的由来。然后过渡到第二个问题,这些不满情绪都是由改革带来的吗?进一步分析改良与革命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是关键。最后,再上升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析上,引导学生将前面分析的思路进行整合梳理,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展示,从而达到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全方位的认识。

(2)嬗变:进步与保守

关于辛亥革命的进步意义,经常被固化为几个词:“结束了”“推翻了”“建立了”,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细节去分析。此处可采取对话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立,是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一步。这一步具体指的是什么?中华民国的创立,只是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现代政党政治初步展开,市场经济制度,言论的自由。现代社会的基本架构已经奠立,只要这些成果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就会稳步实现。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大事年表,分析哪些现代社会的原则得以保留?哪些被破坏了?中国在这一时期,尽管有两次复辟,但是共和政体最终被保留下来,这说明什么(君主制在中国彻底退出政治舞台,民主共和思想日渐深入人心,民众的思想解放)?议会制度为何在当时的中国,总被执掌中央政权的北洋军阀所抛弃?在所有这些现象背后,你认为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缺乏民主共识;国内外军事威胁;武力至上;政治文化缺失;经济落后;农民社会;宪法缺陷;道德失败;政治家贪权;帝国瓦解)?①新文化运动是否达到了启迪民智、推动中国向现代转型的作用?为什么?

在师生对话结束后,教师可做深度引领: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都动摇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中国这个转型却进行得异常艰难,因为有外来的侵略和干涉,因为有保守的民族主义,因为有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因为有人情、地域、派系、权谋的人际交往范式,在强大的国家权力和社会民主之间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平衡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重新展开了深刻而又全面的社会变革。

基于“大概念”的歷史教学还处于摸索中,但是围绕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的思路,为解决历史教学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科素养指出了一条可行路径。核心概念的确定将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大概念核心概念辛亥革命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