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府皮影文脉解析

2021-01-07西安培华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西府皮影戏皮影

赵 丽 西安培华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一、西府皮影发展脉络

据史料记载,皮影艺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的关中平原,成熟于唐宋时代,清代至民国初发展到鼎盛。“皮影艺人王庆在清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元年(1662)间就创办了家庭皮影班——‘乐胜班’。”[1]民国时期,西府地区共有皮影戏班300多个,其中宝鸡县54个,凤翔县50个左右,千阳县有30个左右,其他区县多寡不等。

西府地区的陈召贤、马好善、李有才等人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陕西省第一届(1956年)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活动,并分别获得皮影演出、制作奖。1965年春,西府地区文化部门对皮影戏班进行了整顿,从各区县挑选了34人组成戏班,在西府地区巡回演出现代戏。据《陕西省戏剧志·宝鸡市卷》[2]统计,在 20世纪 80年代西府地区有皮影戏班社共219个。

邀请皮影戏班进行演出,成为西府地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麦后打醮、庙会逢集、商家开业、乔迁新居等民俗活动重要的环节。但“皮影戏、社火、庙会等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文化传播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普遍式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皮影演出、皮影制作迅速消退在历史的河岸。究其原因,一方面,皮影作为表演道具的需求锐减,大量皮影戏班子没有了演出,纷纷解散,道具皮影没有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激光雕刻机制作的“机器皮影”价格便宜,且可以大批量重复生产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西府皮影急剧衰落,大多皮影手艺人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劳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部分皮影手工艺人就开始寻找创新之路。例如,2002年刘军虎创办了“西府刘氏皮影工艺厂”,将西路皮影制作推向工艺化和市场化,皮影从演出工具开始作为独立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进行创作,失去了原生态文化场域的西府皮影步履艰难地前行着,但看不到任何复苏的迹象。

二、西府皮影的形态艺术特征

西府皮影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凤翔木板年画、泥塑、马勺等民间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着。无论是人物形态还是着色都高度相似,所不同的是材料、制作技法以及传播载体。

西府皮影造型由三部分组成,即头茬、身段和衬景。头茬是皮影行当对人物头部造型约定俗成的称呼,包括面部、发式和帽饰造型,其造型遵循“五分头、七分饰”的规律,即面部造型为正侧面,发式和帽子为四分之三侧面,甚至还有从正视、后视、顶视等特殊角度进行形态刻画,这与今天西方焦点透视的美学法则是完全不同的,而这正是西府皮影头茬造型艺术的独特特征,也是我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皮影人物与戏曲的角色行当分类有相同之处,即分为生角、旦角、净角、末角、丑角头茬,所不同的是多一类鬼神头茬。鬼神头茬主要是孙悟空、牛魔王、猪八戒等头茬。

西府皮影头茬形态深深烙刻着关中地域文化的特征,造型粗犷、简洁,头茬轮廓造型方直,形体相对东路皮影整体高大一些,东路皮影多为28cm左右,而西府皮影通常为40cm左右。

西府皮影头饰既有直接和脸连成一体的刻法,也有单独造型的头饰。各种角色头茬在精雕细刻脸部细节的同时,十分注重发式和冠、帽、盔、巾造型形式塑造。发式十分多样,女性有高髻、三环髻、反绾髻、螺髻、倭堕髻、椎髻等。“冠有皇帽、凤冠、都督冠、驯马冠等,帽子有王帽、相帽、纱帽、罗帽、学帽、毡帽、红缨帽,盔有高盔、帅盔、霸王盔、太子盔,巾有包巾、硬扎巾、软包巾、员外巾、文武公子巾、丑公子巾。”[3]女性多注重发髻的刻画和装饰,男性则突出须髯以及冠饰的雕刻。

女性头饰有凤冠霞帔、金钗银钏,部分头茬还戴有发箍、耳环,具有西府皮影特征的头部装饰是在旦角的头上雕刻各种动植物,如飞燕、奔跑的小鹿、蝴蝶、梅花、荷花等。男性头茬多有髭髯和胡须,文官头戴官帽,武将戴头盔,插靠旗、翎毛。

在形态上,当下作为手工艺品的皮影,在头茬的造型上也摆脱了正侧面头部特征的形象,出现了正面、四分之三侧面等各种角度的人物形象,这明显是传统皮影人物形象刻画受其他姊妹艺术形式如剪纸、年画以及西方美术影响所导致的。甚至直接将皮影人物刻制成门神,头茬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与身段和衬景作为一幅绘画进行创作的。作为手工艺的皮影放大了道具皮影作品的尺寸,使皮影人物造型更加宏大,如同绘画、雕刻作品一样独立存在。

三、西府皮影的色彩特征

西府皮影的色彩总体以高明度、高纯度的颜色为主,在给皮影上色时很少用间色,也就是说,色彩少调和,如红、绿、黄、黑、白,对应传统的五色观,皮影造型中的颜色运用乡土气息浓郁,对于戏曲典型人物的色彩也是程式化的,如黑脸包公、红脸关公、白脸曹操等。当下,作为手工艺品的西府皮影使用的颜料色最具特色的是黑色和亚麻色(皮革原色),采用亚麻色制作各种体量的皮影式的工艺品是因为今天多采用化工颜料,较易脱色。

四、西府皮影程式化与图案化的特点

(一)西府皮影造型程式化

皮影艺人在设计制作皮影人物图像时,用程式化的图像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各类人物脸谱化,并且世代传承。对于西府皮影人物神态而言,小生俊秀,老生稳重、练达,文生多用平眉、嘴巴与鼻子小而尖来表现其儒雅的一面,武生、将帅常用立眉、额头前突、豹眼、黑脸或红脸来表现其英武雄阔的特点;正旦端庄贤淑,小旦妩媚,武旦英姿飒爽,温婉淑良的女性通常刻制成细眉、凤眼、口小、鼻尖的形象,反之则塑造成浓眉、凸眼、唇厚、口大的样式,旦角十分讲究鬓角、发型、头饰的造型,净角以虎眼造型凸显其凶猛、粗犷的人物性格特征,丑角则采用坠眼来展示其幽默滑稽的特点[4]。

(二)西府皮影造型装饰语言的图案化

从图案学的角度而言,西府皮影头茬雕刻艺术是对传统图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其在发式上或额头上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皮影头茬上的装饰图案也采用了传统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手法,主要分为植物、几何和动物图案三大类,植物图案大多以花卉为主,有石榴、梅花、莲花等。制作者有时在净角的脸谱上也会勾勒花卉的图形来丰富点缀。

五、西府皮影独具特色的制作技法

西府皮影制作以推刀雕刻为主,推刀雕刻是指手握刻刀悬腕,推动刀口沿着用“纸样”拓印在皮张上的线进行雕刻,皮张固定不动;推皮雕刻则是将刀尖按图扎牢固定不动,用手推动皮张进行雕刻的技法。其同时结合使用悬刀、阳雕(去线留皮)、阴镂(去皮留线)、明暗凿纹等技法,线条流畅,外轮廓形态简练、概括,头茬面部及头饰多用镂空的点、线、面刻画细节装饰。阳雕与镂空的部分、直线与曲线之间错落有致,通过线条粗细、长短、形态(如放射状的线、水波纹线、卷草形的线、十字交叉席纹状的线、螺纹线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西府皮影的刀工。例如,净角头茬多刻放射状的线条,丑角则采用大刀阔斧的粗线条,搭配柔巧的花纹图案,形成角色强烈的戏剧冲突的喜感。

常规的刀具除了冲刀、平刀、尖刀、凿刀、斜刀、弯刀等雕刻刀外,所用刀具最具特色的有雪刀、万字、星眼、人字、梅花、十字、松针形刀,每种刀具对应刻制相应的图案,如雪花纹、万字纹、福寿纹等。 西府刀具长20cm左右,尖刀主要是用来刻直线或大弯,刀口为半圆形,刀尖更有力;华县皮影为推刀,长度为10cm左右。

西府皮影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以口传心授的传播和继承方式,在今天多元文化形态之下已然不现实,需要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嫁接在传统皮影文化上,在传统艺人的坚守之下,需要新生力量的推动。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和传播西府皮影,将西府皮影头茬分成首饰、五官和装饰纹样(图案)等类别来建立数据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西府皮影在数字媒介渠道中实现融合和流动,深度挖掘西府皮影的艺术特征,探索出适合其现代化文脉传播的路径与形式。

猜你喜欢

西府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以宿州市灵璧县皮影戏为例
我眼中的缤纷世界
我爱西府海棠
皮影戏
月光皮影
不老的皮影
西府海棠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