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1-01-06陶媛婷

客联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陶媛婷

摘 要:课程思政可以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同步提升,强化了高校课程教育的育人价值。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评价机制方面的现实实施困境,而造成该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领导层面对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引领作用的不重视、教师的育人认知缺位与人文积累不足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所以必须改变高校领导层面以及教师层面对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态度,重构教师评价机制,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践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而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可以实现在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指导意见,以促进高校人才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直接冲击着高校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但高校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部分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导致其丧失奋发向上的斗志,或者出现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所以,作为承担立德树人重任的各大高校,要尤其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且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高校需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与育人协同功能。而课程思政就是高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步达成的较优选择。高校的专业课程本身具有育人的价值,将思政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则可以依托专业课程载体,无形中实现对学生价值的引领,同时达到对学生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目标。因为传统的课程教学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理解、吸收并掌握知识,然后正确应用知识发挥其价值,而课程思政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外涵盖正确价值观念、道德情感选择等方面,让学生有感情的掌握所学知识,正确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而不是用所学知识危害社会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课程思政可以同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道德的提升,增加了课程教育本身的育人价值。

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现的困境

受当今社会激烈竞争压力的影响,高校的课程教学偏重传授学生快速取得成效的知识或者技能,尽管这种教学方式之下,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都得以实现,但是却失去了对学生价值塑造的应有关注,使得高校课程难以实现育人价值,而只有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技能提升三者融为一体才是课程育人的应有之意。

(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后被预期达到的效果,一切的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目标具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知识、技能与价值塑造。目前对高校教师如何在教学目标中确定这三者的比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现实的结果却是教学设计中普遍过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吸收程度与实践技能的获得情况,几乎没有体现对学生价值塑造目标的应有关注,教学活动的核心仅仅是实现教师向学生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并不关注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态度与情感方面。

(二)教学内容方面

当前,国家尽管高度重視课程思政问题,也相继发布与课程思政推广和施行相关的文件,希望高校重视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各个高校虽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要求专业课程任课实现全课程育人。不过,各个任课老师短时间内也难以很好消化吸收并有效实现课程思政,又不得不应付学院与学校的要求,出现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的现象,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是课程与思政相分离,违背了国家课程思政的育人初心。比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穿插的情况,讲几次专业课,穿插一次思政课,思政元素与课程教育完全不相关,只是直白的完成学校的思政规定。也有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出现明显的模仿痕迹,参照部分课程思政师范学校或者专业的教学设计,完全照搬照抄,与本校的教学实际相脱离。

(三)教学方法方面

课程思政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课程思政还承担了价值塑造的功能,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目标。那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有所差异。课程思政不能强制性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达到要求的情感态度或者价值观念标准,而是一个持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当前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除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之外,在课时安排、教学形式等方面与传统课程教学并无明显的差异,导致学生价值塑造仅仅在有限的上课时间被期待实现,与育人规律不相符合。

(四)教师评价机制方面

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的考核机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程思政投入与表现。目前各高校对教师的衡量均集中在科研成果、学科竞赛以及荣誉奖项等主要方面,科研业绩更是决定性的衡量指标,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育人成效等育人价值方面的有效衡量。并且,在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上,重数量轻质量,急功近利而忽视可持续的发展与产出,导致教师迫于升职加薪等压力,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失去育人应有的耐心。

三、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现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领导缺乏育人引领观念

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理念,在初始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困难与阻碍,这也是历来的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主要的内部原因在于高校的领导层面缺乏对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意识转变与行动推进迟缓。课程思政关注的重点是人的价值塑造问题,而这一问题难以短期解决,从领导的角度来看,既然过程漫长难以在任职期间取得可视化的绩效,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于关注该问题。所以,课程思政本身就缺乏高层重视。

(二)教师育人认知缺位与人文积累不足

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缺乏正确的认识,也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推进进程。部分教师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传授学生课本知识并掌握专业技能,至于思想层面的价值塑造问题不在自身职责范围之内;也有部分教师关注自身绩效评价方面,认为育人成效难以子啊短期内见效,无益于个人发展,逐渐淡化自身担负的育人职责。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积极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人文积累不足。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娴熟地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念融为一体并有效传递给学生,而这对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是一项极高的考验。但是当前高校大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基本集中于专业知识,平时也由于工作繁忙、科研压力繁重等原因,缺少对哲学、人文科学的充分摄取,知识储备与能力的限制直接影響了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缺失

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活动中的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推进面临的最严峻问题就是缺乏对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有效评估机制。高校现有的评估机制着重考核教师教学科研业绩、课时数量等可量化指标,对于道德要求以及育人价值方面几乎很少涉及,只要教师不出现教学事故,没有败坏师德师风,那就不会影响教师考核。即使有道德方面的考核,更多也是形式化考核,考不考核一个样,难以对教师产生严重的利益影响,那么,教师自然也就不愿意将更多精力落在不见成效或者指标占比不大的方面。

四、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

(一)转变领导与教师观念

领导层面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课程观思政的推进过程中的领导作用。领导的价值导向则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选择。在领导观念转变之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引领与转化,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意识培养、课程思政经验介绍等讲座或专题学习,促进教师传统课程教学观念的革新。

(二)重构教师考核体系

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积极性,才能有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以必须重构当前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细化教学评分标准时要兼顾专业只是传授与育人价值实现两个方面;在教学督导评价中增加思政教育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成效等方面;在学生评价指标方面,增加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传授、品德行为教育等育人价值方面的评价,实现以评促教。另外,从物质层面对获得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研究项目等荣誉的予以物质奖励,激发学院、教师推动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考核体系的改变也直接有助于教师工作重点的转变,教师不再只专注于科研业绩等考核,在新的考核标准之下,教师可能有更多时间精力提升自我人文素养以更好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为内在需要而自我提升能力,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滨,李兵,张志维.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价值与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02):77-81.

[2]李慧玲,孟亚.课程思政:回归“铸魂育人”价值本源[J].理论导刊,2020(10):114-119.

[3]赵岩,周伟.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4):80-81.

[4]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28-132.

[5]李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育人路径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6):177-179.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实践路径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