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台化供应链金融:动力因素、运行机理与发展建议

2021-01-06朱艳静冯林

海南金融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朱艳静 冯林

摘   要:当前供应链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平台化特征,在巩固和壮大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以及缓解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传统供应链金融面临中心化困局、核心企业巩固壮大产业链的诉求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助推,是供应链金融平台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本文通过两家大型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案例发现,产业生态平台支撑、业务模式的场景化和金融科技手段赋能,是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的典型特征,开放共享的平台生态和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极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交易成本和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效运行的内在机理。针对当前供应链核心企业业务版块一体化程度不高、核心企业及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滞后、专业人才缺乏及运营团队实力不足的问题,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推进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平台;动力因素;运行机理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12.006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9031(2021)12-0042-07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依托与上下游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的一种服务模式。相对于银行信贷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具有抵押担保门槛低、资金闭环性好等优势,被认为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手段。但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也面临核心企业信用不足、外部融资困难、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单纯依托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还面临核心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主导权博弈问题。尽管一些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运行,但单纯的线上化运行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之外,并未在本质上改变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和底层逻辑,在巩固壮大产业链、缓解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方面的服务边界有限。

近年来,一些供应链核心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平台化特征。那么,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什么?其典型的运行模式、核心特征及其巩固壮大产业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实践中供应链金融平台化的发展趋势,从理论层面概括提炼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特征,分析其有效运行的理论机理,对于理解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加快传统供应链金融平台化转型具有指导意义。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发展的动力因素,然后以山东省两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例,概括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特征并分析其有效性机理,在分析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发展障碍因素的基础上,从核心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加快供应链金融平台化的对策建议。

二、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传统供应链金融面临中心化困局

传统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核心企业主导和商业银行主导两种模式。但两种模式在业务规模和运营效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均面临“天花板”效应,其融资服务功能和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首先,核心企业主导模式相较于传统银行融资服务具有融资门槛低、资金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商业信用的本质决定了其融资服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受到核心企业的资金规模和信用水平制约,如果没有外部融资的支持,其融资服务能力便无法进一步扩张。其次,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破除了核心企业主导模式面临的信用规模上限,但银行、核心企业与融资企业三方的利益博弈也降低了供应链金融交易效率和融资服务能力。此外,上述两种模式均为中心化模式,主导权背后往往对应着更大的谈判优势和利益空间,其无法实现参与主体间价值的共创和共享。尽管上述两种模式通过线上化运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但无论其服务生态的扩张空间,抑或是融资服务功能均十分有限。

(二)核心企业巩固壮大产业链的诉求

随着经济中各类产业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往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过渡到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进而升级为产业生态之间的竞争。核心企业竞争阶段,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生产管理流程的再造等。从供应链视角看,核心企业能否与上下游企业达成密切的协作关系,通过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最大化供应链价值进而巩固和壮大供应链,是提高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降低上下游企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也是巩固壮大产业链的有效手段。共享经济理念下,强调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价值共创共享,是产业生态竞争阶段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依托产业生态平台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克服以核心企业或银行为中心的传统供应链面临的短板,拓宽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边界、提高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能力,最终巩固和增强整个产业生态的竞争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助推

当前以高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重塑了产业链的组织架构,催生了产业生态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核心企业可以实现所有生产经营信息在云端的整合,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供高效、精准的决策支持。与此同时,核心企业还可以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接入平台,极大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协作水平。在供应链数字化和平台化基础上,核心企业可以将整个产业生态的资金链条数字化,形成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借助产业生态平台的交易场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供应链金融运营主体能够洞察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需求并完成对上下游企业的信用状况评价,以线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三、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特征及运行机理

(一)供应链金融平台化的典型案例

1.M钢铁集团“SX”供应链金融平台①

M钢铁集团是山东省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其“SX”供应链金融平台由集团旗下的金融控股子公司打造,主要依托该集团钢铁产业链,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结算和融资等服务。在“SX”平台及其供应链金融业务上线之前,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M钢铁集团已经步入了数字化转型的轨道。其通过搭建涵盖云办公、云营销、云交易、云结算的“云模式”,完成了交易、物流、金融等数据的纵向连接,形成了涵盖产业链上下游行业企业的数字化钢铁产业生态圈。

“SX”平台上线后,一方面接入母公司所属的主要钢铁企业,另一方面吸引省内多家银行金融机构入驻,并借助阿里云、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安心签等第三方机构搭建金融科技底层技术框架,最终形成了开放共享的线上供应链服务生态平台。以此为基础,“SX”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通过应收账款债权转让、资产证券化发行等形式为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利用线上智能审批和在线合同签约工具提高交易效率。自2019年8月正式运营至2021年9月,“SX”平台累计交易规模已超80.76亿元,其融资额度覆盖千元至千万元级别,融资审批时长控制在1~2天内,最快可实现当日申请当日放款,有效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融资慢的问题②。

2.TY建设集团“TZ网”供应链金融平台③

“TZ网”供应链金融平台由TY建设集团投资建设,围绕“一家专为建筑产业提供数字服务的科技平台”的定位。该平台依托TY建设集团这一大型民营企业的建筑产业链,为TY建设集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包括线上招投标、线上采购、履约管理、劳务管理在内的一系列供应链服务,并依托供应链场景提供包括线上票据支付、商票融资、票据贴现、融资担保、建筑领域相关保险投保在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中融资服务产品“E信通”通过核心企业以电子方式确认及承诺对供应商的应付账款来帮助供应商盘活应收账款,获取融资支持。“E融通”通过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关系,根据上下游客户对资金需求的不同,以及对融资方式的接受程度,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服务。“应急宝”则定位于小额短贷服务。“E融宝”主要根据供货商在TY集团的应收账款核定可贷款额度,在无需担保措施的情况下为供货商提供高效的资金支持。

为提供便捷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TZ网”平台生态中包括了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蓝海银行三家互联网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十几家传统商业银行,接入了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机构,还有阿里云、广联达、e签宝、中税网、派可数据等为其提供云存储、产业大数据、电子合约、税务大数据等技术支持。“TZ网”平台自2015年成立以来,入驻供应商达到18.02万家,在线工程达到1500个,累计现金交易额达到55.36亿元,融资金额7.88亿元。

(二)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特征

通过两家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案例可以发现,虽然它们基于不同的产业链打造,其母公司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但从其产生基础、价值理念和技术手段来看,他们还具有一系列共同的核心特征。

一是产业生态平台支撑。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搭建的产业生态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平台化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传统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特征。产业生态平台中的供应链交易和金融交易不再以核心企业或商业银行为主导,而是开放共享的多边交易格局。因为,供应链金融平台的运行不再单纯依赖核心企业自身的信用,而是依托整个产业生态中的客户、场景及大数据等资源,其参与主体除核心企业外,还包括商业银行、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供应商,以及云存储、征信、第三方支付、电子合约等底层技术供应商。开放的线上平台以其便捷性、低成本的优势汇聚大量上下游企业入驻,同时吸引诸多服务供应商参与,通过开展差异化的竞争,核心企业与各类金融服务供应商可以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多边交易机制,平台化供应链金融摆脱了核心企业或商业银行中心化的束缚,使整个生态平台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因此,相对单一的产业链基础上的传统供应链金融来说,平台化供应链金融无论客户数量、服务内容还是服务质量,都具有显著优势。

二是业务模式的场景化。传统供应链金融是将金融服务嵌入供应链,通过将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匹配整合,实现资金的闭环运行与信用风险防控。而平台化的供应链金融在传承供应链金融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借助产业生态平台中的交易场景重塑了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首先,产业生态平台的多边交易特征为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更多的服务场景,供应链平台则可以基于各类场景,以及场景中的交易大数据,高效触达客户、洞察客户需求、设计并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其次,平台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不再单纯依靠供应链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客户甄别与辅助决策,整个产业生态平台中所有多边交易链条上的交易信息均可用于客户甄别及辅助决策,因而相较传统供应链金融具有更大的信息优势。最后,平台化供应鏈金融能够形成对客户道德风险更强的可置信威胁,客户的违约行为将以失去整个产业生态平台的交易资格为代价,而产业生态平台越发达,这种可置信威胁就越有效。

三是金融科技手段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是平台化供应链金融有别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第三个核心特征。首先,供应链金融平台以产业生态平台沉淀的大数据为基础,为客户需求挖掘、产品及服务模式设计、客户评价和风险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包括客户申请服务、供需匹配和客户推送、客户交易信息和征信信息抓取校验在内,整个决策链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最后,以区块链技术为内核的电子签章、智能合约则普遍应用于产业链和金融服务交易信息确认当中。综上所述,平台化供应链金融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其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准确性、安全性以及智能化程度相较于传统供应链金融得到大幅提升。

(三)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的有效性机理

平台化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行,是因为产业生态平台和金融科技手段极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和风险。一是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平台极大降低了供应链运行的交易成本,能够吸引海量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尤其是产业链相关的中小微企业入驻。各类企业的真实交易活动被平台自动记录后,沉淀形成交易大数据。依托产业生态平台的交易场景,供应链金融运营主体得以用极低的成本触达客户并获取客户真实交易信息,降低自身获客成本和信息成本。二是借助产业生态平台的交易大数据,供应链金融运营主体可以掌握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甄别出其中的低风险客户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自身面临的逆向选择风险。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运营主体还可以借助产业生态平台控制客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对客户违约的可置信威胁,降低了自身面临的道德风险。三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以实现批量化的自动交易和风险监测,极大降低人工成本和经营风险。四是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应对客户数量增长带来的边际成本上升难题,供应链金融运营主体能够以近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拓展服务边界,向海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四、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发展的障碍因素

尽管供应链金融向平台化发展已经成为实践中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供应链核心企业尚未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企业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沿袭着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平台化转型仍面临以下因素的制约。

(一)核心企业业务版块一体化程度不高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首先打通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板块和权属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而构建产业生态平台,还需要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高度一体化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传输或交易渠道。否则,无论产业生态平台的搭建,抑或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条件。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通常经营规模较大,普遍存在管理体系复杂、业务版块多元、权属企业众多等特点,在经营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整合方面存在重重困难。

(二)核心企业及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滞后

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内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供应链较长、上下游企业众多,更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产业,大多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轻工业等传统产业当中。相对于新兴产业,上述行业及企业的数字化水平明显滞后。此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集团各权属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信息、产业链上的交易信息,均无法转化为平台化供应链金融所需的大数据资源。

(三)专业人才缺乏和运营团队实力不足

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或推进供应链金融向平台化转型,对核心企业人才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团队需要聚合掌握产业运作规律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深谙核心企业管理架构的经营管理人才、了解金融产品与业务运行规则的金融人才、熟悉数字金融运行规律和技术手段的金融科技人才,尤其是具备两种及以上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对于绝大多数供应链核心企业来说,内部的人才培养和转化耗时耗力,外部引进又面临市场整体人才供需失衡的制约,因而其不同程度地面临专业人才缺乏和运营团队实力不足的问题。

五、加快供应链金融平台化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层面

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供应链核心企业应加快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流程再造,打破企业内部各业务版块和权属公司之间的信息孤岛,建立集中统一的云端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产业生态平台和供应链金融平台的搭建奠定基础。

二是打造价值共享的产业生态。在数字化转型基础上,供应链核心企业应遵循共享经济理念,依托产业链核心地位构建开放、共享产业生态平台。通过吸纳上下游企业和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产业生态平台,提升供应链价值、降低供应链运行成本,为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发展奠定生态、客户和数据基础。

三是培育和引进专业人才团队。核心企业应以自身产业人才、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团队为基础,培育一支既熟悉产业运行规律,又了解企业和供应链运营管理规律,能够结合企業生产和供应链运行场景设计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专业人才团队。此外,核心企业应以市场化手段和有竞争力的薪资,积极引进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金融管理所需的关键核心人才。

四是对于综合实力较强,在专业技术和人才团队储备相对充分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应当立足自身优势,主动顺应产业生态化集聚和供应链金融平台化趋势,开启数字化转型进程并搭建产业生态平台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而引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商,获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此拉动或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生态平台构建,对于综合实力有限、专业技术和人才团队不足的核心企业来说,亦是一种高效的选项。

(二)政府层面

当前我国经济中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而传统产业的供应链都比较长,且大型企业比较多,因此推动传统产业中的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加快发展平台化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着力点。

一是政策引导。引导供应链核心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中的大型核心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或升级供应链金融平台。一方面,通过建立供应链金融企业白名单、实施财政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引导企业加快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向平台化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供应链金融交流对接机制,帮助核心企业、商业银行和科技企业开展多方沟通对接,支持成熟的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扩大服务范围,为技术不足的核心企业提供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服务。

二是加强监管。在积极引导供应链金融平台化发展的同时,政府还应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资金安全和经营合规性监管,结合平台化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特征及运行规律创新监管手段,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帮助核心企业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同时,避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外溢。加强反垄断监管,避免核心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垄断地位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加强供应链金融平台消费者保护,尤其是做好供应链金融平台客户信息安全性监管,避免核心企业及其技术供应商违规获取、滥用和泄露客户信息。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194-206.

[2]宋华.数字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7):17-24.

[3]周洲.我国平台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问题研究[J].海南金融,2021(6):72-76+87.

[4]宋华,卢强.产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如何助力中小企业融资——一个多案例对比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2):47-58.

[5]张敬峰,周守华.产业共生、金融生态与供应链金融[J].金融论坛,2013(8):69-74.

[6]颜浩龙,郑哲文.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4):27-32.

[7]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5-13.

[8]宋华.基于产业生态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6(12):85-91.

[9]景峻,冯林,宋晓丽.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理论分析与案例实证[J].金融发展研究,2021(2):80-87.

[10]宋华,卢强.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创捷公司案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7(5):172-192.

[11]贺新然,贺根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J].海南金融,2021(1):22-28+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于产业生态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有效运作模式研究”(JNSK20C48)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0-12

作者简介:朱艳静(198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冯    林(1982-),男,山东滨州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面临的风控困境及法律对策研究
P2P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研究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