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 促进概念建构

2021-01-05马丽娜

考试周刊 2021年94期
关键词:有效性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业已融入中小学教学当中。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概念的主要特点,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探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策略,为促进概念建构、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探究数学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概念建构;有效性策略

一、 探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必要性研究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历程的关键起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等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仍然依赖直观形象思维来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面对相对比较复杂的数学概念时,小学生往往容易陷入理解的困境,并且时常因为知识的枯燥和难懂而分散注意力,甚至对数学概念产生抵触情绪。

然而,数学概念是小学生了解和认知数学的“敲门砖”,如果不能扎实认识数学概念,并在具体的数学知识中运用数学概念,学生的数学根基就难以牢固,从而给学生当前及未来的数学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着力探寻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促进学生的概念建构,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激发兴趣、提升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促进概念建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索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看,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寻,符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长实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领域就是要以生为本,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营造学生主导的教学氛围,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机械地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不是盲目地对已有知识进行记忆,其本质是构建认知结构,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并将其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和融合,从而逐渐构建出该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与理论架构。因此,通过有效性策略探寻出小学数学概念建构的方式方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可以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身学习和理解的知识体系与概念架构,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切实提升。

二、 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主观重视不够

由于小学数学的概念比较复杂和抽象,许多小学生智力发育还不够成熟,对于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而教师出于课堂效率等考虑,往往不愿意在数学概念等方面花费过多时间,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数学知识的讲解和应用上。教师对于数学概念的不重视,不可避免地对学生的重视程度造成影响,加上许多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使得小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概念一知半解,不利于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与领会。

(二)教学理念陈旧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习惯于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概念和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存在“重运用轻概念”的思想,使得不少学生虽然快速记住了相关的数学概念,但对于该数学概念的根本意义并不了解。从教学实践看,一些学生虽然知道数学概念的具体含义,也能够在应用试题中加以运用,但不懂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数学学习的延伸性和拓展性不够。

(三)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包括教育教学活动都在探索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但在数学概念教学方面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口头讲述方式,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概念讲解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对抽象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即使反复进行口头解释也难以获得学生的理解,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三、 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对于学生正确和灵活运用计算、推理、判断等数学技巧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学生了解、掌握并逐渐领悟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的重要保障。然而,数学概念的抽象性特征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对此,文章根据小学数学人教版的教材内容,探寻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从而为改进和提高教学质效、促进学生概念建构提供参考。

(一)探寻数学概念的多元化教学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是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阻碍。对此,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数学概念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更准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图画呈现法。图画式教学方法是应对具体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需求之間差异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成为具体直观的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概念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认清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观察课本上的机器人图画,指出该机器人共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以及这些图形之间的相似与相异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图形按照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类,引出圆形、方形等数学概念,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基本图形的特点和本质,从而形成方、圆、三角等图形的概念架构。

又如文字呈现法。数学概念往往是数学知识与规律的精华浓缩,用词十分简练,能够很好地概括某个具体的数学知识或者数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经常只能记住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此,教师可以对相关数学概念进行拓展,特别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专业名词进行阐释,使学生能够明白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定义。比如,在三年级下册《面积》一课教学时,教师虽然可以通过绘画画出图形的方式,让学生明白面积指的是什么,但也可以对面积的概念及意义进行阐释,说明“面积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图形表面的大小,是对表面范围的一种比较和描述”。通过文字与图形的有机结合,可以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明白相关的数学概念,从而逐渐形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探寻数学概念的生活化教学

数学特别是小学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函数知识与超市购物、几何知识与自然观察等,将生活融入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直观地了解数学概念,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寓于生活的理念,从而在生活中不断挖掘数学概念,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与概念架构。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引导学生在相对熟悉的知识氛围中学习和成长,使学生在课内甚至课外主动探究数学概念的存在和价值,从而促进概念的有效建构。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卷尺、皮尺等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对书本、铅笔甚至书桌、黑板等进行测量,在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长度计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领悟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用途。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场景模拟,更重要的是将数学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领悟数学。例如,教师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回家后选择家中的床、桌椅、茶几或者其他家具,分析判断它们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并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进行相应的测量,然后在课堂上与同桌进行数据和图形交换,再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绘画出对方家具的形状,看看结果与真实的家具是否相符,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常识的深度融合,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热情。

(三)探寻数学概念的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技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方式,将复杂多变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几何学知识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组成。例如,在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PPT或者动画软件展示出几何图形或者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画面,让学生观察图形中的角在哪里,以及角的大小、边长等情况,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相关功能對几何图形或图画进行分割调整,让学生观察到角的定点、边等细节,还可以采取动态视图的方式展示角度的张开与闭合,使学生对角的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

当前,线上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教学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得到迅猛发展。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也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约束,尝试将数学教学特别是概念教学由线下课堂搬到线上平台,通过视频教学或者直播教学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策略运用,引导学生自行运用教学平台和相关教学软件进行操作,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可视转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概念建构。

(四)探寻数学概念的系统化教学

小学数学虽然划分为代数、几何两大类别,并且各类别之间还细分成若干小类,但数学学科的本质决定了各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要探寻数学概念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数学概念的系统关系,从而构建科学、全面的数学概念网络,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知识体系与规律。

例如,在分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僵化地按照教材布局进行孤立地教学,而要结合不同年级阶段的分数教学需求,对分数、分数性质、分数计算、分数规律等概念进行系统化解读,使小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对以后的分数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并在不断地学习和深化了解中构建相对完整的概念体系,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串联与融合。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进行剖析,以及促进概念建构的有效性策略探寻,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学质效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充分引导,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结合数学概念特点呈现独特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巧等方式,切实降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度,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宋运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融合优秀教师课例的探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0(20):41-45.

[2]陈静安,易文辉,孟胜奇.聚焦数学抽象素养的教材案例研究:数学概念界定的视角[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40(1):46-52.

[3]曹志国.凸显比较价值,促进概念建构: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7(12):87-88.

[4]张映辉,谢卫军.小学生数学概念建构能力的培养策略[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2):79-82.

[5]曹世锡,谢长虹.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尝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S1):115-117.

作者简介:马丽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市松山区第二十一小学。

猜你喜欢

有效性策略核心素养
解析小学四年级英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