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究

2021-01-05任丽娜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文化

□任丽娜 史 敏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也是继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重点的转移,再加上在2021年年初,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替换成“国家乡村振兴局”的举措,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从2015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涉及乡村旅游的相关内容,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再次成为焦点[1]。受近两年疫情影响,城乡居民被抑制的旅游需求将持续释放,游客对于节奏慢、周期短、距离近的乡村越来越青睐,因此本地游与周边游最先崛起。目前,乡村旅游已超越农家乐的形式,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逐渐向多样化、融合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通过大数据推演预测,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10年以上,预计到2025年,年度旅游人次将达到近30亿次。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十四五”时期,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大众旅游的重要业态,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历经近40年发展,乡村旅游所承载意义越来越清晰,其内涵也愈发明确,乡村旅游已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扶贫、乡村文化传承以及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重要抓手。

随着中国“大乡村旅游时代”的开启,以绿水青山、田园景象、乡土文化、农耕文明等农村资源为依托, 以集镇村庄、山野水乡为空间,以特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以环境有保障、村落有内容、农居有体验为特征,综合运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家餐饮、养老养生、感受农业、传统手工业等多种服务业途径,旨在发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型旅游形式,成为支撑地区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动力和活力[2]。当今时期,发展乡村旅游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根据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源具有特色、风貌保存完整、交通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基础良好的乡村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具体而言,尤其是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民居、传统手工技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丰富的内涵。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当今消费群体的需求,把握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方可走上乡村旅游的快车道,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一)生态+文化模式

在城市加快发展的当下,大城市生活的居民长期处在压力大、节奏快的情况中,致使人们会存有亲近自然、远离城市,想要慢下来享受生活的想法,而对于压力较少、节奏缓慢,甚至还留存“日落而息、日出而作”节奏的乡村来说,能很好的满足城市中的人们想要远离城市的喧嚣、接近自然的需求,因此存有大部分乡村区域特别是贴近大城市的独具特色、生态状况完好的乡村以及郊区,近几年在乡村旅游领域中得以朝着迅速蓬勃的趋势发展着。

探索“生态+文化”的模式是遵循乡村振兴规划的主要体现,因此为了将这一模式呈现出更好的状态,需对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资源深入探寻,在依靠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使人文资源更好地得以体现,创设出独具地区特色的资源类别项目;在乡村旅游活动设置的过程中,需与地方民俗、民风相融合,继而将其背后存有的人文资源得以体现出来,设计出文化娱乐、游玩、民俗为一体的体验式活动;在旅游主题的甄别中,需将时代特性与地区传承性相融合,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出赋予时代精神、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的主题性旅游,使旅游者的身心都处在“跨时空”的体验中,进一步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例如现今存有很多地区开展了农家乐、果蔬采摘、渔家乐等形式的活动,都是较为成功的[3]。都为游客营造出了乡村旅游浓厚的文化气息氛围,为旅游者构建、提供一个“满心欢喜、流连忘返”的乡村旅游环境。

(二)农耕体验+农家乐模式

开发任意一个旅游项目,都需秉持着与当地传统文化特征相融合的准则开展,以此才能区别于固有的一些旅游项目,使得乡村独具特色和差异化,衬托乡村更具生命力,继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游玩,从而开展休闲、旅游等一系列活动。在乡村区域内开展乡村旅游项目,毫无疑问其中心主题需主打乡村特征以及传统文化,切记不可过多的借鉴城市风貌以及一些旅游名胜景点等旅游项目开发的方式。

乡村既标志着农耕文明,与城市现代工业风予以区别,还是解城市人民相思之愁的重要存在,因此当涉及到开发乡村旅游和旅游项目方案设计等,需围绕乡村特征文化开展。比如在得以体现农耕文明的体验地点中,就可开展“干农家活、住农家屋、体农家俗”等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在自身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当地原汁原味的独具价值属性的农耕文明[4];但若是作为主打寄托乡愁思绪的体验地点来说,其旅游项目应从“重温儿时体验”“找寻孩童记忆”等主题出发,并开展适宜的设计与开发。比如现存的乡村旅游体验地所展现的手摇纺车、传统农耕用具、水车等就将乡村农耕价值属性文化得以展现在旅游者面前;还有一些设施则把人们所处记忆深处儿时玩闹的场景再复原展现出来等,这些都是在与乡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共相结合,所开发的旅游项目。由于这一系列活动、项目的开发,将乡村特色更好的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一解旅游者的思乡之情,体验到与城市蕴含特征不同的差异化文化,因此收获了市场上的一致好评,取得的成功也是巨大的。

(三)古村镇+传承模式

就大城市的居民而言,乡村的饮食文化、节庆文化、历史文化等都是乡村资源文化,可满足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需求。另外,乡村中保存着的大量古村镇,是乡村建筑的标志性“活化石”。因此,可对这一地域类别的景观保留、修缮,并对其加以改造,继而为乡村旅游提供服务,可将其建成乡村类别的博物馆,将其变为一个承载乡愁、供游客游览的聚集地。另外,古村镇的存在已成为传承、弘扬以及保存传统风俗的最佳场所,将古村镇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可促使其呈现出更为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找到记忆深处的乡愁气息,并且更为享受田园的别样风光。

(四)景区+农家模式

旅游是人与人通过文化产生交流的一种途径,即旅游者与旅游场所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等互动的双向模式,因此无论营造出多么完善的旅游环境,项目方案设计多么独具特色以及巧妙,最终还会落到旅游目的地的工作人员、居民的接待旅游者的模式化服务中来。若将人与人产生的互动摒弃掉,拥有多好的环境设施、项目载体都是空谈,会使其变成一个无法展现其蕴含内在价值,只作为摆设的花架子。

从顾客角度出发,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促使乡村旅游模式化服务得到更多借鉴:如乡村内居民通过日常生活真实场景、劳动生产模式、生活整体节奏展现在旅游者眼前,而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则依照乡村中风俗给予旅游者独具特色的模式接待,指引旅游者参与到农村节庆、农事、民俗等具象的文化活动中或让其直接到生产场景中进行实践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旅游者切实感受到农村文化主要特色;让乡村旅游目的地周围农民带领旅游者加入到农村生产作业中,而不是去往已设置好的程式、表演、商业化模拟氛围中体验,使旅游者真真切切的对乡村文化进行体验,而不是为了与旅游者想法附和、贴切迎合进行旅游模式化下的体验……总之,需在服务旅游者的村民与工作人员努力下,为旅游者带来全方位体验乡村特色文化的接待服务。

(五)农庄+游购模式

在乡村旅游规模逐步扩建的过程中,农庄中的一些具有创意特性的乡村农产品已作为游客重点的关注对象。在这一情况下,需将创造力、文化真正的融入进去,继而促使游客驻足观看,依据游客的不同特性,展现不同创意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与健康生活等理念相融合,为游客带来难以忘怀的一次旅游。乡村农产品可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状况,在“开花、种植、收获、加工”等环节中,加入互动、融入乡村生活的理念,获取更多的效益,继而达成乡村旅游的不断升级。

三、结论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而乡村旅游为国家乡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实现。总之,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5],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及种养产业,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链;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村镇,以及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使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得到传播与发扬;积极开展民间艺术和表演项目,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

猜你喜欢

旅游者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谁远谁近?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