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路径探究

2021-01-05马宇洁郑凤岐秦振泽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现实转型群众

□马宇洁 郑凤岐 秦振泽

(1.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山西 晋中 030699;2.山西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使得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发。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好生活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好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提供了现实需要和转型的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问题亟待解决。

一、美好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联

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美好生活”这一理念,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如何准确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美好生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完整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引导人们不断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从而引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满足现实的物质生活需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帮助人们改造个人的主观世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何为“美好生活”,如何追求“美好生活”,在实现个人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及在遇到“不美好”的事情时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好生活也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包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生动的现实内容。中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产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这些感人事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素材。另外,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诸多现实挑战的过程。因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

二、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取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好生活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下,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理解美好生活的内涵,对于推动社会实践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好生活的内涵十分丰富,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好生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包含物质方面的内容,而且包含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社会生活提出了更加美好的愿望。美好生活是理想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概念。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美好生活”这一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系统,需要正确认识其中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面对的对象的多元性,不同的对象由于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情况等诸多差异,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存在不同,对未来的社会愿景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从全面整体的角度理解美好生活,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美好生活的这一愿景的提出是对时代变革的回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一深刻论断表明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人民群众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需要,而是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收入状况、社会保障、住房、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因此,美好生活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具有极其丰富的现实内涵,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对社会现实往往会产生特别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停留于理论说教的层面,而是应该主动的走入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主动去回应引领社会意识的发展,从而对社会存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激励

美好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内核,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关于美好生活的认识包含着价值内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判断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内容。所以人民群众对于什么是美好生活的判断和理解凝聚着人们的共同价值判断,具有明确的价值意义。美好生活一定是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生活,一定是有意义的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也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3]美好生活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也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它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望,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激励人们勇于追求美好生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一些观念传到我国,对我国部分群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使得人们对自身生活的价值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判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推动价值观教育,铸牢美好生活的价值基础。

三、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路径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通过内容转型、方法转型、观念转型,助力于美好生活的实现。

(一)内容转型:扎根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优化内容供给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人们群众的现实生活的实践,要警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理论教育为主,较少开展实践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顺应新时代变化。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大胆地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参与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来,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在内容上进行创新,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的需要,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生活的人,由于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尤其是文化水平方面的差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呈现多元化的情况。因此,应该使用更加具有亲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转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注重对方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预设的目标不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关,其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依据社会存在的变化而相应发展的。因此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变化的现实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革新显得尤为重要。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每天都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形式的多样化,给人带来极大的感官上的冲击和满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停留在文本叙事表达方法上,而是应该紧随时代变化的大潮,进行大胆的方法创新,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借助图像、视频、游戏等手段,通过微信、微博、贴吧等数字化平台,通过大胆革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自觉转换。

(三)观念转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被动观念,变为主动自觉的有效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历史活动,也包含着人民群众的主观的想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自信心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奋斗,使得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也得到更大的发展。[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以及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们的生活需求,更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景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被动的灌输过程,忽略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自发的认同感。所以说,我们更应该去转变观念,寻求主动的教育,加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力度,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

猜你喜欢

现实转型群众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多让群众咧嘴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漫画:现实背后(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