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从“土气壅滞”论治小儿抽动障碍

2021-01-05何勇张卉金瑄马艳芳

环球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肾水一气气机

何勇 张卉 金瑄 马艳芳

“一气周流”理论,源于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一气”,即中气,一气升降化阴阳,阴阳升降化四象,阴阳升降的关键在于中气,故全身气机变化都以中气为本[1]。一气周流在体内运转时按照“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循行,无论在幼老、整体局部、动静安常皆按此运转[2]。同时黄氏结合天人合一理论,认为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升降同自然气的运动相同,脏腑的生成依赖于中气的运动旋转,中气者土也,土为脾胃,土生四象,脾气左升,带动心肝之气;胃气右降,带动肺肾之气,人无病时,身体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运行按此规律运转,当有偏向,气不得周流,则疾病乃生[3]。

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又称小儿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4]。目前西医治疗常给予口服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具有副作用大、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佳等弊端[5]。中医在其治疗上,效果确切,能减少甚至完全控制抽动症状,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具有明显优势。

1 从一气周流角度解析小儿抽动障碍的病机

TS的病因在后天上与情志失调密不可分,脏腑是人体五情五志的藏舍之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言行举止等都是五脏之气用于外的表现。五志的核心在于脾胃升降,脾胃升降正常则情志正常,脾胃升降失调则五志失常[6],若人五志过极,伤及五脏,脏腑气血运行失常则易气机运行不畅,表现为一系列局部或全身抽动症状[7],故恢复人体气机运行之力,才是治病之本。

1.1 土气壅滞,风动走窜

小儿脾胃柔弱,六淫易侵,饮食易伤。中土为升降之枢纽,脾气不升,则左路肝木升发受困,气血运行受阻,肝木郁滞乃现[8]。当中土壅滞时,气化不利,运行不畅,水湿聚集,困阻脾胃,痰浊乃生。痰气互结,壅塞胸中,心神被蒙,可见胸闷易怒,脾气乖戾,喉发怪声;脾土壅滞日久可导致肝木郁滞,而易土壅木滞,土壅木滞时肝风挟痰上扰走窜,加之脾主肌肉四肢,可见头项、四肢、肌肉抽动。

1.2 木火不畅,肝阳化风

小儿稚阴稚阳,五脏六腑功能未完全建立,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故易五志过极而致风气内动。现代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多娇生惯养,若有不顺其意,易致气机失常,气郁日久化火伤肝,引起肝风内动,可见脾气急躁,挤眉弄眼等症状。“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9]。肝木居左,主疏泄,乃清气半升而化,故阴气半升为木,以升发为性。病则乙木气机受到抑制,一方面表现为短时郁滞肝体内,损耗肝血;另一方面郁滞日久,升而不已则化为火[10]。

若平素情志失调,易怒愤懑,疏泄不畅,左升不及,损伤肝木,或因中土损伤,己土左旋不利,损及肝木,皆可影响肝木上升之势。肝气不升,郁结而成气滞,肝气郁滞于下,显露本气而化贼风,木以疏泄为性,越受抑制,反抗越大,贼风侵犯肝体,肝血耗损,出现肌肤枯槁、筋脉挛缩的抽动症状。肝藏血,情志郁滞,气机升降失司,气滞血瘀,血瘀阻窍,发为抽动。

肝左肺右,阴阳互体,升降有序,才能推动一气周流,维持人体气机的平衡。气滞日久,从气而化郁热,化火伤津,津亏液燥,脾土愈伤,周流愈损。左路木气升极化风化火,出现易怒狂躁、惊悸抽搐等症状,不升则郁结不行,表现为精神抑郁、嗳气太息等症状;情志不遂,肝气不畅,肝郁化火,灼津液为痰;或木旺克土,脾失健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火上扰,蒙蔽心神,引动肝风,发为抽动。

1.3 水寒不生,虚风内动

一气周流中气至关重要,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中气升降变化在平衡体内阴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若脾土气机不畅,肾水不随肝木左升济心火,相火则无以随肺金右降济肾水,则肾阳亏虚、肾虚水寒,表现尿频、遗尿、怕冷等表现。若温煦之力不足,推动及温煦血行无力,形成瘀血滞留于局部,日久气机不畅则出现局部抽动。“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11],肾水虚寒,土被湿邪所困,木气则不能生长,肝阳相对不足,肝体阴用阳,刚柔失济,肝体内虚火郁滞于内,日久则气机、五脏运行失常,虚风内动,表现为不可自抑的抽搐、震颤、摇动等临床症状。水寒则又易中气凝滞,运行失常,津液无肾阳温煦、推动则易成痰成饮,日久则成瘀,筋脉、肌肉无津液濡润则失养,表现为四肢抖动、腹肌抽动。“精血同源”“肝藏魂”以血为主要物质基础,肾阳虚寒,精不能生血,导致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可见夜寐不安、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2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的脏腑辨证和治疗

本病产生的关键是土气壅滞、气机不畅,引起肝木郁滞、肾水虚寒,故治疗上应以健运脾胃,息风止痉为基本原则。土气壅滞,风动走窜证应燥土湿、使中气得复,以“健脾燥湿化痰,息风止痉”为主;木火不畅,肝阳化风证应解木郁、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以“疏肝健脾,平肝息风”为主;若郁滞日久化热,同时兼以清热;水寒不生,虚风内动证应温水寒、使阴阳平衡,以“补肾健脾,柔肝息风”为主。

2.1 燥土湿以复中气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气升降之枢纽。本证主要病因为脾受湿困,土气壅滞,运化失司,内生痰浊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因此,治疗上应燥湿邪,使脾胃得健,中气循环得复,故治法以“健脾燥湿化痰,息风止痉”为主。常用异功散加减,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葛根、钩藤、桑枝、全蝎、蜈蚣、甘草等。党参补脾养胃,健运中气,为主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湿益脾,陈皮芳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行气化滞;砂仁性温既能温中化湿以温脾阳化土湿,又能行气以调气机;葛根入脾经,鼓舞脾胃清阳上升;钩藤、桑枝、全蝎、蜈蚣息风止痉;甘草健脾益气兼调和诸药。诸药同用燥土湿,健脾胃之气,使壅塞之脾气升,肝气则随之升,不再郁滞,则中气升降气机得复,诸症得消。

2.2 解木郁以调气机

一气升降有序时,四象则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黄氏提出“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肝木之疏泄升发正常依赖于肾水与脾土互相调节,对于土湿导致的肝木郁滞,治疗上应“疏肝健脾,平肝息风”,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若郁滞日久化热者,同时兼以清热。常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羚羊角、天麻、僵蚕、地龙、甘草。柴胡疏肝气解木郁,使肝气调达,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柴胡、白芍一升一降使肝气条畅,木气不郁;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羚羊角、天麻平肝熄风,僵蚕、地龙息风止痉;甘草健脾益气兼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郁滞之气畅通,气机调达,一气正常升降。若郁滞日久化热者,加牡丹皮、栀子、赤芍清肝热;气机郁滞严重者,加枳实、橘皮、佛手、川芎,理气燥土疏肝以条畅气机。

2.3 温水寒以平阴阳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此证型的关键在于土湿水寒,木气不长,故对于水寒导致的阴阳失衡,治疗上应“补肾健脾,柔肝息风”。常以桂附理中丸加减。常用药物有肉桂、附子、党参、白术、桂枝、柏子仁、大枣、全蝎、蜈蚣、地龙、甘草。肉桂温肾水,通上下经脉引上热温下寒,引火归元,用量宜小;附子温肾散寒;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燥湿;桂枝温升肝脾使气机升降协调;柏子仁养心安神,滋养五脏;大枣温补中气兼能养血安神;全蝎、蜈蚣、地龙息风止痉;甘草健脾益气兼调和诸药。全方以温热之药温水寒使土健木升,一气得复,阴阳平衡。

3 浅析一气周流理论与当代各家对本病病机治疗认识的异同

3.1 从肝(风)论治的理论异同

徐贤达[12]等认为本病主要与外感风邪有关,小儿“体禀纯阳”,感邪之后邪气易从火化,扰动肝风,外风引发内风而成抽动。宣晓波[13]等遵《黄帝内经》“风胜则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认为本病与肝风关系密切。金杰[14]等认为本病属“肝风证”范围,临床表现为各种原因引动肝风所致,治疗时以疏肝、清肝、缓肝、柔肝为主。安福宁[15]等认为本病病位在肝,病机为肝风妄动,治疗以清肝泻火、息风止痉立法。以上医家都是以肝(风)论治本病,主要是从肝木易生风化火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治疗上多采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缓肝理脾、镇肝息风、柔肝养阴等。一气周流理论在其病机认识上与之相比,相同点是都与肝失疏泄相关;不同点是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厥阴风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故肝失疏泄是因水土不和,肝木生长受抑制,而非肝木易生风化火的病理特点;治疗上强调水土温和,故需健脾土,疏肝郁,使中气通畅,气机升降恢复正常,重视的是整体观。

3.2 从肝脾论治的理论异同

赵历军[16]等认为本病多与阴虚风动及肝火、痰聚相关,临床中以脾虚患儿多见,辨证时脾虚痰聚及脾虚肝旺证型为主,治疗以健脾化痰为主,兼以平肝熄风。李素卿[17]认为本病病因责之肝风、痰热为患,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并存,在治疗上主张先标后本,或标本兼顾,从肝、脾二脏入手。王素梅[18]认为本病病机属风痰内蕴,治疗上从肝脾立论治,当扶土抑木。丁杰[19]等认为脾虚肝亢、阴阳失衡的发病根本,治疗主要以健脾平肝、调和阴阳为主。陈竹[20]认为本病为小儿肝肺、肝脾在五行相克中关系失调所致,在治疗上基于肝脾肺在五行中生理、病理联系,主张小儿抽动症应肝脾肺同治。以上各医家都是主要从肝、脾论治为主,病机为土虚木乘或木郁克土等,治疗上多以健脾平肝为主。病机上,皆与脾相关,但一气周流理论认为中土之气乃人体全身之气运行的动力和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中土损伤,升降失常,则中气难运,周流不畅,而非单单是脾或者肝的单个脏腑问题;治疗上,一气周流理论更加强调健中土,恢复脾的功能,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其他脏腑则正常循行。

3.3 从痰瘀论治的理论异同

郑启仲教授[21]认为在治疗本病,病机为五脏失和、气机失调,痰瘀是病理产物,也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病理因素,病理过程为各种因素导致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治疗上平调五脏,痰瘀同治,以调畅气机、调和五脏为核心。薛小娜[22]等认为本病病机为痰浊闭阻清窍脉络,瘀血滞遏经脉,治疗以祛痰通络,化痰熄风为主。汪受传[23]认为本病发病机理是阴静不足,阳动有余,属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标为风火痰等病理因素。以上医家都是从痰瘀论治本病,认为五脏失和、气机失调后产生痰浊等病理产物影响气机的运行,治疗上多以化瘀通络为主。一气周流理论在其病机认识上与之相比而言,相同点是痰瘀阻滞出现的气机失调;不同点是一气周流理论认为气机失调的关键在于土湿水寒,其痰、瘀形成的过程为中土受损,全身气机失调,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失调日久后肾水不随肝木左升济心火,相火不随肺金右降济肾水,温煦之力不足,推动及温煦血行无力,瘀血形成。治疗上则强调中气运转,因“脾升则肾肝亦升”,侧重补肾健脾,柔肝息风。

4 验案举隅

患者,女,6岁,2019年8月11日初诊。因腹胀、厌食2年,点头、缩颈、耸肩1年。其母代诉患儿2年前逐渐出现腹胀、厌食,进食稍多则腹泻,近1年逐渐出现频发点头,不自主缩颈、耸肩,夜卧露睛,偶有尖叫、甩手,曾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治疗后腹胀减轻,但缩颈、耸肩无明显改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数。西医诊断:(1)抽动-秽语综合征;(2)营养不良。中医诊断:(1)风证(土气壅滞,风动走窜证);(2)疳积。治以健脾燥湿化痰,息风止痉。处方:党参12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砂仁(后下)5 g、陈皮10 g、天麻9 g、钩藤(后下)9 g、 葛根9 g、桑枝9 g、僵蚕9 g、甘草5 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温服。嘱家属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切勿随意打骂,使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019年8月18日二诊:经治疗1周腹胀减轻,食量增加,腹泻停止,点头、耸肩明显减轻,尖叫、甩手未出现。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弦。调整方药:去砂仁、葛根、桑枝、僵蚕,加全蝎(研末冲服)3 g、焦三仙9 g。7剂,水煎服,隔日服,连服14天。

2019年9月05日三诊:点头、耸肩未在出现。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调整方药:党参12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陈皮6 g、天麻10 g、鳖甲9 g(先煎)、炒莱菔子10 g、鸡内金6 g、白芍9 g、甘草5 g。7剂,水煎服,隔日服,巩固治疗。

按 患儿腹胀、厌食2年,点头、缩颈、耸肩1年,西医诊断为:(1)抽动-秽语综合征;(2)营养不良,属中医“风证”“疳积”范畴。本病例患儿平素脾胃虚弱,脾胃升清降浊失常时易出现,脾失健运时则不思饮食,日久土气壅滞,被湿邪所困,则全身气机运行不畅。一方面,表现为脾胃被湿邪所困,运化功能失常进一步加重,表现为进食稍多则腹泻;另一方面,水液代谢失常,痰浊乃生,痰气互结,壅塞胸中,心神被蒙,可见胸闷易怒,喉发怪声。土气壅滞时,左路肝木升发受困,气血运行受阻,肝木则郁滞,肝风挟痰上扰走窜,可见头项、四肢、肌肉抽动。中气升降失常,肝木郁滞,挟痰上扰出现一系列频发点头,不自主缩颈、耸肩等表现。故辨证属土气壅滞,风动走窜证,治疗上应健脾燥湿化痰,息风止痉。初诊方中应用异功散加减,方中党参补脾养胃,健运中气,为主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湿益脾,陈皮芳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行气化滞,共同恢复中气升降。患儿腹泻日久,脾阳功能受损,加砂仁,性温既能温中化湿以温脾阳化土湿,又能行气以调气机;加葛根入脾经,鼓舞脾胃清阳上升;患儿甩手,肩臂气血不同,加桑枝通达四肢经络,利关节;患儿点头、缩颈、耸肩等风动走窜证明显,加天麻、钩藤息内风兼祛外风,僵蚕止痉、化痰散结;甘草健脾益气兼调和诸药。二诊中患儿脾阳升清及运化功能逐渐恢复,故腹胀减轻,食量增加,腹泻停止,去砂仁、葛根;点头、耸肩明显减轻,甩手、尖叫未出现,去桑枝、僵蚕,加全蝎配伍息风止痉,加焦三仙增强患儿脾胃运化功能。三诊抽动症状基本消失,但脉沉细,继续以异功散加减健脾益气、行气化滞巩固治疗,加鳖甲、天麻、芍药滋阴息风,莱菔子、鸡内金行气除胀化滞。全方贯穿了补中气燥土湿,使中气升降恢复正常,一气升降调和则四象运行得畅,风证得消。

5 结语

“一气周流”理论重视培补中土,中土健旺则升降正常、阴阳平和,四象之气周流无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论治TS,无论土气壅滞、肝木不畅或者肾虚水寒,皆因中土湿困所致,故治疗时要重视复中土、畅气机、平阴阳,使左升右降正常,疾病则愈。

猜你喜欢

肾水一气气机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辨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下雨
下 雨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消暑需从“心”开始】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