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阳主阴从”探讨寒邪伤阳致病特点

2021-01-05樊钦华吴圣贤杜雅薇

环球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素问阳气

樊钦华 吴圣贤 杜雅薇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高寒地区、冬季等严寒条件下,咳嗽[1]、高血压[2]、肾病综合征[3]、关节炎等疾病发病率高,且外界环境温度越低,发病风险越高。寒邪是诱发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机体过度暴露于冷环境中,阳气受损,免疫下降,产热减少,能量代谢紊乱[4],而致呼吸、心血管、结缔组织等多个系统损伤。临床中寒邪致病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究其根本均与阳伤有关,寒邪伤阳是冷刺激下相关疾病形成的核心机制。

1 理论基础

1.1 “阳主阴从”理论渊源

《周易》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阴阳作为易理原始核心元素,存在主从关系。乾为天,为始,为阳,“乃统天”;坤为地,为生,为阴,“乃顺承天”。天尊地卑,故阳为主导,阴为从属。《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同样蕴涵阳主阴从思想。郑钦安也提出“阳统乎阴,阳主阴从”“阳者阴之根”。

1.2 “阳主阴从”理论认识

《说文》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指根据日光朝向划分出最初的阴阳。光照直射程度决定大环境中阳的含量,阴阳属性划分的关键在于其阳气的多少。《管子·乘马》曰:“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春秋繁露》曰:“阳始出物亦始出,阳始入物亦始入,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阳性动,阴之动蕴涵阳之动,一年中阴阳的运动从阳的沉降开始。夏至是一年中阳光照射最长的时节,经小暑大暑阳气的蓄积,地面温度达到最高,之后光照时间开始缩短,地面的热由此向下沉降进入地表以下。秋之气收敛肃杀,万物萧条,气温下降,阳热经历从大暑到立冬八个节气,从地表沉入地底,经冬的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个时节封藏,阳气潜伏到最深处。冬季光照时间短,地面以上阳气少,气温下降,气候寒冷。《中文大辞典》定义寒为“冷也,冻也,冬时也。[5]”寒是“温度”概念,指气温的下降。太阳主宰大自然气候变化,太阳辐射减少,热量降低而生寒,换句话说,即阳气少则寒。《素问·疟论篇》言:“夫寒者,阴气也。”寒性本阴,而阴性静,从属于阳,阳之动主导阴之变。

1.3 “寒邪伤阳”与“阳主阴从”的联系

《中医大词典》[6]定义阴邪为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素问·痹论篇》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故寒也。”阴邪偏盛伤阳,症见一派寒凉阴证。张景岳云:“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人体对寒邪耐受程度与自身体质、反应性、基因表达等相关,阳在生命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推动机体生化的内在动力,阳气足则抗病能力强,阳主阴从,阴跟随阳主导性的变化而变化。《医理真传》云:“人生所持以立命者,其为此阳气乎。阳气不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寒证转归的关键在于阳气,阳的状态也影响人体对寒邪的易感性。《金匮要略》云:“寒伤于暮”,指出寒邪伤人于阳气虚弱之时,如入暮时分、空调过冷、冒雨涉水、昼夜温差过大、贪凉饮冷等阴盛阳衰之时,最易被寒所犯。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篇》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毋扰乎阳。”冬季阳气潜藏,纯阴用事,地坼水冰,寒风凛冽,根据寒易伤阳的特点,《黄帝内经》中提出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保养阳气的养生方法。诸多学派,如郑钦安“治病重在扶阳”学说[7]、当代“四时调阳”治未病理论[8]、扶阳医学[9]、还有以李可为代表的火神派,皆主张阳主阴从,扶阳以抑阴。

2 寒邪伤阳的特点

2.1 寒邪伤阳最重

寒性清冷,六淫中尤以寒邪损伤阳气最为峻猛。寒邪包括气象、生物、物理、化学等致病因素在内[10],阳气的屏障作用尤对气象因素敏感[11]。研究发现[12]半胱氨酸、L-蛋氨酸是肺卫之气年节律的潜在标记物,存在春夏强、秋冬弱的倾向,佐证了肺卫之气秋冬衰弱的季节变化规律[13]。任应秋[14]认为阳气指的是人之卫气。阳卫一体学说认为人之阳气同样呈现春夏强、秋冬弱的趋势,秋冬寒凉季节对体内阳气有天然的抑制作用。

《伤寒论·伤寒例》[15]言“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冬季阳气下沉归于地底,自然生灵深伏潜藏,保养阳气以待来年,否则会致伤寒。《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是生命活动根基,机体阳气受损,免疫功能低下,不耐寒邪侵犯,冬季频发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心肌梗死等疾患,故寒“最成杀厉之气也”。正如《医醇賸义·中寒》[16]所言:“寒气中人,为祸最烈。”

2.2 寒伤诸证

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以治外感寒邪著称,“扶阳”思想贯穿全篇,取名“伤寒”皆因寒邪伤阳最烈,致使“宗族死亡者……伤寒十居其七”[7],无论病在三阳还是三阴,方药多用附子、桂枝等辛温之剂驱寒复阳。由此亦佐证阴寒之气对阳的损耗直接且迅猛,表里皆可寒伤,致病范围广泛。

2.2.1 寒伤表证 寒邪袭人中表,或客于毛、皮、肉、脉、骨,即人之“五体”,或客于太阳、阳明、少阳,即人之“阳经”,直接耗损阳气。《温病指南》云:“寒为阴邪,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太平圣惠方》:“风寒之气客于肌肤,初始为痹,复伤阳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寒邪易于经气虚弱处停留郁结,进一步损耗阳经阳气。肺作为人体最外层屏障,在五脏中最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犯[17],卫外体系属于人体固有免疫的一部分[18],寒自皮毛、口鼻而入,先伤肺阳,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内经》云:“重寒伤肺”“肺恶寒”,《难经》:“形寒饮冷则伤肺。”《续名医类案》云:“肺易感受寒邪。”外感伤寒,法宜温阳散寒。寒客于外,表阳温煦、抵御功能失司,症见关节痹痛、肌肉麻木、恶寒、咳嗽等寒伤表证。治疗大法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为主,代表方有当归四逆汤、麻黄汤、桂枝汤、乌头汤等。

2.2.2 寒伤里证 寒邪直中于里,或客于心、肝、脾、肺、肾,即人之“五脏”,或客于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即人之“六腑”,或客于太阴、少阴、厥阴,即人之“阴经”,直接耗损在里阳气。《阴证略例》云:“或有人饮冷内伤,一身之阳,便从内消,身表凉,四肢冷,脉沉细,是谓阴证。”《脉诀刊误》言:“暴冷伤阳,脉细欲绝。”《素问·举痛论篇》云:“寒气客于五脏,厥逆泄,阴气竭,阳气未入。”《脾胃论》曰:“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李东垣释义:“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阳气先伤,寒气丛生。暴露于寒冷环境伤及在里诸阳,可以是慢性侵蚀,也可能猝然发病,导致腹泻、喘嗽、休克、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病症发生。治法以温阳散寒、回阳通脉为主,方有四逆汤、理中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2.3 寒化诸证

2.3.1 化水湿 寒邪伤阳,气化无权,影响津液运行,聚而化生水湿。《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张介宾对此注释:“水体清,其气寒,故凡或吐或利,水谷不化而澄澈冷者,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冷,水必澄清也”,明确指出寒化水湿。寒、湿、水三邪皆属阴,临床中诸寒阴证多伴见水液代谢异常。

寒邪伤及肺、脾、肾三脏阳气,三脏共司水道,调节全身水液。于肺言,《续名医类案》载:“肺易感受寒邪,既病于主气之肺阳,阳气益不得施化,而水中之阳化更微,致湿淫滋患。”研究发现,冷刺激可引起呼吸道粘性分泌物增加[19],肺组织含水量增高[20],肺脏行水障碍,可见咳痰质地清稀、量多色白。于脾肾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伤寒论》言太阴病诸症:“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脾肾阳伤,亦致津液代谢失衡,寒水化生,出现大便稀溏自利、小便清长、水肿等症状。病水清冷,宜用小青龙汤、真武汤、苓桂剂类温化水饮。

2.3.2 化热 《释名·释天》言:“寒,捍也;捍,格也。[21]”寒邪外束,机体产生抵抗,激发体内阳气奋起抗邪,阳受寒缚,腠理闭密,阳气怫郁化热。对此病变特点,刘完素提出“寒化火”概念:“盖寒伤皮毛……则为热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寒极生热”一说更是寒热转化的经典论述。寒伤具有六经传变的规律,由太阳传少阳、阳明,表现为外感发热性疾病,相关脏腑为热所扰功能紊乱,病患壮热、烦躁、口渴等一派热象,具有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X线胸片提示肺部炎性改变等感染性疾病表现。《素问·热论篇》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陈修园云:“寒邪伤阳而化病,寒亦为热。”《黄帝内经》与温病学派皆有“伏寒化温”一说[22],冬季感寒,至春发为温病,强调寒伤转化过程中呈现热证的规律。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外感发热性疾病,临证需把握时机,灵活选用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清瘟败毒饮等以辛温发表、甘寒或苦寒清热。

2.3.3 化瘀 阳气是维持血液正常流通的重要条件[4],寒邪伤阳后影响阳气推动功能,血液运行不畅,化生瘀血。硬皮病、下肢动脉硬化、肩周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结缔组织、外周血管及心脑血管疾病均与冷刺激相关[2,23-25]。《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疽。”寒性凝滞,在阳气虚损的基础上继生瘀血。枳实薤白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等温阳通脉剂对寒冷条件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小板升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强所形成的病症疗效显著[23]。

2.3.4 化燥 吴瑭将燥证分为温、凉两类:“故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前人谓热非矣。”秋季燥气主令,出现皮肤、口唇黏膜、爪甲等干燥、龟裂之象。仝小林[26]教授认为温燥多发于初秋,而凉燥在秋末时分多见,并且此时的燥邪兼具寒之特性,为寒燥。秋冬季节外界气温下降,水分被寒气收敛,体内阳气不振,蒸腾气化无力,水气内潜,津液滋润功能失司,肌表失养,故而发生燥证。寒邪所化燥证为凉燥,仝小林将此病机总结为寒伏热少,阳虚津亏[27]。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四肢末节冰凉、皮肤黏膜干燥是血液黏稠、微血管循环障碍所致[26],而寒邪又具化瘀特点,两者互为因果,核心机制皆与寒邪伤阳相关。针对此类燥证,临床中以杏苏散为主方治疗外感凉燥,以升阳益胃汤、葛根汤、真武汤等方剂化裁治疗内燥疾病,法以益气升阳为主。

2.3.5 敏化 寒邪外袭,体内阳气不振,卫外功能下降,机体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环境变化敏锐,更易受邪气侵犯而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寒淫首犯肺卫,久之影响脾胃,甚至可伤及肾阳,脾胃阳气受损,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卫阳更虚,机体敏感性愈高。机体在寒冷条件下是否会敏感化以及敏感化的程度与体质、基因表达、暴露时间等相关,体质偏虚的患者更易在季节交替、冷热变化之时感冒,或出现过敏性疾患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发作。

3 现代研究

寒冷刺激能影响人体循环、免疫、呼吸、神经等多系统功能,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均与“寒邪伤阳”相关。例如,贾云波[28]等依据“寒邪伤阳”理论,模拟“冒雨涉水,感受寒邪”,采用“延长冰箱冷冻加冰水浸泡”与“自体移植法”成功建立肾阳虚瘀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Suadicani[29]等研究认为寒冷刺激可导致呼吸系统免疫力迅速下降,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极易引起支气管炎症,可显著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陈明光[30]等发现寒冷气候会恶化肾动脉和肾单位灌注情况,从而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肾脏灌注,增加心力衰竭危险性。改善温度环境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31]。“寒邪伤阳”致病可累及全身,表现为免疫低下、血液灌流不足、水液代谢失调等各类异常,是多种疾病的演变基础。

4 结语

因“阳主阴从”特点,六淫中的寒邪伤阳最为峻烈。寒冷条件下,寒邪作为主要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部位广泛,证候多样。寒邪伤阳症状可由于直接耗损阳气而表现为“寒伤”,也可在阳伤基础上继生他证表现为“寒化”而转化为寒湿、寒燥、寒瘀等多邪兼具的表里、虚实夹杂证候。“天下疾病,唯寒不破”,临证治疗寒疾需时时注重顾护阳气。

猜你喜欢

素问阳气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春季阳气萌动 宜夜卧早起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早中晚养生法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Evaluation on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ith Cognitive Intervention on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