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热结疾病探微

2021-01-05邹天远张雪丽王文雅唐瑞石文娟陈萌

环球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仲景病位伤寒论

邹天远 张雪丽 王文雅 唐瑞 石文娟 陈萌

腑实、结胸、蓄血和黄疸是伤寒发生发展过程中热邪无力外越所形成的一类疾病,可统归为热结。目前,有将结胸与腑实进行比较探究的[1],也有认识到黄疸和蓄血存在密切关系的[2],也有对其中某一种进行专门论述的,但关于这四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却少有阐发。因此,以四种热结的异同立论,分析其内在联系与区别,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热结与伤寒的关系,动态地了解疾病演变过程。

1 热结之热始于伤寒

仲景所论的热结,在症状上已和伤寒的表证阶段相去甚远,但究其根源,都是由伤寒外感寒邪化热入里演变而来。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曰:“寒毒薄于肌肤,阳气不得散发,而内怫结,故伤寒反为热病。”王松如《温病正宗》亦云:“夫伤寒之病,医者多不审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伤寒,即不知其始自阳气内郁结,而后为热病矣。”两者都很好地诠释了热病之热是“寒邪郁表,阳气怫结于内”的结果。从《伤寒论》对伤寒病寒证阶段的各种论述可以发现,“寒郁阳”是化热的基本条件。

人体感受寒邪后,由于体质、感寒程度的不同,会出现各种症状的演变,而“寒郁阳”作为这些演变的主线,贯穿了伤寒由寒证到热证阶段的变化始终[3]。如果患者正气素盛,伤寒后多形成麻黄汤证,“表寒阳郁”是其基本病机,如《伤寒论》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麻黄汤证如治疗得当,热随汗退,邪热亦不得进一步传经;若得不到恰当治疗,郁闭的阳气不能从肌表随汗外出,可能以其他形式外泄。如太阳与阳明合病葛根汤证的“必自下利”,葛根加半夏汤证的“不下利,但呕者”的呕吐,以及《伤寒论》第46~47条、第55条都提到的麻黄汤证之自衄,“阳气重故也”,都是郁闭的阳气探寻出路的表现。

若郁阳既不能以汗解,也无法从下利、呕吐等“旁路”外泄,阳气郁极则可能形成大青龙汤证。从症状上的“不汗出而烦躁”来看,大青龙汤证已有温热病机,是伤寒演变为热结的重要分水岭。如果再经发汗不当或误下,郁表之阳随着津液丢失进一步深入,则会形成“汗出而喘,无大热”的麻杏甘石汤证。此时“寒郁阳”的病机转变为“寒郁热”,表证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若仍不能正确治疗,使蕴肺之热外达,重亡津液后郁热充斥内外,表寒已全然化热,则“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形成“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此时,“热结在里”是伤寒表证经过一系列传变过程,化热成实的标志,但其阳明里热炽盛的状态,与结胸、腑实有本质上的区别。从以上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热病主要来源于伤寒化热,但仅仅有温热病机还不足以形成热结,它们的形成还需要“结”病机的参与。

2 热结之“结”的内涵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大多以“结”来概括气机运行失常所导致的病证,如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等。“结”还被仲景用于阐发病因病机,描述脉象,如“水结在胸胁”“冷结在膀胱关元”“其血必结”及脉象上的“脉结”脉结代”“脉沉结”等,凡具有搏结、互结、凝结之义,均可概括为“结”[4]。再观前文阳被寒郁,阳郁热结的伤寒化热演变过程,“结”病机在伤寒的发展过程中可谓无处不在。

“郁”亦指由各种因素导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壅积、滞塞、郁闭的状态[5],是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内经》系统地提出了“五郁”说[6],朱丹溪提出“六郁”说,甚至把人体诸多疾病的发生都归于“郁”[7]。但“郁”多强调一种状态,“结”则是描述邪气与正气胶着于里,更强调局部的病理结果[8]。

此外,仲景常将无形的邪气称作“痞”。痞的概念来源于八卦的“否”卦,为阴阳不交泰之意[9],阴阳不相交,就会导致人体气机的运行失常。在《伤寒论》中,“痞”多作为症状出现,如“心下痞”“心中痞”“胁下有痞气”,和少腹部的“肿痞”等。

“结”与“郁”“痞”的内涵均为气机不畅,但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10]云“无形之邪,入结于脏,必有所据,水血痰食,皆邪薮也”“薮”指“人或物聚集的地方”,而“据”又点明邪气盘踞于特定部位的特点,可见“结”之邪气必须与身体内的“水血痰食”等实物相合,最终形成的是有形的实邪。从伤寒“寒郁阳”“寒郁热”的过程来看,伤寒阳郁并不一定产生“结”病机,这是由患者的体质所决定的发病倾向。如素体阳虚湿盛之人,感寒后阳郁就不化热,而是影响气化形成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等阴证,自然也无法形成热结。

3 四种热结疾病的联系与区别

3.1 从病位探源看四种热结之异

腑实证的主要病位在阳明病篇开头即已点明,《伤寒论》第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此“胃家”不单指胃与大小肠,亦包括消化系统中的其他脏器,尤其指主要由平滑肌构成的空腔脏器[1]。而结胸在《伤寒论》中,其病位主要为“心下”胸脘,并兼及少腹,如134条“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135条“心下痛,按之石硬”、137条“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朱德望通过考证“胸”字的古汉语释义,则认为“胸”的范围要比后世所理解的更加广泛,可上达胸、旁及两胁、连贯膈、下延至腹[11],这与仲景对结胸证的整体论述更为契合。

蓄血证的病位在历史上争议较大。仲景将太阳蓄血描述为“热结膀胱”,但若如此就不可能“小便自利”。如何解释这一问题,成为破解太阳蓄血病位的关键。成无己、柯琴、尤怡等仍坚持热结部位在膀胱,但更多注家,如汪琥则认为张仲景是以膀胱指代下焦或少腹,即“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现代注家也大多认同此说。下焦、少腹依然较为笼统,另有注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病位,如钱潢[12]、唐容川[13]分别认为蓄血病位在迴肠(大肠)、血室(子宫)。还有一些研究[14-15]认为,热结膀胱即“太阳随经”,仲景为了避免此处与冠首的“太阳病不解”文字上重复,才以膀胱指代足太阳经。那么“瘀热在里”“热在下焦”又为何处?蓄血三方均为承气汤类方,而承气汤类方针对的是胃肠,尤其是肠道,因此笔者推测,瘀热在里的具体部位是肠中的血脉。

关于黄疸的病位,虽然本病以小便不利为特征之一,但仲景认为其发病部位不在肾和膀胱,而是在脾[16]。《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云“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实际是热结在脾、黄在血分,并非简单的脾属土,对应黄色,且正因为热在血分,瘀热随血周身循行,才会出现“四肢苦烦”的症状。《伤寒论》对茵陈蒿汤证、抵当汤证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论述,也共同阐发了黄疸乃湿热郁阻于血分的机理[17],可谓血无瘀热则黄无所发。

由此可见,腑实、结胸、蓄血、黄疸的病位虽各不相同,但均是热邪结于不同部位胃肠、胸脘、肠中血脉与脾,且四种热结之热所结合的物质也各不相同。

3.2 从热的转归看四种热结之同

伤寒化热之后的热邪转归,是热结形成与否的决定因素,如果温热病机能够外出,就发展为热病;热邪难以外出,郁结在里并与有形之物相结合,才能形成热结。从热的来源上看,腑实之热主要源于伤寒病误治伤津,热邪结于肠中燥屎,因此“胃中燥烦实”。结胸之热为误下所致“热入”,热邪与胸中之水及精微相合,经膜原扩散甚至弥漫全腹,因而“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水热互结。蓄血之热是太阳表邪循经入里,血热互结于肠中血脉,上扰心神导致“其人如狂”;或阳明邪热在肠中血脉与宿瘀之血相结,离经之血与燥屎相合,化坚为润,则“大便反易”。黄疸之热则始于“但头汗出”,汗出不畅,热不得外越,结于脾、陷于血分。

从病理过程来看,阳明邪热所致的腑实不仅可发展为蓄血,还可与结胸相互转化,而蓄血在病机上又与黄疸密不可分。四者之病理性质均为热结在里,血分是否成瘀是腑实、蓄血、黄疸相互转化的重要病理基础。《伤寒论》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形成了大结胸与阳明腑实兼具之证,此处伤津化燥与“热入”是同时发生的,侧面反映了腑实与结胸之邪热的同源异位。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仲景的《瘀血致黄》思想亦有较多论述,如火逆发黄、寒湿发黄、瘀血致黄均有瘀热在里的病机。蓄血与黄疸的关系源自张仲景,经历了巢元方的“因黄发血候”,朱肱、刘完素的“湿热发黄与发黄瘀血并提”,到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系统性提出“蓄血为因,发黄为果”之后,引起了明、清乃至近现代一众医家的重视[18],李莹等[16]也认为瘀血为黄疸之本。由此观之,热结疾病的特点可概括为:因热成实,伤津水结,合脉血蓄,动瘀发黄。

以伤寒化热的转归理解热结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得出:若郁热无法通过自发的或治疗后达成的汗、吐、泻下进行外泄,则或“热入”导致结胸;或“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形成腑实。如果热邪得以外出,就表现为《伤寒论》第236条的“此为热越,不能发黄”。“热越”也即热不得结之表述,热邪从汗或由其他途径外达,自然无力形成黄疸、蓄血等。由此观之,“热入”病位由表及里,病性由阳气弥漫之发热演变为阳气阻结之实热;“热越”病位从里出表,病性与热结正好相反,难以形成实热。

4 小结

综上所述,仲景所述的腑实、结胸、蓄血和黄疸四种热结疾病,均是热邪无法从其他途径外泄,并在身体不同部位相结合所导致的。四者热邪的来源都是伤寒化热,其病理性质都是热邪与有形之物结合,而不同之处在于热邪结合的部位与物质。四者的病理过程“一源四岐”:伤寒郁热结于胃肠糟粕成腑实,结于胸中精微成结胸,结于肠中血脉成蓄血,结于脾影响血液成黄疸。

此外,仲景十分注重热结与各类病机的承接关系,同时也暗示这些热结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他在论述蓄血的时候提到结胸,《伤寒论》第124条抵当汤证有:“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论述结胸的时候又提到黄疸,“若不结胸,但头汗出……身必发黄”,从六经分病看,热结疾病多源于阳明病、太阳病(结胸、蓄血、腑实)、少阴病(腑实)三篇。从脏腑分病看,热结疾病多归于脾家。脾家既是气血津液之源头,又是脏腑表里之分野,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脾家为着眼点论治此类热结疾病,对此类疾病的临证发挥大有裨益。从治疗上看,仲景在治疗四种热结疾病时着重使用了大黄。腑实的三承气汤,结胸的大陷胸汤、大陷胸丸,蓄血三方以及黄疸的茵陈蒿汤均有大黄,也很好地反映了四种热结疾病在化热病机上相互承接、转化的关系。

猜你喜欢

仲景病位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