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郁火”论治进行期银屑病经验

2021-01-05程静张慧丽孙占学范子怡李林仙王施文

环球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鳞屑皮疹情志

程静 张慧丽 孙占学 范子怡 李林仙 王施文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难以治愈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对患者容貌、心理健康及生命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目前,银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在遗传因素背景下,多种环境因素(感染、精神紧张、吸烟、酗酒、创伤、某些药物反应等)诱导免疫应答异常,进而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引发本病[1]。

中医学称银屑病为“白疕”,中医文献中又有“牛皮癣”“松皮癣”“蛇虱”“干癣”“银钱风”等名称[2]。本病多因素体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当代医家多从血论治银屑病。《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以下证型:血热证、血瘀证和血燥证,其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解毒及养血润燥解毒的治疗原则为主[3],其中血热证对应进行期银屑病。笔者团队根据进行期银屑病临床特点,认为“郁火”在其发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临证治疗时从“火郁发之”思路出发总揽全局,以“上清、中疏、下泻”三法合用清解三焦郁火,自拟解郁化斑汤为核心方,随证加减,给全身“郁火”以出路,同时重视顾护脾胃正气、心理疏导。现将笔者团队辨证治疗进行期银屑病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 “六郁”化热生火,“郁火”内生,导致进行期银屑病的发病

1.1 气机阻滞,郁而化火

“凡郁病必先气病”,引起气郁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情志过极,二是外邪侵袭,三是痰饮瘀血阻滞,四是机体气虚运行乏力。气郁者多从热化,即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气郁化火,蕴于血分,导致银屑病的发病。

1.1.1 情志过极,郁而化火 《黄帝内经》开创性地对情志致郁作了阐述,《灵枢·本神篇》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4]25,《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言“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5]59,《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思则气结”[5]78。以上说明过度的愁、忧、思虑等可以影响五脏所主心神、脾意、肝魂、肺魄、肾志的功能,导致人体气机郁滞不畅。七情不遂,情志失畅,可致人体气机紊乱,气行郁滞,郁久从阳化热,郁火内生。此外,五志过极亦可化火,刘河间云“六气皆从火化……五志所伤皆化为热”。

银屑病反复发作亦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表明,银屑病是一种身心性皮肤病,临床上发现精神紧张如工作压力、考试紧张、亲人离世或者婚变等多为银屑病的诱发因素[6]。中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与心、肝二脏密切相关[7]。心肝受邪,心火亢盛,则火热郁于脉络见红斑隐隐;汗为心之液,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汗少与心血亏虚相关;肝失疏泄,气机情志失调,气郁化火,蕴于血分,血热生风,发于肌肤则见红斑;肝不藏血,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可见层层银白鳞屑;肝之华在爪,肝血不藏,爪甲失养,则见“顶针样”凹陷。总之,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郁火内生,诱发或加重银屑病。

1.1.2 外邪侵袭,玄府不通,郁而化火 《灵枢·四时气篇》言:“四时之气,各不同行,百病之起,皆有所生”[4]55,《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云:“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8]4。外来之邪侵袭肌表,卫为邪郁,腠理开合失司,玄府闭郁,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郁火互结,动血客于肌肤导致斑疹的发生。临床发现六淫可诱发及加重银屑病。银屑病有明显的冬重夏轻的季节特点,部分患者发病初期可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咽痛等感冒症状,研究表明居住地潮湿、感染、受风着凉、寒冷易促发或加重银屑病[6]。宋坪[9]根据银屑病的以上特点,分析其的核心病机为“玄府郁闭,热毒蕴结”,患者汗出后病情减轻是因为腠理开,玄府通,气血调和之故。

1.1.3 气虚不运,郁而化火 气虚则人体气机运行无力,郁滞不通,气郁化火。此外,李东垣认为人体中气不足则阴火内生,并首创“阴火”理论[10]。《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为热中论》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11]32,阴火是脾胃气衰所致内伤之火,脾胃亏虚,中气不足为“阴火”病机根本,进而变化为虚实两端[12]。一方面脾胃气虚,气机升降不利,郁而化火;另一方面中焦运化失司,水谷不化,湿热内生,流注下焦,肾中阴火“得湿愈焰”。临床中银屑病病程较长,红斑色淡,舌体胖大、舌质淡,脉弱或虚多属气虚郁而化火型[13]。

1.2 血分郁滞,郁而化火

血郁化火此处有两解,一为瘀血阻滞,机体阳气郁滞,气机运行不畅,气血不通,营卫壅遏则生热化火。《丹溪心法》言“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血郁用桃仁、红花、青黛、香附、抚芎”[14],可见血郁指病理产物瘀血,血郁则热聚化火;二为血分郁热,《金匮悬解》言“血郁为热,发于汗孔之外,则成红斑”。张英栋[15]认为银屑病病机为“郁”,银屑病“血分有热”即是“里热郁结,浮越于外”,与温病的“热入营血”有着本质区别,需要顺势而发,使郁热有外达之机。临床中,银屑病之“血郁”表现为皮损肥厚,颜色暗红,色素沉着,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

1.3 食、湿、痰邪阻滞中焦,郁而化火

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主纳运饮食物。“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临证指南医案·卷三》指出“脾胃之病……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两字,尤为紧要”[16]123。脾胃功能失常,一则食物不能正常腐熟运化,食郁中焦;水饮不化,湿浊内生,聚而成痰;二则脾不升清,胃失和降,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郁滞不畅。脾胃气机失常,食、湿、痰郁于中焦,湿性粘滞,最易阻滞气机,日久化火,导致郁火内生。

银屑病反复发作亦可归结于脾胃之因。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研究表明嗜酒、过食海鲜、羊肉或辛辣刺激食物可诱发银屑病[6],故脾胃功能失常可导致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患者素体不足,或饮食不节,或寒温不适,或七情内伤,伤及脾胃,脾失健运,食、湿、痰郁久化火,蕴于血分,血热生风而发为白疕。临床上有部分银屑病患者表现为下肢皮疹较重,四肢曲侧、间擦部位皮疹黏腻,搔抓后易渗出,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常伴有腹胀、纳呆、疲倦、肢体沉重、苔腻等,多为脾胃运化失职,食、湿、痰郁阻气机,郁而化火之象。针对此类病患,现代医家多运用“健脾祛湿法”论治[17]。

1.4 体质偏颇,易于郁而化火

体质禀受于先天,生长于后天,体质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及个体对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性。有研究表明,进行期银屑病患者体质以湿热质、气郁质为多[18],湿热、气郁均易郁而化火。邹铭西[19]认为银屑病患者体质属血热,具有嗜食肥甘厚味、形体壮实、不易生病、易从阳化热的特征。张益生等[20]指出部分银屑病患者素体血热炽盛,属“太阳火行之人”,表现为体格壮实、筋骨强健、躁动不安、情绪暴躁等阳盛特征,易于形成“内郁”。阳盛之体化火则火热之势更甚,表现为皮疹色深红,灼热瘙痒,大量较厚片状鳞屑,口干,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或数,进一步发展则热盛酿毒,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大量脱屑,伴壮热、畏寒,可发展为红皮型银屑病。

2 “郁火”为进行期银屑病的关键病机

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14],指出“郁”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并创立六郁学说,涉及气、血、食、湿、痰、火六者。气郁、血郁、食郁、湿郁、痰郁及体质偏颇均可导致气机郁滞,气血循行不畅,内郁不宣,从阳化热生火,郁火内生,发为银屑病。朱仁康[21]言银屑病郁火源自于“怫郁肌腠,内不能疏泄,外不得透发”。胡翔宇等[22]认为进行期银屑病“热郁于经”,病机关键在于火热之邪不能外达宣泄。张益生等[20]指出进行期银屑病的“内郁外闭,阳郁内热”。纵观古今,笔者团队提出“郁火”为进行期银屑病发病的根本,郁火互结,发于肌肤,导致银屑病进一步发展。

3 从“火郁发之”论治进行期银屑病

“火郁发之”是《黄帝内经》五郁治法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出火郁是火盛郁闭,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宣散发越之意,张介宾曰“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凡火之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火郁发之”强调顺应火热之性,因势利导,宣透郁热,散邪外出,以恢复气机畅达之平衡状态。笔者团队基于进行期银屑病基本病机“郁火”,从“火郁发之”理论出发,结合三焦理论,针对进行期银屑病“郁火”病位的不同,因势利导,提出“上清”“中疏”“下泻”的治疗三法,祛除“郁火”,给体内“郁火”以出路,使之不从肌肤而发。

3.1 “清”解上焦郁火

“上清”即治疗银屑病邪热郁于上焦心、肺时,宜清解之。上焦郁火,皮疹多见于上部,咽为肺之门户,火热搏于咽喉常见咽喉肿痛,热郁心胸则见心烦,临证多选用黄芩、黄连、灯心草、菊花等清肺泻火、清心除烦之品。

3.2 “疏”解中焦郁火

“中疏”此处有三解,一为疏郁结,“郁结开通,气和得愈”,气行则郁散矣,在进行期银屑病的治疗过程中,笔者团队重视调畅情志,多选用香附、郁金、柴胡、枳壳以疏肝解郁,理气散结,使郁解气行,则火自泻。二为调畅脾胃之气,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故治疗脾胃之病,可使气机条达,郁滞得畅。笔者团队在银屑病的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常以黄连、黄芩、生地、牡丹皮、玄参清胃火,防风、炒栀子、生石膏、生甘草祛脾伏火,并常予神曲、麦芽健脾护胃以防苦寒之药伤及脾胃。三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满者,泻之于内”。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则痰湿郁于中焦,化而成火,应予分消湿热,祛湿化痰,常用苦参燥湿化痰,其有效成分苦参碱可抑制角质细胞增殖,减少鳞屑[23];桔梗、贝母化痰散结。

3.3 “泻”利下焦郁火

“下泻”即“其在下者,引而竭之”,通便、利尿之意,对邪热郁于大小肠及膀胱者,因势利导,采用通利二便之法使郁热从下窍排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要用重镇下沉之品,使之直达下行。在治疗进行期银屑病患者过程中,常用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泻火通便,淡竹叶、通草、白茅根利小便清心火。

3.4 临证治疗解“郁火”

笔者团队基于进行期银屑病“郁火”的关键病机,从“火郁发之”治疗思路出发,拟定解郁化斑汤为治疗基础方,药物组成为黄芩10 g、黄连6 g、菊花10 g、炒栀子10 g、郁金10 g、生地10 g、玄参10 g、苦参12 g、水牛角15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生大黄3 g、淡竹叶10 g、麦芽10 g。方中黄芩、黄连、菊花清上焦心、肺之火;炒栀子清三焦郁热;郁金疏肝理气;生地、玄参清中焦胃火;生大黄苦寒重浊,直降下行,泻热通便,淡竹叶清利小便,使郁火从下窍泻出;水牛角、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苦参燥湿止痒;麦芽健脾和胃,固护脾胃,以防苦寒之药伤及脾胃。全方合用,共奏疏郁凉血,祛湿消斑之效。

同时,临床中在解郁化斑汤基础上亦需灵活使用,辨证化裁。若因感冒诱发加重伴咽红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山豆根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瘙痒剧烈,影响睡眠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地肤子祛风止痒;病情日久,皮损肥厚色暗红,经久不退者为血瘀之象,加三七、莪术活血化瘀;月经色暗有血块,经前加重者,加益母草、茜草、泽兰活血调经;下肢皮损较重,加牛膝、黄柏引药下行;皮疹黏腻,搔抓后易渗出,舌苔黄腻者为湿热之象,加茵陈、龙胆草清热利湿。此外在治疗中重视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对银屑病产生正确的认识,建立自信,消除患者心理顾虑。

4 病案举隅

患者,男,59岁,2019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诉因爱人离世,情绪低落,每日嗜酒,3月前出现周身皮疹,伴明显瘙痒,后皮疹面积逐渐扩大。2月前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予外用药未见明显好转。刻下周身皮疹伴剧烈瘙痒,口干,纳差,眠可,大便干燥,3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躯干、头面、四肢部皮肤泛发鲜红色斑丘疹,周围有炎性红晕,边界清楚,基底浸润明显,压之退色,表面覆盖大量干燥银白色鳞屑,鳞屑剥除后可见薄膜现象及露珠现象,皮疹干燥无渗液,皮温稍高。

西医诊断:银屑病(进行期)。中医诊断:白疕 郁火证。治法:疏郁凉血,祛湿消斑。处方:解郁化斑汤。黄芩10 g、黄连6 g、菊花10 g、炒栀子10 g、郁金10 g、枳壳10 g、生地10 g、玄参10 g、苦参12 g、水牛角15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生大黄6 g、淡竹叶10 g、神曲10 g、麦芽10 g。14剂中药配方颗粒,冲服,日1剂,早晚分服;外涂复方甘石青黛膏。同时嘱患者避风寒,畅情志,忌食海鲜、羊肉及辛辣刺激发物,规律使用足量润肤剂凡士林。

2019年4月29日二诊:患者诉1周前受凉感冒后咽痛,皮疹较前增多,色鲜红,鳞屑较前减少,瘙痒有所缓解,口干、便干情况较前改善,纳可,大便2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处方:前方加板蓝根15 g,继服14剂。外用药同前。

2019年5月6日三诊:患者原有皮疹较前减少,皮疹色淡红,部分皮损边缘可见细碎鳞屑,无新发皮疹,轻度瘙痒,咽痛、口干消失,二便可,舌红,苔薄黄,脉滑,余情况同前。处方:前方去板蓝根、生大黄、水牛角、淡竹叶,继服14剂。外用药同前。

2019年5月20日四诊:患者皮疹基本消退,颜色变暗,无鳞屑,偶有瘙痒感,诸证好转,舌暗红,苔薄白,脉滑。处方:前方加三七6 g,继服14剂。外用药同前。

2周后患者皮损全部消退,电话随访三月,未见复发。

按 本例为典型的进行期银屑病郁火证。患者情绪低落,情志不畅,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平素嗜酒,酒邪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调,水湿不化,聚而成痰,郁而化热;火热之邪入血,血分郁热,泛溢肌肤,发为鲜红斑丘疹,银白鳞屑,血热生风故可见剧烈瘙痒;热盛伤津,故见口干,大便干,小便黄;痰浊湿邪困于脾胃故见纳差;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亦为“郁火”之象。病机在于“郁火”,故治疗以疏郁凉血,祛湿消斑为法,即上清、中疏、下泻,治疗予解郁化斑汤,配合复方甘石青黛膏外用,内外同治。二诊时,患者感冒后皮疹较前增多,伴咽痛,故加用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三诊患者皮疹和症状缓解明显,郁热较前减轻,故去板蓝根、生大黄、水牛角、淡竹叶。四诊患者病情持续好转,皮疹颜色变暗,考虑患者病程为3月,久病化瘀,故加用三七活血化瘀。嘱患者避风寒防止感冒,保持身心愉悦,饮食有节以防反复。

5 小结

银屑病患者因情志过极、外邪侵袭、素体脏气虚弱、饮食不节或体质偏颇,机体气郁、血郁、食郁、湿郁、痰郁、火郁形成,“郁火”内生,导致进行期银屑病的发病发展。从“郁火”论治进行期银屑病是笔者团队基于朱丹溪“六郁学说”,结合临床提出的创新性思路,丰富了银屑病现代病机理论。在临证时,如能灵活运用“上清”“中疏”“下泻”三法清解三焦郁火,有望改善银屑病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需指出的是,中医药从“郁火”论治进行期银屑病的应用以个人经验为主,尚缺乏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研究,这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鳞屑皮疹情志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沟通表里和解祛邪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皮肤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牛皮癣有什么良药良方根治
银屑病怎样防治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