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单元教学中“稳态与平衡观”培育的深度建构策略

2021-01-04李江肃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命观念

李江肃

摘要:相对于高一和高二的新课讲授,高三二轮单元教学课更适合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但高考对应试教育的迫切需求,生物核心素养在高三复习课中的落实一直不尽人意。本文以“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专题为例,探讨了高三二轮教学中“稳态与平衡观”培育的深度建构策略,通过构建相应的生物学概念和物理模型支撑体系,促进一线教师领悟生命观念的生物学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关键词:稳态与平衡观;神经系统;生命观念;深度建构

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的颁布,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了高中生物课堂关注的重点之一。然而高三学生因面临高考压力,部分老师还是过多地将重心放在应试教育上而轻视或忽视了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小专题培育“稳态与平衡观”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三二轮单元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一、稳态与平衡观

稳态与平衡观是生命观念内容之一,其核心内容是指稳定的生命结构基础受到内外刺激后发挥调控功能继而维持生命系统的平衡[1]。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指出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可变的状态,并不是保持稳定不变,即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一种动态平衡。生命系统里,稳态无处不在,平衡无处不有,任一生命系统受到外界刺激时,稳态受到波动,即可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稳定与平衡。生物体就是一个稳态与平衡构成的有机体,打破了现有稳态,又会建立另一个平衡。

二、知识重演律

当下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过程过于线性、过于简化,企图通过学习的低投入到达高产出,表面上看是在追求有效或高效,其结果实际上是“速效”。深度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知识的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应按照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有机地融合起来学习,这其实是在“重演”着人类研究科学的过程,我们把这种深度学习活动称为知识的重演律。

(一)透过表象,追根溯源,实现理解性学习

以往课程学习多是把零散杂乱的知识当作孤立的事实来接受和浅层学习,深度建构则强调对概念内涵进行深层理解与批判接受。根据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观点,神经系统功能的稳定首先要依赖于其结构的稳定。那么机体是如何组成稳定的神经系统呢?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哪里是胞体、树突、轴突? 树突和轴突的特点是什么?神经元有何特性?作为高级调节枢纽的大脑皮层,其运动区、体觉区与语言区如何定位?有哪些功能呢?

面对外界刺激,机体要及时做出适宜的反应来维持其自身的稳定。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呢?如何区别三个过程---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以及两个状态---极化状态和反极化状态?神经元之间是如何传递信号的呢?

二轮教学绝不是简单地将书本知识原封不动地投射到学生脑海里的过程,更不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制的过程。透过教材看似杂乱无序的内容表象,我们可以将其分为2个模块: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稳态)与功能调节(平衡)。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基础知识扎實了,学生才有可能深层次地理解稳态与平衡观。

(二)运用模型,注重关联,实现建构性学习

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能组建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知识网络的一部分,学生才会形成个人的观念理解。结合本专题,教师可运用建模思想,帮助学生建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使学生能用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描述有关神经系统的事实、概念或观念。

三、总结回顾,拓展思维,实现反思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通过设置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关注的重点多是理解和对话等学习形式;但由于忽略了反思感悟,缺少了反思性建构,学习效果可能事倍功半。“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专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仅要教会学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内涵与外延,更要让学生逐步悟懂以稳态与平衡观为内容之一的生命观。

(一)知识性反思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考点,对广大考生而言,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解决若干易混易错知识点,比什么都来得更实际些。所以,基于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对知识进行合理加工、有效组织和多样化呈现,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深入理解知识,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并内化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之中。

(二)稳态与平衡观反思

在生物学思维里,稳态是指生命系统或生态系统的一种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的特性和能力。在不同类型的生物、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中,稳态的保持是通过不同的自我调节机制实现。生命系统的稳态使系统的组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适宜的环境,如温度、血糖、pH、渗透压等。

生命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因素和过程的动态平衡。该平衡过程受遗传信息、激素、神经冲动、细胞因子等信息的调控[3],但生命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在辩证理解稳态和平衡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提炼升华,使之内化为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视角、思路甚至是态度倾向[3],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三)生命观念反思

生命观念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包括对人类自身的态度,本质上生命观念属于世界观。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来看,生命观念主要解释什么是生命、如何进行生命活动和生命为什么会这样。从生命观念的内容来看,主要有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组成。教材中充满了稳态与平衡观的事实,教师可从不同生命层次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内化,进而形成对生命系统的整体认识。包括稳态与平衡观在内的生命观念的培育可给学生提供审视生命系统的方法策略[4],促使学生用生命观念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探究生命活动规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肖件文. 基于“稳态与平衡”生物学事实,培养学生的生命观[J].中学生物教学,2019(5):78-80.D19BC44D-3F45-41E3-9885-2DEEF8BB0705

猜你喜欢

生命观念
怎样通过高中生物教学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观的几点尝试
情感教育是生命观念教育的魂
基于生命观念的中学生物教学
例谈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理解与培育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的培养
基于学科教室建设下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基于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创新实验室建设
渗透“生命观念”,感悟社会责任
对比中美高中生物教材,初探生命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