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1-01-04曹静华陈洁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

曹静华 陈洁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答案无疑是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课堂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下面我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环节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青岛版九年级上册《图形的相似》教学中可向学生补充16世纪人们利用测量工具及计算方法达到“知远求高、知高求远”阅读材料,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2.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数学教学的有效就在于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一系列小问题,即“问题串”。设计“想一想”环节,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能使学生向各自的高一级水平发展,推动或加速学生内部的发展过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问题串,既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激活了课堂,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4.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青岛版七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密铺》一节中,我设计了“试一试”环节,要求学生了解正多边形在密铺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密铺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其原因有二:一是意志上存在障碍。学习没有成为其内在的需要,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毅力和耐力都较差。为此我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大是小,只要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就行。有了目标,再树立他们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我还不失时机地以我国古代、现代数学方面的成就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科技成就事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及文化自信。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对数学没有兴趣和爱好。为此,我在教学中常注意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注重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的世界里,使他们总是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中,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在取得独自发现结论的喜悦的鼓舞下,他们往往能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样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 “列方程解应用题”“圆的性质”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中考复习“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这个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让每一位學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寿.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56-57

[2] 彭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D].重庆:西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教学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