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经汤治疗寒热错杂型皮肤病的临床体会

2021-01-03武彩霞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吴茱萸银屑病月经

刘 阳 武彩霞 王 娟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西安 710003;2.陕西省中医医院皮肤科,陕西西安 710003

《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张仲景对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将其定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准则。辨证的精髓在于提炼病机,关键在于辨清阴阳寒热虚实[1-2]。若过度关注表象,极有可能错判病机,误用方药,降低中医药临床疗效。因此,深入研究疾病病机与中医临床辨证规律对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许多皮肤性疾患中,皮损常有红、热、痒、痛等表现,易误导医生诊为实热证,使用苦寒直折之品清热、解毒、凉血。然而通过大量临床案例验证,这种在表有热像的皮肤病,很多情况下为寒热错杂、虚实结合之证,直接应用苦寒之品不但难起治疗作用,还有可能进一步损伤阳气,加重病情。

1 对温经汤的认识

温经汤出自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后世再出诸种温经汤与其名同而实异,本文主论仲景《金匮要略》所述温经汤,原方共12 味药,虽初看庞杂,但杂而不乱,可理解为由桂枝汤、麦门冬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四物汤等化裁而来,方中以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脉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活血祛瘀,兼清虚热;阿胶养血止血润燥;白芍养血柔肝止痛;麦冬养阴清热;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辛开散结,通降胃气;生姜温中助生化;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原主治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妇科病[3-5]。《医宗金鉴》载:“内经云:血气虚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滞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汤名为温经,以淤血得温则行也,方内皆补气养血之药,未尝以逐瘀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养正邪自消之法也。”由此可得凡以冲任失调、寒凝经脉为病机之疾病,本方均适之。临床上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常去阿胶、人参以党参代之。

2 温经汤在皮肤科应用现状

越来越多的皮肤科医生将温经汤应用于皮肤性疾患[6-7],如陈明岭教授用其治疗证属血虚寒凝挟瘀型的痤疮、黄褐斑等皮肤病[8],曾宪玉教授用其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痤疮、唇炎等皮肤病[9],皆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在皮肤科具体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医生对其具体的脉象症候特征把握不清,有些医者又认为其乃厥阴病,陆渊雷曾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故而医家思路有别[10-11]。而笔者认为,相火爆发,阳气未复,阳热上逆,原有阴寒未尽退却,而有下寒,才出现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伤寒论》中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乌梅丸主之。”而温经汤之寒热错杂,乃因冲任虚寒,淤血阻滞,郁结化热,熏蒸于体表而致。再者,仲景将温经汤证归属于杂病篇沿用至今,其权威性亦毋庸置疑,临床应细加鉴别。将妇科调经之方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中,体现了中医治病一大特色——异病同治。现将笔者应用体会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3 病案举例

3.1 日光性皮炎

患者,女,25岁,2018年7月11日初诊,主诉:日晒后面颈部红色斑片反复1年,加重1 d。自述1年前外地游玩时暴晒后面颈部起红色斑片,严重时溃烂流透明液体,经治疗后症状好转(用药不详),此后每经光晒面颈部皆出红色斑片。昨日晒后,现颈部有红色斑片,无液体渗出。患者自述其怕冷,月经2~3月一行,量少,经色暗黑,经时腹痛,遇暖可缓解,手脚心常热,余无特殊不适。舌红苔白,左寸虚浮关尺脉沉。予温经汤加减治疗:吴茱萸10 g、桂枝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党参15 g、牡丹皮9 g、麦冬30 g、阿胶15 g、生姜10 g、白芍10 g、姜半夏15 g、甘草6 g,中药5剂,1剂/d,外用2%~4%硼酸溶液湿敷,15~20 min/次,2~3次/d。二诊,患者颈部斑片颜色明显变淡,当日暴露于阳光下,并未加重,上方再予10剂。三诊,患者述3 d前来月经,稍有腹痛,余无特殊不适,颈部斑片消失,再予7剂。因正值夏季,嘱患者尽量避免强光,做好防护,可在清晨傍晚适当外出晒太阳增强对紫外线的耐受度。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述日常光照下皮疹未出,月经基本正常。

按:日光性皮炎,为接触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中医称为日晒疮[12]。西医目前无特殊治疗办法,多采用2.5%吲哚美辛溶液、2%~4%硼酸溶液、生理盐水等溶液局部湿敷,加口服抗组胺药物,重者多内服外用激素,皆治标不治本[13]。本案患者皮疹色红,亦误导医生用清热解毒之凉药,其长期月经推迟,痛经、量少、乃冲任虚寒之象,患者皮疹色红乃为热像,结合舌脉,断为冲任虚寒,瘀而化热证。患者阳气不足,冲任虚寒,机体失于温煦,故而出现怕冷、月经推迟、脉沉迟等现象;冲任二脉虚寒,气血津液运行不利,瘀血阻滞而化热,与外界炽热相合,发为红斑。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兼能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活血祛瘀,并退虚热;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血要药,但粘腻碍胃,加上冲脉本虚寒,为防逆气冲上,选生姜配半夏以固护胃体、助其运化,补而不壅;白芍养血柔肝止痛、麦冬养阴清热,制约吴茱萸、桂枝之燥,党参养血生津,加以甘草调和诸药,共达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因患者初诊时,面部红热明显,予硼酸溶液冷敷以消炎、消肿。

3.2 慢性唇炎

患者,27岁,中学教师,2019年6月13日初诊,主诉:双唇肿胀1月。患者自述1月前无明显诱因双唇肿胀,未予重视,后病情持续加重有糜烂渗出,嘴难张开,遂来就诊。证见:双唇肿胀,糜烂渗出,瘙痒剧烈,平时月经周期正常,痛经剧烈,怕冷,舌淡苔薄白,寸脉浮,关尺脉沉。诊断:慢性唇炎。拟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为法,予牡丹皮10 g、吴茱萸10 g、肉桂10 g、党参10 g、当归10 g、白芍10 g、阿胶10 g、甘草6 g、姜半夏10 g、白鲜皮10 g、僵蚕10 g、防风10 g、蝉蜕10 g,中药7剂,1剂/d,饭后半小时温服。盐酸非索非那定片,2 片/次,2次/d。二诊,病情显著好转,患者双唇肿胀已明显消退,无糜烂渗出,怕冷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再予上方14剂。三诊,患者述上21剂药服完后,唇部症状已基本恢复正常,遂未再来,一周前因劳累,饮食不慎,双唇又开始肿胀,遂来复诊。现双唇仅肿胀无糜烂渗出,患者自述最近一次月经基本正常,不痛,微胀。舌淡红苔白,寸脉稍浮,继予上方去生地黄,加薏苡仁30 g,予10剂,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已痊愈,未复发。

按:慢性唇炎,属中医学“唇风”范畴。本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3],西医治疗手段有限,患者常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等显著优势。范瑞强等[14-16]多以脾胃论治本病,《诸病源候论》曰:“脾与胃合,胃为足阳明,其经脉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笔者认为,唇炎虽见脾阴不足症状,但只从脾治,则稍显片面,脾乃后天之本,肾乃先天之本,脾的运化生津功能需肾之温养资助,才能健旺。患者畏寒怕冷、痛经,乃肾阳虚衰,失于温煦之故,结合舌脉,用温经汤以温经散寒,滋阴清虚热,改桂枝为肉桂,引火下行。下水充盛,上火得平,故唇炎始愈。而《金匮要略》温经汤原文中亦有“口唇干燥”的唇炎表现;《难经》也有云:“血主濡之,以冲脉血阻不行,则阳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断以病属带下,以曾经半产,少腹瘀血不去,则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则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可知本病可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津液不布,不能濡润唇口而发病。四诊合参,断患者乃属冲任虚寒、瘀而化热之证,《素问·调经论》言:“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予温经汤以祛冲任虚寒,补中焦脾胃,使气血得以生化运行,血行则瘀血自去,津液输布正常,口唇得以荣养,则唇疮自除。再加白鲜皮、僵蚕、防风、蝉蜕等祛风止痒之品。三诊时,效不更方,外加薏苡仁以利水消肿。

3.3 慢性荨麻疹

患者,女,32岁,2019年6月21日初诊,主诉: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9年。自述近一周因气温骤降,每日不定时无明显诱因四肢躯干出现成片白色风团,瘙痒难耐,无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服氯雷他定片后瘙痒缓解,皮疹遇冷易出,遇热缓解,怕冷,头痛,不易汗出,手足不温,神疲乏力,嗜睡,月经量少,颜色暗淡,饮食尚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咽稍红,左脉弱,右寸脉稍浮大尺脉沉。皮肤划痕征(+)。予吴茱萸9 g、桂枝9 g、川芎9 g、党参9 g、当归9 g、白芍9 g、密麻黄6 g、附子6 g、牡丹皮10 g、细辛3 g、党参10 g、白鲜皮30 g,僵蚕10 g、甘草6 g,防风10 g、蝉蜕10 g,中药7剂,1剂/d,水煎服。二诊:患者服药后发作次数减少,隔日发作1次,瘙痒程度减轻,服中药时未再服氯雷他定片,头痛症状消失,患者自觉服药后口渴易出汗,观其舌质稍红,上方去麻黄、附子、细辛再服7剂。三诊: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患者来月经时,小腹疼痛,月经量少,再服7剂,2个月后随诊,皮疹未发作,月经也基本正常。

按: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称为“瘾疹”。目前西医以对症、调节免疫治疗为主,多用抗组胺或抗过敏药,停药后易反复。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缩短疗程、减少复发等显著优势[17-18]。此案患者皮疹色白,怕冷,月经量少,颜色暗淡,舌淡脉弱,此乃冲任虚寒证象,予温经汤以温经散寒,调理冲任。患者因气温骤降而发病,初诊时头痛、手足不温、脉微细、但欲寐,提示患者素体阳虚又外感风寒,予麻黄、附子、细辛以助阳解表、鼓邪外出。患者咽红,右寸脉浮,易被误认为患者是风热表证,应仔细鉴别。患者瘙痒难耐遂加白鲜皮、僵蚕、防风、蝉蜕等祛风止痒之品;二诊时患者表证已解,去麻黄、附子、细辛。

3.4 寻常型银屑病

患者,男,46岁,2019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寻常型银屑病反复发作10年。患者自述10 多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予口服甲氨蝶呤,外用卡泊三醇乳膏,10 余年来反复发作,每逢冬季加重。现症见全身皮肤散落分布淡红色斑丘疹,上覆有银白色皮屑,以头顶部甚,束状发,全身瘙痒。患者平素怕冷,出汗少,梦多,食欲较差,形体消瘦,大便正常,性功能减退,舌淡暗苔白腻,舌下络脉曲张,寸脉虚浮尺脉沉细无力。予吴茱萸10 g,干姜10 g,桂枝10 g,白芍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牡丹皮10 g,党参10 g,甘草6 g,姜半夏10 g,麦冬10 g,山楂20 g,神曲20 g,大枣20 g,7剂,水煎服,1剂/d。二诊:患者自述服7剂后怕冷症状好转,食欲增加,睡眠好转,皮屑减少,头皮紧绷感明显减轻,但觉心中热,胃中稍发热,仍多梦,故将麦冬之量加至30 g,再加夜交藤20 g,再予7剂。三诊:头部银屑病已经基本治愈,睡眠改善,食量较多,去神曲、山楂后又以7剂巩固,身上银屑病亦基本治愈。4个月后回访,患者银屑病未复发,食欲、睡眠正常,精神体力增加,自服药后食欲很好,体重增加3 kg,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按:银屑病属中医“白疕”范畴,是常见的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19]。本病易复发,难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多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虽起效快,能使银屑病较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但其毒副作用大、易复发,不利于此病的长期治疗。相比下中医药疗法有毒副作用小、价格适宜、患者耐受性强等显著优势,近年被临床大力推广[20-21]。医家多以风邪和血燥论治,认为内有虚热,外有燥邪,内外因相互作用而发病,如《医宗金鉴》曰:“白疕之形如痒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邪客于肌肤,亦由血燥难荣外。”《外科证治全书》曰:“因岁金太过,至深秋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本案患者怕冷,性欲减退,且常冬季加重,舌暗脉虚弱,乃一派虚寒血瘀之象,予温经汤以温经补血,清血中郁热,因患者舌苔厚腻,阿胶易滋腻生湿,故以大枣替之,患者食欲差,加山楂、神曲健脾开胃。二诊患者服药后觉心中、胃中热,故加大麦冬药量以养阴生津清心,再加夜交藤以养血安神。三诊去健脾开胃之神曲、山楂。此类银屑病患者非常多见,且应用温经汤治疗一一应效,故笔者认为寒凝血瘀亦是难治性银屑病的病机之一。

4 小结

上述案例,虽为异病,但证候病机相同,治疗亦相同,体现中医异病同治之特点。温经汤证之证候特点,因冲任虚寒,命门火衰,故患者常性欲冷淡,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痛经,月经不调;阳气虚衰,机体失于温煦,故腰膝酸软、喜暖畏寒;虚寒凝滞,血流不畅,舌质暗淡,舌尖有瘀点瘀斑;阳虚气陷,无力升发,脉气鼓动无力,故关尺脉沉而无力;瘀血日久,郁结化热,熏蒸于体表,皮损发红发热,冲于脉道而寸脉虚浮。总之,温经汤之寒、瘀、虚、热,临床当细辨之,灵活应用,提高中医治病疗效。

猜你喜欢

吴茱萸银屑病月经
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在银屑病护理中的应用
江西道地药材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与启示
——以吴茱萸为例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被忽视的月经贫困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种植良种吴茱萸 荒山喜变聚宝盆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银屑病开关,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