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1-01-03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军红

区域治理 2021年36期
关键词:文旅文化产业河南省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黄军红

人民消费需求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融合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融合方式,不仅可以优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结构,同时较好适应了人们目标的调整,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2021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召开的全省文化旅游大会上提出了“文化旅游强省”的战略意见,并明确提出了“两个”奋斗目标,表明河南省发展文旅融合的坚定决心以及必胜信念。因此,研究河南省文旅融合的发展,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建立“文化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高度的关联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首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关联度高、渗透力强的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不仅涉及“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而且包括“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旅游产业是指那些“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的活动”及“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的服务及政府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其次,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关系密切。关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旅游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属性,即“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二是灵魂载体说,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度的关联性促进了文旅融合的研究。同时,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下,文旅融合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二)市场需求拉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特别是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言,人们不仅希望在旅游的过程中欣赏美景、放松身心,更希望可以增加知识、参与体验、陶冶情操。这些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迫切需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赋予旅游活动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活动的吸引力,同时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技术创新推动

产业融合通常发生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交叉处,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使得更多的产业边界不断模糊,从而扩充了产业融合的范围,为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方式提供可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不同产业经营主体都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为自己的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对自己提供的服务及时作出调整。其次,经营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服务。最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创新,从而为文旅融合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政策引导促进

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对文化旅游的论述及旅游与文化融合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国家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此后国家推进政策陆续出台。2018年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为文化和旅游部,明确两产业“宜融则融、能融则融”的工作思路,表明了国家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定决心,这说明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现实发展方向,标志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入全面融合发展新阶段。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一)河南省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

据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省共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67个,文化馆205个,公共图书馆165个,博物馆35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3个;共有A级旅游景区519处,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185处。星级酒店406个,旅行社1165家。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5064.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12.85亿元。河南省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丰富,应抓住机遇,大力促进文旅融合的发展。

(二)河南省文旅融合成果初显

河南地处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出河南省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文旅融合的天然优势。近年来,河南省文旅融合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根亲文化游、古都文化游、功夫文化游、红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等多种文旅融合模式,为河南省文旅融合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根亲文化游

根亲文化是伴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华侨到中原地区来寻根问祖、寻亲找亲的特殊社会活动现象而产生的,中原根亲文化从理论视角上解读是以“寻根”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社会文化活动,以优秀中原传统文化为滋养母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最主要的现实表现是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到中原祖地寻根问祖实践活动。

河南省的根亲文化游以新郑的黄帝故里、二帝陵等为主要依托,并且成绩显著。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在河南郑州市新郑黄帝故里举行,虽然人们无法亲临现场,但是该活动的举办仍深深牵动着全球华人的心,世界五大洲华人以庄严神圣之心、感恩追远之情,通过直播瞻仰黄帝故里,遥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2.古都文化游

古都文化作为一个王朝或者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审美价值。它不但带有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印记,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文化中的经典与瑰宝,古都所具有的丰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城市的个性,这种特色乃是这些城市今天以及将来的核心竞争力和财富源泉。

郑州、洛阳、开封均属于中国八大古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许昌是曹魏故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构成的中原古都文化旅游中心区包含了河洛文化、商文化、汉唐文化、宋文化、三国文化等不同时期文化类型的旅游产品,是整个河南旅游产品的核心。

3.功夫文化游

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化”。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河南省的功夫文化游以登封的少林武功及焦作温县的太极拳为代表,2020年末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促进了河南省功夫文化游的发展。

4.红色文化游

红色旅游实质上就是以革命历史文化为内涵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产品,革命历史文化 (即红色旅游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过程中形成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歌曲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锤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5.休闲度假游

自古以来,山水都是众多诗人笔下的题材。行于青山绿水之间,心情便豁然开朗。河南省山水资源丰富,形成了以黄河小浪底为代表的滨水休闲游和以伏牛山、南太行、鸡公山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程度不深

旅游活动涉及游客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活动,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但是,目前河南省的旅游活动大多只是满足了游客“食、住、行、游”等基本需求,对游客的“娱、购”等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主要是因为目前文旅融合程度较低,旅游活动大多仅处于单纯的观光游览阶段,尚未和文化产业形成合力,少有为游客提供体验的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

(二)融合产业单一化

在河南省,文旅融合知名品牌的数量仍然太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尚不丰裕,仅有少数几处文化旅游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如根亲文化的拜祖大典;以洛阳、开封、郑州为代表的古都文化游;以少林功夫、太极拳领衔的功夫文化游;以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及小浪底、伏牛山、南太行、鸡公山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除此之外,其他的旅游项目大多都没确立自己的优势,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对游客没有实质的吸引力,长期发展的持续动力必然缺乏。

(三)融合人才短缺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发展过程,它必然要依托基础资源的优化整合,核心是离不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需要各个产业内部的高素质专业人员,还需要大量跨专业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简单地说,既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从事产品的开发设计,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从事产品的专业营销,还需要专业人才从事多种方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但是,目前河南省相关人才较为短缺,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并引进相关人才。

(四)融合基础设施不到位

河南省地处中原,又是农业大省,许多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都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山区或边远地区。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实力弱、交通不发达、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游客需要大量时间才能抵达且体验性较差。因此大部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本着便捷、舒适、休闲等原则自动避开这些旅游资源独特的地区转而向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的地区,从而造成这些资源的浪费。

(五)宣传不足

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但是为外界所知的旅游品牌较少,仅有少数品牌的知名度较高,表明旅游宣传严重不足。这种现象在节庆旅游活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有时会出现与临近地区的节庆活动时间冲突的现象,这样会使得一些游客不得不在其中进行取舍,从而给游客和节庆活动造成一定的损失。更有甚者,活动举办当地的居民在游客大规模到来之际才知道本地要举行活动,不仅不能为游客提供充分的服务,同时也会使自身的利益受损。这些现象的发生表明河南省文旅融合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应加大宣传投入力度,拓展宣传渠道。

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一)加强政府引导

文旅融合在河南省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些民众甚至企业集团对文旅融合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从而不敢轻易涉足。政府应该做强宣传引导工作,出台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河南省文旅融合的发展。同时,确立一些相关的制度与标准以保证文旅融合规范有序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带动

市场经济是最有活力的经济,政府在提供了基本的公共产品以及政策引导之后便可以充分放手,让市场主体进行合法的充分竞争,激发市场活力,让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从而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首先,可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建立市场规范秩序,从而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使各类市场主体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内涵。

(三)重视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产业类型,文旅融合的发展更是牵连甚广。文旅融合更好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与旅游产业专门人才,更需要精通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型人才。因为专业型人才可以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而综合型人才在促进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可以协调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目前,同时具备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较少,河南省应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目的开展文旅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河南省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巩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发展生产力的先决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但是基于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所需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等特征,政府需要起到带头引导作用,同时适当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合法受益,形成“政府+企业”合力,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首先,政府应该完善旅游景点附近的基础设施,为游客的出行提供方便。其次,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可由企业投资建设。

(五)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资源的优势必须转化为市场优势方能促进产业更好的发展。河南省文旅融合资源丰富,特别是一些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但大多都存在着市场影响范围小、知名度低的问题。为了促进河南省文旅融合的发展以及充分发扬河南省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加大宣传和资金投入力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从而扩大河南省文旅融合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文旅文化产业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